紹興燈景

著作今有夏鹹淳校點《張岱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西湖尋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卷六。文章先交待紹興燈景興盛的緣由,繼而詳細描述了元宵節前後紹興燈景的熱鬧場面,既寫各式各樣的燈,也寫往來看燈的人。結尾追憶“萬曆間,父叔輩於龍山放燈”的盛事,流露出盛事難再的感慨。

基本信息

【名稱】《紹興燈景》
【年代】晚明
【作者】張岱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紹興燈景
紹興燈景,為海內所夸者無他,竹賤、燈賤、燭賤。賤,故家家可為之;賤,故家家以不能燈為恥。故自莊逵以至窮檐同巷[1],無為燈、無不棚者。棚以二竿竹搭過橋,中橫一竹,掛雪燈一,燈球六。大街以百計,小巷以十計。從巷口回視巷內,復疊堆垛,鮮妍飄灑,亦足動人。十字街搭木棚,掛大燈一,俗曰“呆燈”,畫《四書》、《千家詩》故事[2],或寫燈謎,環立猜射之。庵堂寺觀,以木架作柱燈及門額,寫“慶賞元宵”“與民同樂”等字。佛前紅紙荷花琉璃百盞,以佛圖燈帶間之,熊熊煜煜。廟門前高台,鼓吹五夜。市廛如橫街、軒亭、會稽縣、西橋[3],閭里相約,故盛其燈,更於其地斗獅子燈,鼓吹彈唱,鏇放煙火,擠擠雜雜。小街曲巷有空地,則跳大頭和尚,鑼鼓聲錯,處處有人團簇看之。城中婦女多相率步行,往鬧處看燈;否則,大家小戶雜坐門前,吃瓜子、糖豆,看往來士女,午夜方散。鄉村夫婦多在白日進城,喬喬畫畫[4],東穿西走,曰“鑽燈棚”,曰“走燈橋”,天晴無日無之。萬曆間,父叔輩於龍山放燈,稱盛事,而年來有效之者。次年,朱相國家放燈塔山,再次年,放燈蕺山。蕺山以小戶效顰,用竹棚,多掛紙魁星燈。有輕薄子作口號嘲之曰:“蕺山燈景實堪夸,箶筿竿頭掛夜叉;若問搭彩是何物?手巾腳布神袍紗。”由今思之,亦是不惡。

作品注釋

[1]莊逵:四通八達的道路。
[2]《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千家詩》:詩集名。舊時為兒童啟蒙讀物。
[3]市廛:商店集中的處所。
[4]喬喬畫畫:此處指打扮。
[5]萬曆:明神宗年號,公元1573—1620年。

作品簡析

張岱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明亡後所著《陶庵夢憶》、《西湖尋夢》兩書,抒發了他對故國風土人情的追戀情感,膾炙人口。這篇文章選自《陶庵夢憶》卷六。文章先交待紹興燈景興盛的緣由,繼而詳細描述了元宵節前後紹興燈景的熱鬧場面,既寫各式各樣的燈,也寫往來看燈的人。結尾追憶“萬曆間,父叔輩於龍山放燈”的盛事,流露出盛事難再的感慨。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明末清初散文集。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紹興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出身於仕宦家庭,早年生活優裕、興趣廣泛,自雲“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桔瘧,書蠹詩魔”(《自為墓志銘》)。明朝滅亡後,他攜家逃離故居,躲在嵊縣西白山中,以著述為生。他博學多聞,著述頗多。其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沿襲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學主張,文筆舒放、題材廣泛、語言清新。著作今有:夏鹹淳校點《張岱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西湖尋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