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道人

"紫陽道人,隨州人,號""紫陽"",唐代一流道家人物,任西京太微宮使。 得道之後,回隨州建""餐霞樓"",談經修道,為現光山道主。 李白的更高層次的道術思想,是從胡紫陽而來的。"

唐代一流道家紫陽道人
 紫陽道人,隨州人,號"紫陽",唐代一流道家人物,任西京太微宮使。因其道術高深,人們只尊稱其道號,而對其俗名久之失知,只知道他姓胡,故稱之為"胡紫陽"。
1、道術稱一流
胡紫陽家"代業黃老,門清儒素"。或許是由於祖傳,胡紫陽小時就表現出好道的精神。據隨州舊志稱,紫陽道人"生便開悟於三教諸書,略能窺見大旨"。8歲時,他隨母到仙城山即現光山朝拜,就萌生出家修道之念。回家後,天天誦讀道藏經卷,對道家興致愈加濃厚。9歲出家修道。據說,他12歲時就能幾天不進食物,初步達到了吸景練氣的功夫。20歲時,他開始浪跡江湖,步入幽靜溝壑,專到雲煙籠罩處尋找仙洞道府,找真人習練道法。待登衡山不久,便東下長江接受茅山派訓導,密修真經。
得道之後,回隨州建"餐霞樓",談經修道,為現光山道主。胡紫陽修道仙城山遠進聞名,就連周邊許多地方官吏也屈首前往,道家的崇拜者更是紛致沓來,香火興盛,稟訓門下者有3000餘人,其影響在當時堪稱一流。
2、與李白交往
在唐代大詩人李白眼中的紫陽道人:季梁之後的隨州文化名人,他"存也,宇宙而無光;歿也,浪化而蟬蛻"
與李白的交往並對李白的道家思想產生了至為深刻的影響,是紫陽道人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的重要原因。李白是詩人,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和行徑。他接受了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但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這是非常自然的。"初唐三帝(高祖、太宗和高宗)崇道抑佛",武則天利用道教,和唐玄宗推崇道教,這就使道教在李唐之時逐漸成國教。修道成仙,風靡天下,王子皇孫,達官顯貴,平民百姓,皆以學道為榮。還在五歲時,李白就能誦作為道教的術數技藝和修煉的符篆功法的"六甲",也就是"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對道術產生了興趣。
李白的更高層次的道術思想,是從胡紫陽而來的。據有關資料顯示,二十歲後的李白,開始了他的道教社會活動。曾上戴天山訪道,但結果是"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二十五時,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順江到達江陵,遇上了年近八十的天下名道司馬承禎,二人結為至密道友,但不久分別。二十八歲他開始了時暫居安陸。4年後,又開始北上到洛陽嵩山學道。為他傳道的就是至密道友司馬承禎的三傳弟子--嵩山道士元丹丘。他是茅山派第七代嵩山傳人。李白在嵩山學道三年多,不僅得到元丹丘無微不至的關懷,而且也學到了一些道教高級秘訣。或許是通過元丹丘,李白耳聞了隨州胡紫陽,具有更高深的道術。為了達到更高的道境,他離別元丹丘,遂"入神農之故鄉",欲"得胡公之精術",這就開始了李白與紫陽道人的神仙之交。
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一詩中,李白描述了他與胡紫陽神交的情形:
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
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
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
李白吹玉笙,太守醉起舞,最後,他醉眠在太守的大腿上,而太守則用錦袍覆蓋著李白……這裡沒有官尊禮數之束,有的只是仙樂鳳鳴,這等暢快淋漓的神仙交體現了道家有絕對精神自由!李白回憶說,他"與紫陽神交,飽餐素論,十得其九。弟子元丹邱等,鹹思鸞鳳之羽儀,想珠玉之雲氣",為此"篆石頌德,名揚八區"。
紫陽的高深道術拆服了李白。也使他對胡紫陽產生了這樣的評價:"漢東之國,聖人所出",但自神農、季梁以後,隨州地區就沒有出現一個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了,可謂"無一物可記",直到出現紫陽先生,隨州地區才算彌補傑出人物的歷史空缺。他視紫陽為季梁之後的隨州又一文化名人。天寶初,62歲的紫陽道人去世了。悲痛之餘的李白親自為之撰碑銘,稱:"先生含弘光大,不修小節。書不盡妙,郁有崩雲之勢;文非夙工,時動雕龍之作。存也,宇宙而無光;歿也,浪化而蟬蛻"。
這個評價難免有溢美之詞,但是在當時一個道人能得到渾身傲骨的李白的如此評價,也可見他在當時以及對李白的影響之大。
一個超凡脫俗的道人:紫陽道人追求長生久視,享受自然美的生活情趣,與入宮的道士們所走的路數大相逕庭 
李白在胡紫陽處停留了相當長一段時間,胡紫陽傳給了他道教的高級功法。在《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一文中,他寫道:"吾與霞子元丹,煙子元演,氣激道合,結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雲海,不可奪也。歷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農之故鄉,得胡公之精術。胡公身揭日月,心飛蓬萊,起餐霞之孤樓,練吸景之精,延我數子,高談混元,金書玉訣,盡在此矣。"
在《題隨州胡紫陽先生壁》一詩,李白描述了胡紫陽的高級功法:
神農好長生,風俗久已成。
復聞紫陽客,早署丹台名。
喘息餐妙氣,步虛吟真聲。
道與古仙合,心將元化並。
棲疑出蓬海,鶴似飛玉京。
松雪窗外曉,池水階下明。
忽耽笙歌樂,頗失軒冕情。
終願惠金液,提攜凌太清。
據此詩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胡紫陽功法的內涵就是"喘息餐妙氣,步虛吟真聲"。所謂餐妙氣,也就是"餐霞",意指服食朝霞之氣,是道教丹鼎派的一種氣功修煉術。他認為隨州紫陽先生的求"長生不死"的修道之術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好長生,風俗久已成。"修煉由紫陽所發展的神農的長生之術,就能達到"道與古仙合,心將元化並"的功效。
從李白生動的記述看,紫陽道人鍊氣、養生、修道的特點是既渴望長生久視,又享受大自然美的生活情趣。這種"與古仙合"的道術,包含了天上人間成為一體的追求,這正是盛唐士人昂揚精神風貌的反映,完全不同於悲觀厭世者的出世思想,因而為盛唐士人樂於接受。故紫陽先生"於神農之故里"的修煉,竟能影響遐邇,北至南陽,南及衡山,求仙學道者紛至沓來。
3、著《參同契解》
紫陽先生還是個超凡脫俗的道人。唐代許多道士,往往是身在道觀而心迷功名,入道就是為著做官,總是企圖走"終南捷徑",一步跨入仕途。而隨州的紫陽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之,他"身揭日月,心飛蓬萊",朝廷詔令其赴東京太微宮,他推辭再三,終因"詔書下責,不得已而行"。遂入朝出任西京太微宮使。此事可見《李太白全集·漢東紫陽先生碑銘》。其云:"天寶初……東京大唐□□宮三請固辭"。今按:《舊唐書·玄宗紀》,天寶二年三月"改西京玄元廟為太清宮,東京為太微宮"。據此可知碑銘所缺二字應是"太微"。太微宮是皇家道宮。胡紫陽雖然入宮,但是他不願與心迷功名的道人們合流。他視當時大多數方士所崇尚的服食吐納之法,金丹黃白鍊形匿影吐火之術為幻惑,遂用《老子》的哲學觀念向弟子們解釋道教經典《參同契》。據隨州舊志,這種研究成果最後形成了《參同契解》一書。在這部書中,他認為魏伯陽《參同契》是講性命宗旨的,但後世錯解以為龍虎鉛汞之訣,故語多多有支離。他對道家經典的這種見解,與後世所謂《參同契》的"內丹說"所走的路數是一致的,但是與當時入宮的道士們的見解卻相對立。儘管這部書現在可能失傳,但在當時它是很有影響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他最終"稱疾辭帝",在回家途中,客死他鄉。其行其言真正表現出了道家的仙骨。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在李白那個時代,紫陽先生不僅是一流的氣功大師,而且是見解脫俗的道學理論家。 
--
紫陽道人雖然早入仙境,但是他對當時,特別是李白的影響,使之成了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從而為隨州歷史增添了光彩。他的道術思想化為漢東"餐霞樓",為後人留下了一個景點。應當說,"山水藉文章以顯,文章亦憑山水以傳",但是他主道的"現光山"和他的"餐霞樓"現在竟然名湮而不彰,這可能是隨州地方文化李唐以後不斷失落的自然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