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庵羅漢塑像

紫金庵羅漢塑像

宋至明代庵堂古建築及庵內塑像。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西卯塢內。紫金庵原稱金庵寺,簡稱金庵。前後兩院落,占地613平方米。正殿羅漢堂,三間,內供如來、藥師和阿彌陀佛。兩旁侍立迦葉、阿難兩大弟子。殿內兩邊和正中後壁供全身羅漢塑像二十四尊,姿容各異,栩栩如生。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佛像佛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江蘇省
紫金庵羅漢塑像VI-513

簡介

..
紫金庵羅漢塑像坐落在洞庭東山西卯塢內,始創於唐代,清代重修。主要建築雖僅為一殿一堂,但它因有南宋民間雕塑名手
..
雷潮夫婦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羅漢像而聲名遠揚。紫金庵大殿正面巍坐在覆蓮座上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迦葉和阿難侍立兩旁;海島觀音壁立“三世佛”後;而各現妙相的十六羅漢分列於大殿兩側的佛龕內。 紫金庵頭山門懸掛匾額“古紫金庵”四字,它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費新我老先生的手跡。為何稱為古?是因為紫金庵創自南北朝梁陳時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唐貞元年間重建,後經歷代整修,現存房屋多以明清建築風格為主,占地約有10多畝。
..

紫金庵有一堂罕世佛像,泥塑彩繪,至今保存完好。十六尊古塑羅漢像,出自南宋民間雕塑名手雷潮夫婦所塑。據考證雷潮一生只塑三處,此處最佳。這些羅漢塑像,個個比例適度,造型準確,有呼之欲出的感覺;羅漢所著服裝,修飾莊嚴華麗,圖案惟妙惟肖,線條流轉自如,衣服層次分明,具有江南絲綢苧麻的質感,充分體現了中國四大名繡“蘇繡”精美絕倫的藝術精髓。再與殿內古樸莊嚴的如來佛像那傳神的“慧眼”、諸天手中輕薄如絹的“經蓋”、觀音菩薩像上祥雲托著的“華蓋”,並稱“金庵三絕”。據史料考證,這些彩繪塑像用材奇特,套用巧妙,表面全部塗有礦物顏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傳承和弘揚佛教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這裡的塑像太神奇了”。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大讚紫金庵羅漢為“凡體羅漢”,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雕塑系主任錢紹武稱“紫金庵的羅漢像絕對是少有的國保,可以與法國羅浮宮的雕塑相媲美”。2006年6月紫金庵古塑羅漢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金庵現隸屬蘇州吳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1956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紫金庵就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73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以來,被外事部門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的鄉鎮及景點,先後多次接待過中外國家重要領導人。1996年對圍欄進行改造,為防止電線線路老化,對古建築物室內的所有電線線路進行了整改,更換電線並穿管;2002年,進行了為期三個多月的翻修,在大殿及其他建築物內安裝了與110指揮中心聯通的CK報警及監控設備;2004年經多方領導努力申請,邀請了國內文物界權威人士胡繼高對紫金庵古塑羅漢像進行全面修護保養,確保這“國寶”的安全使用。

特色

..
紫金庵羅漢塑像造型十分準確,形體比例適度,姿態生動,容貌各異。有的在凝想,有的在假寐,有的在訕笑,有的在愁思,各種姿態雕塑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長眉”羅漢慈顏善目,滿臉福相;“評酒”羅漢遍嘗杜康,一副醉態;“伏虎”羅漢雖者態龍鍾,然而卻法力無邊,只用手向老虎一招,那斑爛猛虎,竟如溫柔小貓馴服在他的腳下舔袍角;而“抱膝”羅漢則傲氣橫溢,認為降伏一虎,只不過雕蟲小技。
紫金庵內的彩繪橫樑紫金庵內的彩繪橫樑

右壁那3尊羅漢目光不約而同地注視柱頭的蛟龍,只見“降龍”羅漢大眼圓睜,嘴唇緊閉,雙腳脫鞋,放在座上,右手手掌向上,在做“請”蛟龍下來的姿勢,左手則放在屈起的左膝上,神情威嚴自若,信心十足;一旁的“欽佩”羅漢,眼睛望著蛟龍,雙手一攤,嘴一抿,對於“降龍”羅漢的法術不勝佩服之至;而“藐視”羅漢一旁翹著二郎腿,轉過頭去,一副不屑一顧的神情,但他那凹陷的眼睛卻在窺視著柱頭的蛟龍,看它是否真會被降伏,那心口異態的樣子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聽經”羅漢最為虔誠,他正專注一境聽佛說法,而下彼此爭鬥生氣。“沉思”羅漢別出神韻,他低垂著雙目,凝視著下前方,似乎在思索著一個什麼問題,想求得答案,這種深思沉想,專注探求的精神令人感佩。雕塑者雖然塑的是佛國羅漢,但充滿世態人情,儼然生活在世上人間。羅漢的服裝層次分明,衣褶流轉自然,表現出質感。800多年前的工匠將寫實與傳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示了12世紀中國雕塑藝術的高超水準。
殿後是用楠木建成的淨因堂,堂前金桂生花,玉蘭飄香,堂外松竹蒼蒼,桃李爭妍,確如清詩人顧超云:“山中幽絕處,當以此居先。綠竹深無暑,清池小有天”。

保護

..
投資800多萬元,歷時兩年多,坐落於東山中部山塢的“國寶”紫金庵搶救修繕工程日前竣工。為更好地保護庵內古羅漢塑像,景區外擴了16畝地,開闢了遊客專用通道,同時,增加溫濕度檢測設施,擬控制進羅漢殿的參觀人數。
..

紫金庵羅漢塑像為“天下羅漢兩堂半”之一堂,與甪直保聖寺、杭州靈隱寺的羅漢像齊名,堪稱我國雕塑藝術之精華。後兩者的羅漢像都因年代久遠而散失不全,唯獨紫金庵內的羅漢像保存完整。2006年,紫金庵羅漢塑像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紫金庵創建於梁陳,唐貞元年間廢后復建,唐玄宗時修復殿宇,裝金佛像,宋、元、明三朝屢建屢毀。清乾隆十一年,住持僧道宏創建羅漢堂正殿、淨因堂,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前庵後宅”小型佛教建築群,一直保存至今。由於年久失修,以木結構為主的淨因堂遭到了大量白蟻蛀蝕,東邊的山牆已經嚴重傾斜開裂,成了隨時都有可能坍塌的危房。
景區負責人朱軍告訴記者,淨因堂廳柱用材全是楠木,俗稱“楠木廳”,從建造以後沒有重修過的痕跡。廳內當心間脊檁正中有精緻的彩繪,依稀可見勻稱工整的錦袱圖案,是典型清朝蘇式彩繪風格,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朱軍說,淨因堂東北牆緊靠山體,山水大的時候,直接能衝到牆上,久而久之,濕氣鬱結在牆體周圍,散發不開,容易滋生白蟻,導致木構件霉爛。2008年,紫金庵景區開始對淨因堂實施搶救性修復,在不增添新構件的前提下,將蛀空的柱子和椽子逐根替換。“山中幽絕處,當以此居先。”紫金庵以幽靜、小巧而聞名於世,然而,隨著環太湖旅遊的快速發展,占地面積只有5畝的紫金庵景區,在遊客接待方面顯得力不從心。此外,景區規模過小,也不利於對羅漢塑像的保護。朱軍說,一旦大量遊客同時擁進羅漢殿,溫度、濕度、振動、二氧化碳濃度都會發生變化,有可能對彩塑造成損害。因此,文保專家建議單次進入羅漢殿人數不超過15人,全天不超過480人。
為此,景區修復淨因堂後,還對正殿外圍環境進行了整治,使整個景區外擴16畝、占地面積擴大了5倍。整治後的紫金庵景區將售票處、檢票處、賣品部等服務類建築外移,限定了入口與出口空間,開闢了遊客遊覽專用通道,並增加古樹、池塘等景觀小品。朱軍說,景區擴大後,可以適當分流遊客,同時,景區還將控制遊客參觀數量,以減少對文物的損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