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屬

紫萁屬

這種蕨類植物長有短莖,巨大的普通複葉和專門生長孢子的複葉。此處的莖具纖維結構,並有許多穿過其在這外部的葉基。普通複葉長有巨大的小葉,並有複雜的綱狀脈絡。生長孢子的複葉沒有小葉。

基本信息

簡介

紫萁屬紫萁屬

中文名稱:紫萁屬

門:蕨類植物門

綱:原始薄囊蕨綱

別稱:薇屬、紫蕨屬、紫萁貫眾

目:紫萁蕨目

二名法:OsmundajaponicaThunb.

科:紫萁科

形態特徵

紫萁屬紫萁屬

紫萁屬植株高50-80厘米或更高。根狀莖短粗,或成短樹幹狀而稍彎。簇生,直立,柄長20-30厘米,禾稈色,幼時被密絨毛,不久脫落;片為三角廣卵形,長30-50厘米,寬25-40厘米,頂部一回羽狀,其下為二回羽狀;羽片3-5對,對生,長圓形,長15-25厘米,基部寬8-11厘米,基部一對稍大,有柄(柄長1-1.5厘米),斜向上,奇數羽狀;小羽片5-9對,對生或近對生,無柄,分離,長4-7厘米,寬1.5-1.8厘米,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先端稍鈍或急尖,向基部稍寬,圓形,或近截形,相距1.5-2厘米,向上部稍小,頂生的同形,有柄,基部往往有1-2片的合生圓裂片,或闊披形的短裂片,邊緣有均勻的細鋸齒。

葉脈兩面明顯,自中肋斜向上,二回分歧,小脈平行,達於鋸齒。葉為紙質,成長後光滑無毛,乾後為棕綠色。孢子葉(能育葉)同營養葉等高,或經常稍高,羽片和小羽片均短縮,小羽片變成線形,長1.5-2厘米,沿中肋兩側背面密生孢子囊。

分布習性

紫萁屬生於林下或溪邊酸性土上。孢葉春夏間抽出,深棕色,成熟後枯死。

紫萁屬為我國暖溫帶、亞熱帶最常見的一種蕨類。北起山東(嶗山),南達兩廣,東自海邊,西迄雲、貴、川西,向北至秦嶺南坡。也廣泛分布於日本、朝鮮、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藥理作用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稍彎曲,長10~17cm,直徑3~6cm。莖無鱗片,上側密生葉柄殘基,下側著生多數棕黑色彎曲的細根。柄基部呈扁圓柱形,彎曲。長4~6cm,直徑3~5mm,具托葉翅,但翅多已落;表面棕色或棕黑色,橫斷面呈新月形或扁圓形,維管束組織呈U形,且常與外層組織分離。味微澀。

化學成分

含尖葉土極甾酮A(ponasteroneA)、脫皮甾酮(ecdysterone,custecdy--sone)及脫皮酮(ecdysone)。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用於防治感冒、鼻衄頭暈、痢疾、崩漏。

稀子蕨科和紫萁科植物

稀子蕨科為陸生喜陰嬌嫩植物。有2屬,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主要產於中國南方及日本。紫萁科為陸生中型、少為樹形的植物。本科共有三屬。其中兩屬特產南半球,而紫萁屬則產北半球,它的代表種分布於歐、亞、北美三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