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鏈黴菌

紫色鏈黴菌為放線菌綱放線菌目鏈黴菌科鏈黴菌屬基中的一種細菌。該菌拮抗性強。

基本信息

形態描述

孢子絲3—8圈略松敞螺旋形,圈徑8—10微米。孢子球形、卵圓形、長圓形,表面帶細刺。培養物紫色,透入培養基。色素有6—12個組分,酒精溶液有三個吸收帶:Ⅰ.610—585毫微米,Ⅱ.560—540毫微米,Ⅲ.510—495毫微米。氣絲粉白色、紫丁香色或粉灰色。克氏合成1號瓊脂、察氏瓊脂:氣絲粉白色。基絲好,暗紫色。可溶色素暗紫色。澱粉銨鹽瓊脂:氣絲好,絨狀,白色帶粉色調。基絲好,紅粉色、粉棕色,微紅部分占優勢。可溶色素同基絲色或無。肉汁蛋白腖瓊脂:無氣絲。基絲微褐色或無色,有時帶藍色調。無可溶色素。魚瓊脂:無氣絲。基絲豐茂,無色或帶微褐色調。無可溶色素。在以上兩種培養基內如有糖(葡萄糖麥芽糖)存在時,培養物染為弱紫色。馬鈴薯瓊脂:氣絲粉灰色。基絲好,微褐色。無可溶色素。馬鈴薯塊:氣絲紫丁香色。基絲豐茂,變褐色,有時略染為紫色或紅粉色。培養基同基絲色。明膠液化慢。牛奶不凝固但腖化,染為褐色。澱粉水解快。纖維素上生長弱。硝酸鹽還原。酪氨酸酶陽性。產生H2S。利用葡萄糖、L-阿拉伯糖、左旋糖、半乳糖、乳糖、蔗糖、麥芽糖、甘露糖、鼠李糖、棉子糖、菊糖、肌醇;很弱利用D-阿拉伯糖;不利用山梨醇、衛矛醇。拮抗性強。

版本(二)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紫色鏈黴菌
拉丁學名:Streptomycesviolaceus
參考文獻:瓦克斯曼:放線菌第二卷,316-317,(1961)1974;Intern.J.Syst.Bacteriol.19:497-499,1969.

形態特徵

孢子絲2-4圈螺旋形(瓦氏:2-3圈松敞螺旋形)。孢子球形、卵圓形,表面光滑。

性狀特徵

瓊脂培養基:氣絲白色至灰色。基絲初紅色,變為紅藍色,最後絳紅紫色。有時有紅色或絳紅色脂肪小滴。色素隨培養基而異。蔗糖硝酸鹽瓊脂:氣絲無或白色。基絲暗褐色。可溶色素紫色至暗紫色。甘油天冬素瓊脂(ISP)、無機鹽澱粉瓊脂(ISP)、酵母精麥芽精瓊脂(ISP)、燕麥粉瓊脂(ISP):氣絲紅色系列:灰黃粉色或淺黃粉色。基絲反面紅橙色至絳紅粉色或淡絳紅色,為pH指示劑:加0.05NNaOH,由紅色變紫色(絳紅色);加0.05NHCl,由紫色變紅色(粉色)。可溶色素紅色或紫色,對pH反應如基絲顏色。馬鈴薯塊:氣絲無或白色。基絲紅褐色至褐色。可溶色素灰褐色。<BR>明膠液化,灰褐色素。牛奶凝固可疑,腖化緩慢。澱粉水解弱。纖維素上生長弱。硝酸鹽還原。產生類黑色素、酪氨酸酶和H2S。利用D-葡萄糖、L-阿拉伯糖、D-木糖、L-鼠李糖、D-果糖、蔗糖、棉子糖、肌醇、D-甘露醇。

形態描述

孢子絲2-4圈螺旋形(瓦氏:2-3圈松敞螺旋形)。孢子球形、卵圓形,表面光滑。

討論

代表菌株:瓦氏IMRU3497;ISP:INMI-1=USSR-RIA656=ATCC15888=ISP5082。

放線菌(六)

放線菌因菌落呈放線狀而的得名。它是一個原核生物類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主要以孢子繁殖,其次是斷裂生殖。放線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主要以孢子或菌絲狀態存在於土壤、空氣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機物豐富、呈中性或微鹼性的土壤中數量最多。放線菌只是形態上的分類,不是生物學分類的一個名詞。有些細菌和真菌都可以劃歸到放線菌。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線菌的代謝產物所致。

盤點鏈黴菌微生物系列(十二)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導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本期為第十二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