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血戰英格蘭銀行

索羅斯血戰英格蘭銀行

索羅斯血戰英格蘭銀行,是指1992年9月,索羅斯“襲擊”英鎊的行動,兩周的時間裡,他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近10億美元,被《經濟學家》雜誌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索羅斯因此一舉成名,成為國際金融投機領域的傳奇之一。

喬治.索羅斯,全球最大的慈善家。

他利用“槓桿效應”的放大原理,將其犀利的判斷有力地作用於世界金融市場,創造出天量的蠃利。所以被冠以令人敬畏的名稱“金融大鱷”。

血戰英格蘭銀行就是其經典戰例。

索羅斯在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崩潰,東西德統一後,就敏銳地意識到,歐洲貨幣匯率機制已無法繼續維持。當時英國經濟處於不景氣狀態,利率很高。如果要維持高利率以支撐英磅幣值的話,無疑是對英國經濟雪上加霜。於是英國金融當局只能寄希望於外在因素,即德國馬克能降低利率。索羅斯就瞄準了這一點,相信處於東德重建,經濟已嚴重過熱的德國,不會冒加重自己通貨膨脹的危險而降低馬克利率。

於是,英國金融形勢在這一日益激化的矛盾中熬過了三年,其央行英格蘭銀行越來越招架乏力。飢餓的“鱷魚”也已耐心地蟄伏了三年,1992年8月28日,他感到血腥味最重的那一天,轟然張開了血盆大口,以極其迅猛的方式,在現匯、期貨、期權市場同時打擊英磅,小小的“鱷魚”嘴在“槓桿原理”交易方式支持下,狠狠地咬住了英格蘭銀行的傷腿。

當索羅斯聽到英格蘭銀行將動用120億美元去買進英磅時,他豪氣蓋天地說:“我正準備拋空這個數量。”於是,一時間血肉翻飛,慘叫陣陣。在“鱷魚”有力的齟嚼中,英格蘭銀行這個歐洲最老道的魚夫竟逐漸無力哀嚎,英磅直線下跌,直至宣布退出歐洲貨幣體系。英磅匯率由2.1變為1.7,索羅斯的“”因此獲取20多億美元,個人收入6.5億美元,名列1992年華爾街個人蠃利榜首,創造歷史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這是個人戰勝國家的經典戰例,除了索羅斯的勇猛與睿智外,期貨的“槓桿效應”是創造的關鍵。

有一點值得我們深思、借鑑,索羅斯每周工作不超過30小時,別的投資人在80小時以上。他的簡單解釋是:“遠離市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