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祥法師

純祥法師

現任江西省佛教協會理事、《江西佛教》編輯部主任。生於1970年,遼寧省錦州市人。

簡介

純祥法師 純祥法師

因對人生的意義產生疑惑,覺悟到生死事大,24歲在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禮一誠大和尚(前任中國佛教協會長、現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為師剃度出家。

出家初期專修參禪,因體會到禪法不能對機,不能了生脫死,遂依佛經付囑及善友勸導轉向淨土念佛法門,一向專念,快速成就即得往生的信心。此後即轉向“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弘普化,真成報佛恩”的念佛人階段。2004年起,在江西省佛教協會、南昌佑民寺等地開講淨土三經一論(《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往生論》),向有緣信眾讚嘆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願功德,解疑去惑,開顯信心。為弘揚淨土教法,曾在《佛教文化》雜誌上發表“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況惡人”、“悲欣交集見觀經、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再解”等專文。

他作為信心念佛人,不是自己懂什麼就教別人什麼,而是以選擇本願為歸,在適當的時機弘揚真實佛教,目標是引導一切有緣發起橫超金剛信心,即得往生,究竟成佛,因此深受信眾的敬佩和愛戴。

信、願、行三資糧——《佛說阿彌陀經》

主講:純祥法師

傳統淨土勸化多說“信、願、行”為往生三資糧,缺一不可。現在我們結合“佛願”來正確地理解“信、願、行”,“信、願”的落 在我們這邊,而“行”的落 在佛那邊。

1 、真實願從佛行中發起

上一節講到只要你有願,阿彌陀佛臨終定會來接,那有人會問:“我光有“願”,是不是“行”和“信”就缺少了,是不是就不能往生了?”事實上只要你有往生的“願”,這個“願”中就包含“信”、“行”。這個“願”是從哪發起的?你為什麼會發起這個“願”?那是因為你通過聽聞善知識給你講說淨土的功德(佛行),你聽到了淨土功德而念佛,從心裡對淨土生起了嚮往心,你的願望實際上是從佛“行”中生起,這個“願”中就包含了(佛)“行”。

2 、名號真實義包含了信、願、行

從“願”的因果講,只要你“至心發願”,阿彌陀佛臨終定會來接,這是佛願的“因果”關係。善導大師解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有“發願”的意思,阿彌陀佛即是其“行”。如果你念了一聲 “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只在心裡憶念一下,沒有念出聲,這都叫做一個“願”和一個“行”。

“發願”分成兩邊(佛邊和眾生邊),真實上是佛在因地發願,要攝取你往生淨土,你現在念佛,佛的發願就成為你的發願。“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你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有“願”有“行”,一聲就有一個“願”和一個“行”,十聲就有十個“願”和十個“行”。《佛說無量壽經》中講,你念一天一夜,或者是十天十夜,基本上表示你有了真實往生的願意,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蕅益大師說的那種情況, “縱將佛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般,若無信願,亦無往生之理”。

3 、與名號真實義不相應,念佛沒有成效

從名號本身來解“南無”就有“發願”的意思,阿彌陀佛即是“修行”的意思,名號中已包含了信、願、行三資糧。但是如果你念佛,不是依靠阿彌陀佛修行的力量,發願往生淨土,而是把目標放在自己要修行,不打妄想或修習禪定,那就顯現不了名號本身的作用。你並沒有理解佛的願力,想法與佛願不一致,不知道念佛是在依靠佛,隨順佛力。這樣雖然念佛,實際上卻不信佛(願力),使得念佛成效大打折扣,本來你可以現在成就的,卻只能等待臨終,本來可以此生成就,卻又要等到來生。

大家要知道念佛,主要是信佛的“願”力,依靠佛的“(修)行”(功德)。從平常念佛人的角度來說,“信願”成了我們的“信願”,其實“願”本質上是佛發起的(佛發了願),由於凡夫有我執,不能完全皈命佛,從自身的感受上,覺得這是我相信佛,我要發“願”往生淨土。這樣的理解雖然不究竟,也體現方便佛願的作用。

4 、眾生邊三資糧中“發願”相對重要

對於我們來講三資糧中“發願”更重要,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在語錄中講:“淨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如果你念了一段時間的佛,有了真實的願,那么就表示你信、願、行都具備。

所以我們在這裡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如果你確實願意去,往生就非常容易,因為阿彌陀佛有臨終接引願,即使你現在沒有信心成就,有願就表示你進入到他建立的光明(名號招喚)系統中,阿彌陀佛定會臨終接引你,你的往生已經得到了保證,只是說你自己並不知道。

“信願行”三資糧,有“信願”,就一定有“行”,但有“行”(你念佛),卻不見得有“信願”。有“行”,沒有“信願”,就不是阿彌陀佛的選擇之行,不是淨土之行,雖然有念佛的形式,但與念佛機無異,與佛的真實願望不相應,是口是心非的體現。

“南無阿彌陀佛”是皈命無量壽如來,皈命就是“信願”,如果你不皈命,就表示你沒有“信願”,而是把它當成自己的修行,在積功累德,這些則與名號真實義不相應,“念佛”本是佛“願”力在你身上的顯現,是佛在幫助你,而在你自己心裡卻變成了我在修“行”,由於沒有真實的“信願”,佛的“行”變成你的“行”,這樣念佛效果變差。

如果有“信願”,就顯現真實“行”,真實行是佛願的選擇,那你就得到往生。如果你對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信”,說明你對阿彌陀佛的“行”沒有“信”心。在佛那邊“願”和“行”本一體,所謂真實“行”是阿彌陀佛選擇了“願”,然後阿彌陀佛去修“行”,兩者不相離。我們這邊就會“相離”,比如你想變得富有,卻沒有為這個目標去努力做任何事情。但是在佛那邊,他發了四十八願,並做了久遠長劫地修行,他的願行是不離開的,有“願”就一定有“行”。所以我們信佛的本願,也就是信他的修行,“願、行”在佛邊互含、互攝。

念佛往生對於我們來講,重點不在“行”上,而在“信願”上。也就是說重點不在於你念了多少,你是否努力地念,而在於你是否有“信願”。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誤解,這裡並不是說讓你不要去念佛,而是說你念佛時,重點要落在“信願”上,落在對佛的依賴、信順和皈依上,不要落在“行”上,也就是不要把“行”歸到自己的修行上。你“信願”是“信”什麼呢?是“信”佛的“行”。“願”什麼呢?是隨佛選擇的願。

淨土與其它法門不同,傳統“戒定慧”的修行,注重自己的修持,注重自己的“行”,而淨土法門則注重“信願”,這一點大家要搞清楚。念佛跟其它法門的修行正好相反,一個是依賴佛行,另一個是依賴自行,正確的信解不同法門,不要混淆。

5 、淨土法門是他力易行道

淨土法門是橫超門,易行道。易行就是他力,就是通過“信願”,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已經建設好了淨土,成就了六字名號,他給你用,你用他就直接攝你到淨土去,並不是說讓你自己重新再去修行,所以我們要對這個特點有所理解信受,那么你的往生就很容易。

6 、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保證你一心不亂

“世人終時,心不顛倒”,臨終一念特別重要。但是臨終一念,也完全是業力的現象,這是根據你宿世以來的業力(習慣),當然今生的影響也很大,所謂業重者先牽,臨終時善念大於惡念,你才能夠轉生到善道或者往生到淨土,臨終一念起了嗔念,就可能墮到地獄中去,起貪心就可能墮到畜生或者惡鬼道,所以臨終一念很重要的,但是這一念卻完全不能由你做主。你真正發願往生淨土,念一日、七日、一天一夜或者十天十夜,猛烈地念佛,這是佛願作用在你的身上,你在臨終時,有這個內因,然後又有佛願力成就的外緣,他臨終來接引你,這就是因緣顯現,往生就有保證。你在臨終這個最關鍵的時刻,最危險的時刻,阿彌陀佛對你的慈悲護佑,保證你一心不亂,這是阿彌陀佛在名號中早已設計好的程式,用名號來拯救我們,不然我們就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7 、隨順佛願,往生容易且有保障

有些修行方式也是很有利益的,比如說東林寺十日十夜百萬佛號的閉關,五明佛學院做的極樂法會,倡導念一百萬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們的傳承說,念一百萬聲佛號保證你往生淨土,這與淨土經典的說法也是相應的。這是從佛那邊保證你往生,這個保證是依據《無量壽經》中、下輩往生者,你念十天十夜,你有願望,即使沒成就信心,阿彌陀佛臨終定會來接,那么你一定可以往生。一般情況是,念十日十夜的佛號基本上就有一百萬遍,這樣的修行主要也是隨順了佛的願,因為能去做這樣的修行,選擇這樣子的方式,基本上說明他有往生的願望。

當然願望的“真假”分辨上比較複雜,有人只想去體驗一下,不是有願,當然多數情況下還是有願的。另外一點,我們的願望是從佛力中發起,我們自己發起往生的願望並不容易,甚至根本不可能。我們剛開始念佛時可能沒有什麼願望,或者願望不強、不真,但是你通過念佛,能慢慢生起願望,因為這是佛設定選擇好的程式,他已經把“種子”(名號)種進了你的心中,你通過念佛,佛的善根、福德、因緣幫你慢慢培育成就,你才能發起往生的真實願望。

所以隨順佛的願望,往生不難。比如,如果你要自己去重新設計製造一個手機,那很難,如果有發明並做好的手機產品,你只要花點錢就可以買來用,那就容易多了。名號的原理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得到了人身,人身是我們最大的本錢,我們把它投資到佛願上,而投資工作需要靠身體去勞作,念佛本身是皈命,就是把你的身體和生命用來投資,你投資了一天一夜,十天十夜,就能獲得往生,這就等於你花了很小的價錢,卻獲得了很大的利益。阿彌陀佛好比是工程師,他編輯了“名號”的程式給你使用,你只要信他的程式,按照他的程式執行,數據結果很快就能及時、準確地獲得,你就能快速得到圓滿的利益,但是如果你不去執行程式,沒有這個緣,想自己重新設計,再去執行,然後得到數據結果,那就很難了。首先你沒有這個能力,其次你也沒有那個時間,即使你設計出了程式,程式也可能會出錯,可能你無法計算出正確的結果,即費時又沒有效率,那么恐怕到你累死也不會有所成就。

佛法講因緣,緣分有了就可以成就。本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念佛就是有“善根福德因緣”。如果你念了很久,還是覺得自己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出在你身上,說明你業障深重,有懷疑心。有懷疑心就是不信佛,問題並不在佛那邊,並不是名號有什麼問題,更不是佛願有什麼不真實或者不圓滿。

我們執行佛的程式,念名號,用你的生命去投資,把未來投資到佛的願力上,那么你這一生就能得到了佛的保護,在臨終時佛用臨終接引的方式慈悲加佑你,使你心中不亂。你不用擔心說:“自己現在很煩惱,還有很多的業障,很多的放不下,我臨終時做不了主怎么辦?”就是因為你做不了主,所以阿彌陀佛先給你做好了程式(念名號),先讓你練習一段時間。低成本高效率的念佛,那就是你深信佛願真正精進,從遇到名號開始一直念到死,心心念念想往生淨土,那佛力就能快速圓滿你的功德。

8 、信願是往生的正因

從真實“行”的角度來講,只要你有“信願”,就一定可以得到往生,依無量壽經,但是中輩的人,根基較好,他是一日一夜就可以,下輩的人,根基較差,他真正有願望,就是十日十夜。佛通過這樣的設計,讓你投資一點點,然後臨終再來接你,保證你的往生了,這是一個多么殊勝的方法。大家不要把這個當成一個很難做、很吃苦的事情,苦阿彌陀佛已經吃過了,你用不著吃那么多苦了,關鍵是我們也不願意吃苦,苦修我們哪裡做得來。

8 、信佛就應當發願,不發願就說明你不信佛

經文前面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原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然後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最後佛又說“舍利佛,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前後對應,都是再三勸導我們發願。從“我見是利”這裡我們可以體會一下佛心,你是否應該有點觸動,佛說:“我用我的人格來保證,我看到這個利益,什麼利益?就是你一日七日,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那么你就能夠一心不亂,就能夠得到臨終的接引,往生淨土,這個殊勝的利益。你通過這樣的緣分,就可以徹底地出離這久遠長劫的輪迴,無窮的苦痛全部都將結束,你就要往生淨土了,就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道友,比那些阿羅漢都殊勝。佛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如果我沒有看到,我就不會說,我看到這個利益了,你一日七日的念佛你就往生了,我看到了,所以我這樣說。

然後“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裡“聞”字比較重要,我們念佛學經,要注重“聞”。 聞什麼呢?“就是聞阿彌陀佛的願,聞阿彌陀佛的行,聞阿彌陀佛願力的因果,也就是名號的因果,聞這個佛願生起的本末。聞是說者,你就應當發願,如果你沒有發願,那就說明你沒有聞到,你不信佛說的話。佛對我們講,我見是利,我看到是這樣子的,你要發願,趕快去,佛非常直白地跟我們說了,如果你還不發願去,就說明你不信佛(釋迦牟尼佛),不信佛說話,你不想聽佛的。如果我們聽到了這句話還沒有生起往生的願望,那你的皈依肯定有問題,皈依是皈依三寶,皈依佛,佛是我的本師,老師的話你都不聽,那你怎么叫皈依。

能夠見到這個利益的只有佛,這個定位大家要知道。所以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這是佛的人格,其他人都不可能這樣說,因為他沒有辦法看到,他就不能說“我見是利”。如果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佛說“我見是利”,那么你就要信佛說的,雖然你自己沒有辦法看到,為什麼看不到?因為我們內心黑暗,又很執著於自己的眼睛,執著於自己的見解,對佛所說的話才會產生懷疑。就像我們買東西,雖然有人推薦,如果推薦的人我們不信任,那我們就信受不了,真正讓我們去依靠就比較難。

念佛容易,願心難發,讓你念一天,十天的佛,那你還可以做到,但是要你發願往生極樂,這個你可能就做不到了。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意味著,要離開娑婆世界的所有,財產、家庭、事業、親戚、朋友這些你都離不了,一想到把這些都丟開,要信佛說的這句話往生淨土,這個恐怕不行。所以關鍵就是願心難發,發願非常不容易,你跑到這裡來念佛、聽經、閉關、幫助別人、為人民服務都相對容易,但是發起往生淨土的願望這個很難。為什麼經文中左一個“發願”,右一個“發願”,“聞是說者,應當發願”,就是“願”難發。你真的一念發起了這個願望,那佛力就顯現了,你的輪迴即將結束。所以我們這裡重點就是講發願,而不在其他方面,甚至念佛,實際上念佛就是發願,因為佛給你這個名號,就是讓你發起願望往生淨土。

發願非常難是因為我們貪著五欲,所以苦難、苦痛、苦惱、不順利的這些逆緣,反而容易讓我們生起出離之心。往生淨土的願望是菩提心,是出世間法,發願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佛說“我見是利”,這個利益是出世間的利益,我們由於“善根福德”不夠,不想要這個利益。寧可自己辛苦去做,去修行,只希望換來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所愛能活得更好一點,國家安定,世界和平,但是淨土我就不要。如果你能夠生起往生淨土的願望,就包含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你在生活中可能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但是你有了往生淨土的願望,你就不是一個平常的人了,佛就讚嘆你是一個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將來是要成佛的,有了成佛的種子,你的種性就轉了,這就非常殊勝,當然也是非常地不容易。

我們來聽經念佛,你要把重點放在發願往生,不要放在世間的利益上,什麼利益也不如你真正有“願”的利益。其它人對你的認同,對你讚嘆,那並不是一件什麼好事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那都是群賊惡獸之流,越是順境,越能引誘你趨向三惡道,你越不容易生起往生的願望。

9 、多念佛就容易發起願望

信佛還是信你自己,還是信其它世間法,這是關鍵的選擇。你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個選擇,你不能一念轉過來隨佛發願,真實利益就離你還遠。但是你多念佛,因緣成熟時,你就容易一念轉過來。念佛在你這邊就等於親近佛,每念一聲就是親近禮拜一下佛,親近佛禮拜佛就是最殊勝的修行,就是善根福德。如果你覺得沒有願望,那你就多念,以信心去念,福德就快速地增長,即使你現在沒有往生願望,佛力也會很快讓你生起這個願望來,所以佛再次勸說“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