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生物醫學光電子學前沿

納米生物醫學光電子學前沿

《納米生物醫學光電子學前沿》一書的出版社是科學出版社,作者是祝寧華,出版時間是2013-3。

內容介紹

《納米生物醫學光電子學前沿》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支持召開的"納米生物醫學光子學論壇"的基礎上,總結了參加論壇的各單位的科研成果而成。全書由19章組成,100多圖表,提供了準確詳細的技術資料。《納米生物醫學光電子學前沿》作者都是國內在納米生物醫學光子學研究領域第一線的研究人員,了解當前的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因此《納米生物醫學光電子學前沿》具有相當先進的學術性、前沿性、資料性、可讀性。這些為納米生物醫學光子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學術資料。既為剛接觸納米生物醫學光子學的研究人員和大學的研究生與高年級學生提供入門知識,又為納米生物醫學光子學領域中的科技人員提供詳細的文獻資料與深入的科技內涵,從而推進納米生物醫學光子學的研究向縱深發展。

作者介紹

祝寧華

研究員 1989年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1994年在中山大學晉升教授;1994年至1995年在香港城市大學任研究員;1996年至1998年在德國西門子公司任客座科學家(洪堡學者);199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到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工作;199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主要從事微波光子學和光子集成器件與系統研究,建立了先進的微波光電子器件封裝和測試分析平台。主持或承擔國家級項目27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863主題項目。發表SCI論文96篇,申請發明專利67項,出版《光電子器件微波封裝和測試》和《光纖光學前沿》。

何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

[email protected]

1982~1986年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1986~1989年北京理工大學套用物理系碩士,1989~1993年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博士,1993~1995年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博士後,1995~1998年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研究員,1998年至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 參與過金屬矽化物及其在SOI上深亞微米MOS器件中的套用、摻鉺矽及自鑲嵌Si/SiO2納米微結構薄膜的光學及輸運性質、金屬與Si及SiGe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負責半導體、光學與光電子學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工作,參與了多項重大計畫和重大項目的立項工作。發表論文50餘篇,獲1997年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項(排序第四)。

李運濤

李運濤副研究員,200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主要從事生物光子學感測器與設備研究。作為骨幹成員參加多項“973”、“863”項目,在國際上率先研製成功亞微秒重排無阻塞型4×4 SOI熱光開關陣列,被評為“2007年中國光學重要成果”;研製成功國內首台基於焦磷酸測序原理的DNA測序儀。發表論文30餘篇,申請專利23項,授權專利9項。

劉建國

劉建國研究員,2007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獲博士學位,2007年~2009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任研究員,2010年~2011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9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研究員,2013年1月任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高速集成光電子學。主持和參加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作為副主編出版專著《光纖光學前沿》。受邀擔任ACP 2010,ICICS 2010,IEEE Sensors 2011,Photonics Asia等國際會議的程式委員會成員。

作品目錄

祝寧華

研究員 1989年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1994年在中山大學晉升教授;1994年至1995年在香港城市大學任研究員;1996年至1998年在德國西門子公司任客座科學家(洪堡學者);199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到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工作;199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主要從事微波光子學和光子集成器件與系統研究,建立了先進的微波光電子器件封裝和測試分析平台。主持或承擔國家級項目27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863主題項目。發表SCI論文96篇,申請發明專利67項,出版《光電子器件微波封裝和測試》和《光纖光學前沿》。
何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
[email protected]
1982~1986年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1986~1989年北京理工大學套用物理系碩士,1989~1993年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博士,1993~1995年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博士後,1995~1998年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研究員,1998年至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 參與過金屬矽化物及其在SOI上深亞微米MOS器件中的套用、摻鉺矽及自鑲嵌Si/SiO2納米微結構薄膜的光學及輸運性質、金屬與Si及SiGe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負責半導體、光學與光電子學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工作,參與了多項重大計畫和重大項目的立項工作。發表論文50餘篇,獲1997年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項(排序第四)。
李運濤

李運濤副研究員,200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主要從事生物光子學感測器與設備研究。作為骨幹成員參加多項“973”、“863”項目,在國際上率先研製成功亞微秒重排無阻塞型4×4 SOI熱光開關陣列,被評為“2007年中國光學重要成果”;研製成功國內首台基於焦磷酸測序原理的DNA測序儀。發表論文30餘篇,申請專利23項,授權專利9項。
劉建國

劉建國研究員,2007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獲博士學位,2007年~2009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任研究員,2010年~2011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9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研究員,2013年1月任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高速集成光電子學。主持和參加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作為副主編出版專著《光纖光學前沿》。受邀擔任ACP 2010,ICICS 2010,IEEE Sensors 2011,Photonics Asia等國際會議的程式委員會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