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螺寺慧緣谷

紅螺慧緣谷生態景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完好,山間林木豐茂,林木覆蓋率均在82%以上,自然環境幽雅宜人。 紅螺慧緣谷生態景區完好的生態大環境,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人們遠離世俗塵囂、修身養性、拜祖參佛的一處“世外桃源”。 山西庵:三面環山,茂密的松柏環抱著寺院,環境幽雅,景色秀麗。

紅螺慧緣谷生態景區位於北京懷柔紅螺山西麓的甘澗峪村(溝)內,距懷柔城區5公里,距位於紅螺山東麓的千年古剎紅螺寺3公里,景區總面積 10平方公里。
紅螺山地處燕山山脈的南麓、京津平原的北端,甘澗峪村(溝)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通過北部長城的亓蓮口、神堂峪口進入山前平原地區的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戰略要道和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故此這條道北口有長園堡把守,南口有紅螺寨駐兵把守。據紅螺寺出土的元代《榜示碑》記載:元建都北京後不久就將紅螺寨改成了紅螺鎮,駐以重兵把守,由此更說明此道路的重要。清康熙《懷柔縣誌》中記載道:“京城之北,皆佳山也,然多為大雄氏之居,而紅螺山大明寺為最旺。”紅螺山大明寺即現在紅螺寺,由於紅螺寺為不收徒不受戒的十方常住寺,是雲遊僧人學習進修佛學的寺廟,所以在甘澗峪村(溝)這條古代重要的通道兩側於遼金時期開始,便逐漸形成屬於紅螺寺下院的眾多小寺小廟所組成的古建築群。據明萬曆三十二年的《縣誌》中記載:此地區有“二十四寺、七十二茅庵”之說。現甘澗村(溝)除了大量寺廟遺址外,還有“天橋”、“摩崖石刻”、秦始皇修邊採石場、專供皇宮中燒炭場等文物文化遺址。
紅螺慧緣谷生態景區依照“修舊如舊、邊保護邊開發”的原則,在甘澗峪(溝)原來的遺址上修復、恢復了放生池、山西庵、朝陽寺、天溪庵、三皇廟等重要人文景觀,同時也融入了“三皇”、中國古代聖賢名人為代表的中國遠古文化理念,使紅螺寺佛教文化有了補充和延伸,從而形成了紅螺山地區外傳佛教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相融的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觀光特色。而且生態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古人崇尚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詮釋。群山環抱之中的古建築群,或是翠竹環繞、或是松柏掩映、或是小溪潺潺,環境清幽、禪意悠遠,每一處都再現了當初高僧們精選清修之地的佛門佳境。
紅螺慧緣谷生態景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完好,山間林木豐茂,林木覆蓋率均在82%以上,自然環境幽雅宜人。植物物種主要以針闊混交林,以油松、遼東櫟、蒙古櫟及板栗、梨樹等為主,當地以板栗、梨為主的採摘園就有5平方公里。這裡自古就多山泉,水質清澈甘甜,因此得“甘澗峪”之名。由於山泉眾多且終年流水不斷,成就了這裡為北京地區少見的典型濕地之一,春夏季節,濕地上黃花盛開蔚為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植被豐茂、物種繁多的自然資源,至今當地人每年都到朝陽寺背後的高山密林中采野生靈芝,這無疑又給這裡秀美的環境增添了不少的“靈氣”。
紅螺慧緣谷生態景區完好的生態大環境,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人們遠離世俗塵囂、修身養性、拜祖參佛的一處“世外桃源”。
寺廟介紹:
朝陽寺: 是生態景區中較大的一座寺院。該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復建於清鹹豐六年,因寺廟地勢較高,背靠山面朝陽,日出早日落晚,氣候宜人,因而得名“朝陽寺”。
天溪庵: 寺廟坐北朝南。周圍環境幽靜、清涼、秀美,山門外因有小溪流過,故而得名。遊人來此,可得“三星高照”,祈財運仕途好,福、祿、壽全收,幸福樂逍遙。
三皇廟: 正殿三間供奉天皇伏羲氏、地皇神農氏和人皇軒轅氏,東西牆壁上是《神農嘗百草》和《黃帝戰蚩尤》彩繪。東西配殿各兩間,分別供奉老子、孔子和姜子牙、諸葛亮,壁畫彩繪為中華遠古時期歷朝歷代名人。
山西庵:三面環山,茂密的松柏環抱著寺院,環境幽雅,景色秀麗。大殿供奉的是自在觀音,東配殿兩間供奉六臂觀音,西配兩間殿供奉淨業障菩薩。傳說觀音曾在此顯過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