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中華通訊社舊址

紅色中華通訊社舊址

紅色中華通訊社舊址位於江西省瑞金市。紅色中華通訊社是我黨在根據地創建的第一個通訊機關,成立於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是新華社的前身。紅中社成立之初設紅色中華新聞台,用無線電對外播發新聞。1931年12月11日,紅中社開始印刷發行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紅色中華》,並組成了《紅色中華》編委會。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江西省
紅色中華通訊社舊址VI-並86

簡介

..
紅色中華通訊社舊址位於江西省瑞金市。紅色中華通訊社是我黨在根據地創建的第一個通訊機關,成立於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是新華社的前身。紅中社成立之初設紅色中華新聞台,用無線電對外播發新聞。1931年12月11日,紅中社開始印刷發行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紅色中華》,並組成了《紅色中華》編委會。

通訊社舊址

此後,編委會擔負起新聞通訊和編輯報紙等工作。日常工作一是新聞台抄收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播發的國內外新聞;二是將新聞台抄收的主要訊息編成“參考訊息”,當時也叫“每日電訊”,油印幾十份送中央領導參閱;三是編輯《紅色中華》報;四是向各根據地和軍隊播發新聞稿件。在中央蘇區最有影響力的是《紅色中華》報,中央蘇區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項英、張聞天等,經常為《紅色中華》報撰寫社論或文章。紅軍主力長征後,《紅色中華》繼續在中央蘇區堅持出版發行了四個多月。社址用房原是謝氏私宅,建於1924年。紅色中華通訊社在此辦公兩年多,1933年4月隨臨時中央政府遷到沙洲壩。1990年舊址被定為瑞金市文物保護單位,現成為新華社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

歷史沿革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中央蘇區抗擊國民黨軍隊第三次“圍剿”的隆隆炮聲中宣告創立。同一天,紅中社的新聞采編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在這片閩贛邊界的樟樹林中,以“CSR(中華蘇維埃無線電廣播)為呼號,在她的第一條電訊中向世界播發了這個振奮人心的訊息。
..

“艱苦、殘酷的環境,造就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先輩們在一次次戰鬥中經受磨鍊,成為偉大的新聞戰士,他們的事跡讓我驕傲、給我力量。”新華社信息部編輯孟慶麗激動地說。
1937年1月,隨著時局的發展變化,紅色中華通訊社更名為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70多年來,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新華社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用永不消逝的電波傳達黨中央的聲音,反映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進程。 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新華社也由弱變強,由小到大。從初創時只能用單一頻率發稿,到今天擁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網路、手機簡訊等全方位發稿手段。對此,新華社音視頻部編輯候曉敏感慨良多:“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新華社2009年開通了中英文電視新聞專線,表明我們這一代編輯、記者正通過自身努力告慰革命前輩。” 《紅色中華》報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於1931年12月11日在此創刊。1934年10月中央機關轉移後,《紅色中華》報繼續在中央蘇區出刊,1935年1月停刊。周以栗、瞿秋白等先後擔任過主筆。1933年4月,紅色中華通訊社遷駐瑞金沙洲壩。該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色中華》報

在瑞金葉坪紅色中華通訊社舊址,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湧進一間用木板隔開的狹小的編輯室仔細觀看。展櫃裡陳列的報紙已經發黃,是1931年12月11日創刊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紅色中華》報。作為黨報的編輯記者,我們看著這份報紙有一種血脈相連的親切感,好像尋到了自己的“根”。瑞金,是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是紅色中國新聞事業的一個重要起點。
..

毛主席說過:“槍桿子、筆桿子,奪取政權要靠這兩桿子。”當年,處在敵人四面圍剿中艱難生存的蘇維埃政權,一手拿“槍桿子”,一手拿“筆桿子”,新聞宣傳、出版事業也紅紅火火。從某種意義上說,正因為有這樣廣泛、強大的新聞宣傳工作,才有了黨的影響的迅速擴大,才有了分散的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溝通和壯大。
《紅色中華》報78年前提出的“新聞觀”,至今仍然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活教材。在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我們依然要“爭取廣大的工農革命民眾到我們的領導之下,必須反映他們的具體的迫切要求”,依然要“採用活潑的、民眾的宣傳語言,把我們的政治影響傳達到工廠中、兵營中的廣大民眾中去”,這不正是我們今天說的“三貼近”嗎?史料記載,紅中社當時還建立了民眾性的通訊網路,在黨、政、軍和民眾團體中組織了400多名通訊員,新聞寫作堅持通俗化,要求做到蘇區“每一個紅色民眾都能聽懂、看懂”。
《紅色中華》報那簡陋的編輯部辦公室、發黃的報紙、筆硯、土紙、原始的油印機,定格了黨的新聞工作的一段歷史。今天,我們早已進入資訊時代,報紙告別了“鉛與火”,實現信息化辦公,網際網路如此發達,地球越變越“小”。但千變萬變,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三貼近”傳統不能變、不能丟。不可否認,信息傳播手段的現代化也容易使記者變懶,有的人以E-mail代替現場採訪,樂於出入星級賓館,而不願意深入基層、深入農村,被民眾嘲諷為“貴族記者”。此風不可長!傳播手段的現代化為新聞工作提供了便利,但絕不能成為記者與火熱的現實生活的“禁止”。仔細看看那些70多年前的《紅色中華》報吧!論“三貼近”,她今天仍然是我們的光輝榜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