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臉無花果鸚鵡

紅臉無花果鸚鵡

紅臉無花果鸚鵡所屬脊索動物門,鸚形目,動物界。分布於紐幾內亞。

基本信息

紅臉無花果鸚鵡:
拉丁文名稱:Cyclopsitta diophthalma
英文名稱:Red-faced Fig Parrot

紅臉無花果鸚鵡紅臉無花果鸚鵡

無花果鸚鵡,顧名思義所謂 Fig Parrot 就是以無花果為主食的鸚鵡。而紅臉無花果鸚鵡和雙眼無花果鸚鵡及橙胸無花果鸚鵡在形體和習慣上均十分相類。
體長:約13-16cm(5-6.3吋)
分布:印尼的紐幾內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及其周圍的小島,澳洲東北部也有其族群。
整體概述: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邊緣地區、乾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開闊的尤加利樹林地等地,在澳洲也會出現在公園、灌木叢、農作物區及紅樹林林地等地區,食物中,無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覓食時安靜,動作敏捷快速,不會到地上活動或覓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無花果以外, 也會食用水果、花蜜、昆蟲幼蟲,或由樹皮上刮食一些青苔與真菌類植物 ,覓食時也會與其它的無花果鸚鵡、玫瑰鸚鵡、吸蜜鸚鵡群集在一起。
在紐幾內亞繁殖期約在3月,澳洲則在8-11月,主要由母鳥負責築巢的工作,一窩約有2顆蛋,母鳥在2天內會下完,18天左右後孵化,母鳥單獨餵食雛鳥約3-4星期,幼鳥約7-8星期後羽毛長成;紅臉無花果鸚鵡在國際上的鸚鵡養殖中數量非常稀少,飼養照顧不易以及幼鳥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剛引進飼養時十分敏感,常常因壓力與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鳥,籠養的紅臉無花果鸚鵡很安靜,啃咬力雖不強但最好提供樹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過度生長,它們對於低溫也很敏感,一般溫度最好不低於15度,巢內有幼鳥時不要低於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飼養小型鸚鵡般只提供種子穀物,蔬菜水果、花蜜、昆蟲、維他命補充劑等食物也都應適量供應。
繁殖:
大型的無花果鸚鵡( 如愛德華無花果鸚鵡、薩爾瓦多無花果鸚鵡、)均較小型的無花果鸚鵡容易繁殖,紅臉無花果鸚鵡的繁殖並非很容易,而且幼鳥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不過幾天,而且這種情形常一再地發生,如果遇到這個問題,在幼鳥孵出後將日常提供的食物改為軟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會有改善,成對分開繁殖,將巢箱安裝於暗處,一窩產2顆卵,孵化期約21天,親鳥對飼主檢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時常打擾它們,羽毛長成約35天,幼鳥一般約40天左右會離巢,公鳥對幼鳥有時有攻擊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