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背伯勞

紅背伯勞

紅背伯勞Red-backed Shrike ,體型較小(19厘米)的褐色伯勞,分布於中亞、南亞及非洲,為中國西北的過境鳥。喜平原及荒漠原野的灌叢、開闊林地及樹籬。有4個亞種分化,主要分布於歐洲。

基本信息

物種簡介

紅背伯勞紅背伯勞

物種名稱:紅背伯勞

英文名:Red-backed Shrike

學名:Lanius collurio

界:動物界

綱:鳥綱

目:雀形目[3]PASSERIFORMES

科:伯勞科Laniidae

外形特徵

(圖)紅背伯勞紅背伯勞

體型較小(19厘米)的褐色伯勞。整個上體紅褐色,尾上覆羽及尾羽棕色。過眼紋及頭側黑色。

雄鳥,兩脅沾粉色,頭頂至上背灰色,背至尾上覆羽栗褐;尾黑,外側尾羽具白斑。翼羽黑色,初級飛羽基部具白斑,構成斑。自基有黑色寬紋過眼,達於耳區。下體棕白。

雌鳥,具黑色細小鱗狀紋,上體褐色,翼斑不顯著,過眼紋黑褐,胸、腹具黑褐色鱗紋。全長175-185毫米。

本種僅L.c.allidifrons亞種,偶見於中國新疆北部阿爾泰山海拔1000米左右地區。

羽色似荒漠伯勞但背羽紅色;

食性

昆蟲主食。為罕見旅鳥。偶見於中國新疆北部阿爾泰山海拔1000米左右地區。    

虹膜-褐色;嘴-灰色;腳-黑色。

鑑別特徵

(圖)鑑別特徵鑑別特徵

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黑、白二色。

亞種

(圖)物種的形態特徵物種的形態特徵

雄性成鳥體形及羽色略似荒漠伯勞,但頭頂及尾上覆羽灰色,背羽栗紅。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黑色具白端斑;翅羽黑褐,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翅斑;下體談白色,胸、脅散有不清晰鱗斑。雌性成鳥頭及背羽褐棕色,下背、肩及尾上覆羽尚散在少數鱗紋;尾羽褐色,外側2對尾羽有鮮明的白色端斑及白緣;翼羽不具翅斑;下體近白色。虹膜褐色;嘴和腳黑色。各亞種不同。

體重♂23-37g,♀28-44g;

體長♂170-208mm,♀175-204mm;

嘴峰♂12-18mm,♀13-16mm;

♂83-92mm,♀80-95mm;

尾♂80-100mm,♀90-97mm;

跗蹠♂23-29mm,♀23-27mm。

叫聲

粗啞的喘息叫聲。

食性

紅尾伯勞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頭蟲科金龜子科瓢蟲科半翅目蝽科鱗翅目昆蟲。偶爾吃少量草子。

習性

(圖)習性習性

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潑,常在枝頭跳躍或飛上飛下。有時亦高高的站立在小樹頂端或電線上靜靜地注視著四周,待有獵物出現時,才突然飛去捕獵,然後再飛回原來棲木上棲息。繁殖期間則常站在小樹頂端仰首翹尾地高聲鳴唱,鳴聲粗獷、響亮、激昂有力,有時邊鳴唱邊突然飛向樹頂上空,快速地扇動翅膀原地飛翔一陣後又落入枝頭繼續鳴唱,見到人後立刻往下飛入茂密的枝葉叢中或灌叢中。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灌叢、疏林和林緣地帶,尤其在有稀矮樹木和灌叢生長的開闊曠野、河谷、湖畔、路旁和田邊地頭灌叢中較常見,也棲息於草甸灌叢、山地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林緣灌叢及其附近的小塊次生楊樺林內。

繁殖

紅尾伯勞紅尾伯勞
繁殖期5-7月。在長白山5月中旬即已開始占區,此時雄鳥常站在巢域中比較高的小樹頂端鳴唱。領域性較強,對侵入的外來鳥類,則加以驅趕。5月下旬即進行營巢活動,並不時出現交尾行為。解剖觀察雄鳥睪丸為9mm×12mm,已發育成熟。通常營巢於低山丘陵小塊次生楊樺林、人工落葉松林、雜木林和林緣灌叢中。巢多置於落葉松、山丁子、刺槐等幼樹和灌木上,距地高0.6-7m,隨環境而變化,著巢部位多為枝葉茂密的中上部緊靠樹幹的側枝基部。巢呈杯狀,巢材以莎草、苔草、篙草等枯草莖葉為主,偶爾混雜有一些細的小樹枝,內墊有細草莖、植物韌皮纖維和羽毛等。巢的大小為外徑12-14cm×15-16cm,平均14cm×15cm,內徑7-8cm×8-9cm,平均7.8-8.3cm,高7.5-10cm,深4-5.6cm。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每個巢5-6天才能築好,巢築好後第二天開始產卵,1年繁殖1窩,每天產卵1枚,每窩產卵5-7枚,偶爾有多至8枚的。卵為橢圓形,乳白色或灰色、密被大小不一的黃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5-19mm×21.1-24.5mm,平均17.1mm×22.0mm,卵重3.1-3.5g。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警戒和覓食飼餵雛鳥。孵化期15±1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留巢期14-18天。雛鳥離巢後仍由親鳥餵食,特別是離巢的頭幾天,仍在巢中留住,親鳥覓食歸來後不到巢上餵食,而是在離巢1m左右鳴叫,招引雛鳥取食,雛鳥出巢取食後仍飛回巢中,直到16-18日齡後,雛鳥才不再回巢,但仍跟隨親鳥在巢區活動和學習覓食。親鳥仍不時給幼鳥餵食,當幼鳥能夠自己覓食後,才隨同親鳥離開巢區遊蕩。

分布範圍

紅背伯勞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北、湖南、四川、甘肅、貴州、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至廣西、廣東、雲南、福建、海南島和台灣等地。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西西伯利亞,從額爾齊斯河和阿爾泰往東到太平洋邊阿納德爾盆地和堪察加半島、朝鮮蒙古日本,冬季也見於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 

遷徙

紅尾伯勞東北亞種繁殖於黑龍江,遷徙經中國東部;指名亞種為冬候鳥,遷徙經中國東部的大多地區;日本亞種冬季南遷至雲南、華南及海南島越冬。

亞種分化

(圖)紅背伯勞紅背伯勞
紅背伯勞有4個亞種分化,主要分布於歐洲。經查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標本,僅找到1960年7月5日在青河海拔1250m採到的一雌鳥(標本號38646),頭及背羽褐棕色,尾羽褐色具白端 。錢燕文(1963)首次報導了於 1960年7月在新疆青河縣採到的為本種在我國的記錄,但其記述過於簡略,迄今未見其他報導,所能查對的標本又存在問題,因而我國是否有紅背伯勞分布,尚待進一步研究。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