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羅女

紅羅女

《紅羅女》是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為王松林、傅英仁,1999年出版。紅羅女為朝廷除惡,為民除害,降妖平湖,而流盡最後一滴血。因入宮盜龍泉寶劍而被迫成為古渤海國王的妃子,倍受寵愛。湖怪黑魚精變身人形,進入宮中成了妖妃,惑亂宮廷,鏡泊湖興風作浪,讓百姓不得安生。他們用小說、詩歌、繪畫等藝術形式,將紅羅女的故事代代相傳下來。如今,在鏡泊湖畔仍然聳立著一尊漢白玉雕刻的紅羅女像,幾乎所有的遊人都會被她婷婷玉立、姿態娉婷的形象所吸引。

關於《紅羅女》的傳說和由來

《紅羅女》是發生在鏡泊湖和古上京渤海國一帶、流傳已久的一個民間故事。

相傳,紅羅女原本是鏡泊湖邊漁夫之女,姿容絕世,善吹簫,能歌舞。因入宮盜龍泉寶劍而被迫成為古渤海國王的妃子,倍受寵愛。湖怪黑魚精變身人形,進入宮中成了妖妃,惑亂宮廷,鏡泊湖興風作浪,讓百姓不得安生。紅羅女為朝廷除惡,為民除害,降妖平湖,而流盡最後一滴血。

《紅羅女》富於傳奇色彩的故事,吸引著許多詩人、作家、畫家的興趣。他們用小說、詩歌、繪畫等藝術形式,將紅羅女的故事代代相傳下來。如今,在鏡泊湖畔仍然聳立著一尊漢白玉雕刻的紅羅女像,幾乎所有的遊人都會被她婷婷玉立、姿態娉婷的形象所吸引。

鏡泊湖

鏡泊湖,歷史上稱阿卜湖,又稱阿卜隆湖,後改稱呼爾金海,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稱忽汗海,明志始呼鏡泊湖,清朝稱為畢爾騰湖。今仍通稱鏡泊湖,意為清平如鏡。鏡泊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張廣才嶺與老爺嶺之間,即寧安市西南50公里處,距牡丹江市區110公里。

鏡泊湖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堰塞湖之一,大約一萬年前,因第四紀中晚期火山爆發,玄武岩漿堵塞牡丹江道而形成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泊。湖深平均為40米,由南向北逐漸加深,最深處達62米,湖身縱長50公里,最寬處9公里,最窄處枯水期也有300米,全湖分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個湖區,總面積90.3平方公里。由西南至東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灣,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布。

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卻猶如八顆光彩照人的明珠鑲嵌在這條飄在萬綠叢中的緞帶上。這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樓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牆砬子、珍珠門、道士山和老鴣砬子。八景之最的吊水樓瀑布,落差20米,寬40米,每到夏季雨季,鏡泊湖瀑布聲震雲宵。鏡泊湖原始天然,風韻奇秀。山重水複,曲徑通幽。動人的傳說,更為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有東方日內瓦湖的美譽。

古渤海國,是盛唐時期以靺鞨族為主建立的封建地方政權。公元698年,滿族的祖先靺鞨族由首領大祚榮控制各部。在今吉林省敦化建立了“大震國”。公元755年,渤海國都遷至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東京城,建成首府“上京龍泉府”。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族滅亡,傳國十五世,共存229年。盛唐時期,古渤海國有“海東盛國”之稱,文化和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足。也是盛唐時期,古渤海國派出中國最早的使節出使日本,為大唐與日本建立友好往來。

寧安市,古來就有寧古塔的記載,是歷朝文人墨客被貶集聚之地。最著名的文人有詞人納蘭性德的好友吳兆騫。地域文化研究有:方拱乾所著《寧古塔志》、吳振臣所著《寧古塔紀略》、張縉彥所著《寧古塔山水記》、楊賓所著《柳邊紀略》、英和所著《龍沙物產詠》、《龍江紀事》等等便是最好的例子,這些著作(有的是詩集)具有極高的歷史學、地理學、風俗學、物產學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是足可永垂史冊的。

寧古塔城遺址:相傳清皇族遠祖有兄弟六人居此,滿語“六個”為“寧古塔”,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有新舊二城:舊城在今海林市舊街。據《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載:“寧古塔舊城,在海蘭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內城),高丈余,周一里,東西各一門。”經實測內城(即石城)為正方形,邊長171米,周長684米,外城邊牆周圍2.5公里,四面各一門。康熙五年(1666年)遷建新城,即今寧安市區,稱寧古塔新城。清初寧古塔為設定在盛京(今瀋陽)以北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人自東流,水自西流。古人誰似我淹留?”

紅羅女紅羅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