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峽[陝西省榆林景區]

紅石峽[陝西省榆林景區]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位於陝西榆林北3公里處,因山皆紅石而得名,紅石峽的開鑿可追溯至宋元朝代,峽分南北,河谷兩岸崖壁上有琳琅滿目的摩崖石刻和洞窟,南北山崖之間是榆溪河水,普渡橋連線兩岸,有真、草、隸、篆等歷代石刻160餘幅,號稱“塞上碑林”。紅石峽谷長約350米,東西對峙,峭拔宏偉。有為慶功題刻如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10月延綏鎮兵備副使張在東崖上刻紀出擊撻談獲勝“褚將振賑凱旋大會於紅峽”的戰功,有賦詩題刻的如男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三邊總督曾銑《山墩望套》詩;有銘記題刻的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巡撫王汝梅題刻的“龍蟠虎踞”、十四年(公元1583年)兵備副使李春光題刻“萬里長城”、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巡撫陳性學題刻的“雄石封關”、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撫劉敏寬題刻“華夷天塹”等。紅石峽紅岩對峙,楊柳成蔭,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不息,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

基本信息

起源追溯

紅石峽風光紅石峽風光

關於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湧出南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於此。”現碑已毀。

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餘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準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著一夥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伙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

主要景點

紅石峽風光紅石峽風光

步出榆林古城,溯榆溪清流北上,這條豐饒的河谷,就像一巾翠綠的飄帶。榆溪河緩緩地流著,從身邊喧譁著掠過,河谷也靜靜地躺著,任由人們在它那美麗的、富有彈性的胸脯上漫步。榆溪河古稱帝原水,它的源頭是沙窩處的一股清泉。它從遙遠的河套蜿蜒而來,全長200多公里,控制流域面積5537平方公里。是無定河的主要支流,也是榆林地區的魚米之鄉。

三山拱翠

行約七八公里,就到了長城口上的紅山腳下。清代榆林著名書法家陳璋,曾寫過:“三山拱翠”的匾額,就是形容榆林古城北依紅山,東據駝峰,西臨黑山的形勝。紅山紅石頭,駝峰黃土丘,黑山黑土嶺,三座顏色不同的山拱衛著翡翠般碧綠的榆林城。到了紅山,就可看見一座俊秀挺拔的山門樓子,門洞上方鐫刻著“紅石峽”3字,這是我國著名美術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的遺墨。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學執教,傳播新文化,是劉志丹將軍的導師。越過門樓,首先撲面而來的是兩邊東西相峙的赭色石崖,崖壁上布滿了星羅棋布的石刻題匾和大大小小的洞窟。沿壁根石階而下,綠蔭掩映間,一條碧水穿峽而過,潺潺作響,徜徉於雙崖壁立的峽間。

蛟窟龍窩

紅石峽風光紅石峽風光

峽分南北兩段。北峽兩壁中分,上都是榆溪河聚結而成的天然湖泊,浮金耀銀,一股清流溢出湖面,形成一道飛流直下的瀑布,然後穿越西壁石窟而南下。站在岩頭,只聞水石相擊,如獅吼,如雷鳴;波翻浪滾,似霧起,似雲涌;登臨洞口,頓覺寒氣撲面,沁涼爽人,歷來被譽為奇觀,洞口刻有“蛟窟龍窩”4個大字赫然醒目。

南峽石窟

南峽,東崖高12米,長250米,西崖高18米,長284米,兩壁雙峰對峙,依壁鑿石成窟,據史料記載,有44窟,窟內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題記,據記為明代所創,“文革”中盡遭破壞,所存無幾。現僅存大小石窟33處,大多分布在東崖,西崖僅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非昔勝比。較大的石窟有聖母殿、大雄殿、觀音堂、石佛殿、圓覺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須彌殿、園沁殿等,除個別重新塑像外,壁畫、碑記等蕩然無存。

人文歷史

石刻瑰寶

石刻瑰寶石刻瑰寶

紅石峽名冠邊塞,舊時文官、武將、儒士來榆林,必在此地設宴諷詠唱和。因此,東西石壁題刻極多,題詞、題字、碑、碣大小多達160多塊,似一天然碑林。諸家書法各放異彩,字大者達6米,小者不及寸,真、草、隸、篆俱全,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飛揚,堪稱壯觀。晚清將領左宗棠所題對聯“白雲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也頗有文采。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書寫“紅石峽”三字刻鑲於峽亭之上,為古蹟增輝。
據統計,紅石峽題刻、石匾和各類碑記共有200種之多。更有蒙文題刻,堪屬一絕。它們雖久經風雨剝蝕,但其雄姿英貌經久未衰,向來被人們譽為塞上小碑林,陝北書法藝術的一座寶庫。

在峽東西除石窟外,存在自明成化年以來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塊,其中東崖126塊,刻字大的有4米見方,小者僅有0.03米見方,字幅長寬有1.8—44.8平方米不等。石刻有題詩、記功、紀游、喻景、抒懷等,書法真草隸篆俱全,併兼有蒙文,筆法各異,鐫刻有別,今存有巨幅題記 84 幅(其中東崖54幅、西崖30幅)。有為慶功題刻如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10月延綏鎮兵備副使張在東崖上刻紀出擊撻談獲勝“褚將振賑凱旋大會於紅峽”的戰功,有賦詩題刻的如男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三邊總督曾銑《山墩望套》詩;有銘記題刻的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巡撫王汝梅題刻的“龍蟠虎踞”、十四年(公元1583年)兵備副使李春光題刻“萬里長城”、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巡撫陳性學題刻的“雄石封關”、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撫劉敏寬題刻“華夷天塹”等。此外還有讚頌紅石峽境地優美的如“禹跡摩崖”、“中華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萊”、“開元圖畫”、“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軍事地位之險要如“大漠金湯”、“長天鐵垛”、“天邊鎖鑰”、‘雄鎮三秦”、“榆關雄山”、“威震九邊”等等;還有表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如“還我山河”、“中外一統”、“蒙漢一家”等等。清代榆林書法家陳漳所書“三山拱翠”以及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字跡蒼勁。更有蒙文石刻,為紅石峽摩崖石刻魂寶一絕。

諸家書法各放異彩,字大的長6米,小的不及寸方,真、草、隸、篆俱全,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尤其是大革命時期杜斌丞、劉志丹等榆林中學師生題刻的“力挽狂瀾”和抗日民族英雄馬占山將軍駐榆時親筆寫的“還我河山”,抒發了愛國志士誓保國土、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晚清將領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及對聯“白雲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也頗有文采。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書寫的“紅石峽”三字刻鑲於峽亭之上,為古蹟增輝。一路細細欣賞,感慨萬千:紅石峽豐富多樣的石刻,無愧於長城書法藝術的殿堂。

東崖古剎

紅石峽東崖有宋元古剎雄山寺。廟門在峽南,內有石台階。寺依山傍水,復道飛檐,樓、閣、亭相望。殿宇都是懸崖上鑿的石窟,約十多個。有“天門”、“地門”各一,都是隧道。“天門”從寺通至峽頂,中間有一閣叫“翠然閣”。從石崖內登台階而上,站在峽頂俯視寺內廣澤渠,只見水圃成蔭、宛然如畫。“地門”從寺內通到峽底榆溪河岸邊,人們通行時須彎腰行走。寺內有石刻佛像,工藝精巧。峽兩岸普渡橋飛架東西,勢若長虹。峽內樹木青翠,群花爭艷,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陽西照時,如紅霞冉冉升起,故名“紅山夕照”,是榆林八景之一。

遊覽指南

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的交界處,榆林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城內有很多建於明清時代的衙署、廟宇、府邸、店鋪等,就連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 林草蔥綠、牛羊成群、牧歌悠揚,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紅石峽最佳遊覽季節

紅石峽風光紅石峽風光
紅石峽地處毛烏蘇沙漠,最佳時間是夏秋時間。夏季早晚氣溫較低,中午氣溫高,可在紅石峽水庫游泳和遊玩。秋節可品嘗到豐盛的陝北農家飯.

紅石峽美食

在遊覽風景區之餘,可以嘗嘗當地特有的大紅棗。由於榆林地區降水少,所以這裡出產的紅棗個大味甜質細。此外,定邊小羊羔肉細嫩味美,而且比較便宜,如果吃得慣可以放開吃。榆林特色風味食品還有:米脂驢板腸、綏德油旋、清澗煎餅、佳縣馬蹄酥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