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一號飛彈系統

紅旗一號飛彈系統

紅旗系列防空飛彈構成了我國地空防空飛彈的主體。自從1965年“紅旗1”型防空飛彈仿製成功開始,從最初的紅旗1號、2號、3號,發展到後來的紅旗61和紅旗7號,再到目前外刊報導的新型紅旗15、紅旗17、紅旗18等,紅旗系列防空飛彈涵蓋了中遠程、中高空到近程超低空的火力範圍。 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擔負著中國防空的重任。 (“紅旗8”、“紅旗10”等防空飛彈計畫則因為被“紅旗—15”取代而夭折)。

簡介

紅旗一號飛彈系統 紅旗一號飛彈系統

紅旗一號飛彈系統,其原型是蘇聯的“斯-75”型(北約命名為SA-2)地空飛彈。它由飛彈、制導站、發射架和地面支援設備等組成。飛彈動力裝置由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液體火箭發動機兩級組成,攔截目標高度為3-22千米,斜距為12-29千米。是50年代中期世界上較先進的防空飛彈武器系統,主要用於攻擊高空、高速飛機和飛航式飛彈。

概況

紅旗一號飛彈系統,中國根據前蘇聯C-75型(北約命名為SA-2)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仿製的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1958年6月開始仿製,1964年12月10日,中國仿製“斯-75”型地空飛彈成功,命名為紅旗1號飛彈系統。1965年1月10日,地空飛彈第1營首次使用紅旗-1號擊落U-2飛機1架。該系統由飛彈、發射架、制導站等組成。飛彈動力裝置由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液體火箭發動機兩級組成,飛彈採用用無線電指令制導,彈長10.90米,彈徑0.65米,翼展2.56米,發射重量2160公斤,最大速度3馬赫,射程13-29千米,射高3-22千米,戰鬥部為高能破片殺傷型,單發命中率68%。由於該系統機動性差,命中率低,易受電子干擾,故不久就不再生產。

仿製過程

1960年,以一機部為主,國防部五院協同,開展“紅旗”1號的仿製工作。在五院成立總設計師室。

1960年8月,蘇聯撤走專家。聶榮臻指示要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把飛彈仿製出來。**1961年2月,五院科技人員搞清了飛彈的總體設計參數選擇、氣動布局、強度計算以及各分系統設計等方面的問題,寫出了技術報告和總結。

1962年9月,國防工辦和國防科委調整、加強了總設計師組織,由三機部調少數人員到五院總設計師室聯合辦公。總設計師室作為生產廠和設計單位間聯繫的紐帶,協調解決仿製生產中的各種問題。

1963年4月完成了模型彈的仿製。

1963年6月,在地空飛彈試驗靶場進行了兩發模型彈的飛行試驗,均獲成功。隨後,又相繼完成了運輸、振動、靜力、防水等試驗,證明仿製的飛彈各系統工作情況正常,質量符合技術要求。

1964年5月,仿製的制導站完成了校飛試驗,並首次與試製的閉合迴路戰鬥彈對雷達傘靶進行實彈射擊試驗,擊落傘靶,試驗成功。

1964年9月26日,改進引信後的飛彈重新進行發射試驗,成功地擊落了米格-15型靶機。

1964年10月6日,飛彈成功地擊中了中高空模擬目標。

1964年12月10日,國務院特種武器定型委員會批准仿製的戰鬥彈初步定型,命名為“紅旗”1號飛彈。

1966年6月改進了天線系統,“斯-75”型防空飛彈武器系統的仿製工作全部結束。

戰鬥使用

1959年10月至1965年1月,中國防空飛彈部隊用蘇制“斯-75”與國產“紅旗”1號防空飛彈多次擊落入侵的U-2型高空偵察機及無人駕駛飛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