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龍

紅山龍

紅山龍(學名Hongshanosaurus)是下白堊紀東亞的鸚鵡嘴龍科恐龍。雖然只有兩個頭顱骨化石,但透過與其近親的比較,發現它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上下頜的前端有喙嘴。它是在中國遼寧省熱河組發現的完整化石之一。紅山龍的正模標本是一個幼體的頭顱骨,除了部份右邊及上頜尖端之外,其他部份都完整的保存下來。紅山龍是以中國東北部的古代紅山文化來命名,紅山文化也是居於紅山龍頭顱骨化石的發現地附近。紅山龍的頭顱骨比鸚鵡嘴龍的較低,眼窩呈橢圓形,而非圓形。

基本信息

簡介

紅山龍紅山龍

紅山龍(學名Hongshanosaurus)是下白堊紀東亞的鸚鵡嘴龍科恐龍。雖然只有兩個頭顱骨化石,但透過與其近親的比較,發現它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上下頜的前端有喙嘴。它是在中國遼寧省熱河組發現的完整化石之一。

發現及物種

紅山龍是以中國東北部的古代紅山文化來命名,紅山文化也是居於紅山龍頭顱骨化石的發現地附近。唯一已命名的物種:侯氏紅山龍(H.houi),是為紀念負責保存該標本的中國

紅山龍紅山龍
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侯連海教授而命名的。屬及種名都是由古生身學家尤海魯、徐星及汪筱林於2003年命名的。

紅山龍的正模標本是一個幼體的頭顱骨,除了部份右邊及上頜尖端之外,其他部份都完整的保存下來。頭顱骨約有5厘米長。後來發現了一個更大的成體頭顱骨,差不多有20厘米長。它的頭顱骨很像近親的鸚鵡嘴龍,但有幾處的差異而足以成立不同的屬。紅山龍的頭顱骨比鸚鵡嘴龍的較低,眼窩呈橢圓形,而非圓形。

這些頭顱骨都是從中國遼寧省義縣組發現。熱河組最著名的是發現了很多完整保存的化石,包括了有羽毛恐龍。這個地層的年代被受質疑,但最近的放射性測年確定它是屬於下白堊紀,大概是在巴列姆階(1億3000萬至1億2500萬年前)。在熱河組亦有發現幾個鸚鵡嘴龍標本,包括一個在尾巴上有一列長的鬃毛,作為展示之用。由於紅山龍化石只有頭顱骨,故並不清楚它有否這些鬃毛。

分類

紅山龍紅山龍

紅山龍在最初描述中被分類在鸚鵡嘴龍科之內,但一直沒有進行親緣分析。此科下的另一屬恐龍是鸚鵡嘴龍。鸚鵡嘴龍科是極為基底的角龍下目。另一個較為廣泛的新角龍類包括了所有比鸚鵡嘴龍科更衍化的角龍下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