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妹

這時,晚來的青年急忙跑來,一看只剩下了藍布包,無奈將它揀起來。 ”六人中有的說:“為了早看到你,我一起床沒洗臉就來了。 因為原出糠妹,她選中的又是糠包,所以叫做“丟糠包”。

來歷

古時候在盤江一帶有個布依族姑娘叫糠妹,長得比攀枝花還美,既勤快,又能幹,向她求婚的人很多。有一年,正月十三這一天,有七個青年齊來向糠妹求婚。她想了想說:“你們後天吃過早飯都到寨子邊草坪等著,我丟七個布包給你們,誰能揀到我最心愛的布包,我就和他成親。”青年們走後,糠妹用紅、黃、青、白、灰、綠、藍七種顏色的布做了七個鵝蛋大的布包,裡面分別裝入糯米、粳米、粘米、小米、小麥、高粱、米糠。正月十五那天早飯,糠妹拿著七個布包來到草坪上,見七個青年中有六個早就等在那裡了,她將布包甩向他們。大家都爭著去搶那些裝有糧食的布包,只有那個裝米糠的藍包沒有人揀。這時,晚來的青年急忙跑來,一看只剩下了藍布包,無奈將它揀起來。糠妹這時問那六個青年:“你們為哪樣來得這樣早呢?”六人中有的說:“為了早看到你,我一起床沒洗臉就來了。”有的說:“怕今早起不來,我昨晚一吃過飯就睡了。”……糠妹又問晚來的青年:“韋牛,你咋個來趕後呀?”韋牛說:“今早我起來後,幫阿媽磨了五斗包穀,上山砍了一挑柴,又幫隔壁老孤奶家挑了三挑水,這樣就來趕後了。”聽到這裡,糠妹高聲宣布:“我最喜歡藍色糠包!”就這樣,糠妹以丟花包的辦法,為自己挑選了一個勤勞、勇敢、正直的小伙子作為伴侶。從此,盤江一帶布依族青年在選情侶時,就興起了丟布包。因為原出糠妹,她選中的又是糠包,所以叫做“丟糠包”。後來,糠包越做越精緻、秀美,人們又叫它“丟花包”。

愛情信物

花包最早的是以花布包作球形,後改為枕形。有的一側釘有提繩,有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枕袋內裝小豆、米糠或棉花籽。各地丟花包都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時間多在春節期間、六月六和七月半等節日。屆時,布依族姑娘們打扮得格外漂亮,小伙子們也身穿新衣裳,吹著樹葉,彈著月琴,高高興興地來到花場上,舉行別具風趣的丟包活動。開始丟包時,青年男女各站一排,相距十餘米,互向異性投擲,一會兒只見空中彩袋飛舞,煞是好看。漸漸地,花包不是隨意拋玩,而是只向自己愛慕的對象投去,對方也願多向自己投擲,就是有情意的表示。花包過肩時可以不接,如果不過肩而沒有接住,給對方一件禮品,銀簪、項圈、手鐲、戒指等均可,這些禮品便是愛情的信物。此外可以相邀幽會,藉以互相了解加深感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