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墩兒

糖墩兒

糖墩兒,將紅果、海棠、山藥段,用竹籤穿成串兒,外蘸冰花糖汁,北京叫“大冰糖葫蘆”。

糖墩兒--簡介

糖墩兒糖墩兒

糖墩兒,紅果、海棠、山藥段,用竹籤穿成串兒,外蘸冰花糖汁,北京叫“大冰糖葫蘆”。詩人寫竹枝詞道:“雪晴滿路是泥塘,車畔呼兒走不忙;三尺動搖風欲行,葫蘆一串蘸冰糖。”

天津糖墩兒

天津糖墩兒採用薊縣山區大紅果,有的加豆餡、核桃仁、瓜條等果料,味極香甜,

冬雪後的小食品;近年更有用蘋果、橘子瓣穿串兒的。河東水西也有用小山藥豆蘸糖,專售給兒童的。

糖墩兒--典故

清末,大關包稅的丁家大少(伯玉),精飲饌,八國聯軍侵華後家道衰微,丁大少特製糖墩兒售賣維生。料好火佳,糖渣掉皮袍上不粘毛。天津賣糖墩兒的一般吆喝:“紅果大糖墩兒!”或“墩兒喏———”但丁伯玉僱人擔挑,他隨行在後從不出聲,但一入斜陽舊巷即售賣一空。

賣糖墩兒的老者賣糖墩兒的老者

糖墩兒趣說

糖葫蘆是老北京的一種風味食品,北京稱冰糖葫蘆,天津衛叫糖墩兒,南方各地則叫糖球兒。
糖葫蘆兒據說與南宋的皇帝趙惇有關。相傳當年其寵妃患病,久治不愈,無奈張榜求醫。有個江湖郎中揭榜進宮:“只要用冰糖與紅果煎熬,每頓飯前服食五至十枚,不出半個月準能見好。”按此法服食後,果然痊癒了。後來這種服食法傳到民間,老百姓把蘸了糖的紅果用竹棍串起來吃,逐漸又將大小兩個果兒串在一起,大個兒的在下面,小個兒的在上面,很像個葫蘆,又因葫蘆跟福祿兩字諧音,有吉祥寓意,因而被稱為“糖葫蘆兒”。
北京的冰糖葫蘆最盛行於民國時期。舊京時不同地區糖葫蘆粗細檔次和銷售方式各不相同,有好幾種類型,在食品店、公園的茶點部或影劇戲院里的,那糖葫蘆常擺在玻璃罩的白瓷盤裡銷售,其製作精緻,品種眾多,有山里紅、白海棠、荸薺、山藥、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餡的各種糖葫蘆。
最早制售糖葫蘆的,要數“不老泉”、“九龍齋”、“信遠齋”等出售蜜果的幾個老字號店鋪。清代文人紀曉嵐對“不老泉”製作的糖葫蘆非常欣賞,曾寫有“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從不老泉”的詩句,自嘲自己的學問趕不上“不老泉”糖葫蘆製作的精美。
原址在前門大街和東琉璃廠的“九龍齋”和“信遠齋”,除製作的酸梅湯名揚京城內外,其最早售賣的一顆顆單個兒紅果海棠的糖

糖墩兒糖墩兒

球兒,也極受百姓們的青睞。民國時最有名的,還要數東安市場南門的“隆記”食品店制售的冰糖葫蘆。那新蘸出來的葫蘆上,金黃晶亮的冰糖貼在紅果山藥、海棠、橘子、荸薺上,一串串製作精美,在亮著燈光的玻璃罩內,流光溢彩,引人垂涎。
舊時還有一種糖葫蘆,是挑著擔子或挎著木提盒、竹籃走街串巷吆喝賣的:“唉,冰糖葫蘆喲,新蘸的。”出售的小販,挑子一頭木盤上支著竹片彎成的半圓形架子,上面有許多小孔插著糖葫蘆,另一頭是可當場製作用的火爐、鐵鍋、案板、刀鏟及糖、紅果、山藥等工具原料。

正月十五糖墩兒會

每年的正月十五,十里八鄉的糖葫蘆藝人和商販就會集中到這,參加這每年一次的“糖墩會”。

糖墩會糖墩會

據說,很早以前當地有個“廟”(具體什麼廟就不知道了,呵呵!不過縣誌里曾提到“隋唐”時期的羅成馬陷淤泥河,就是在附近。不知有沒有聯繫),每年正月十五,當地很多人都會來這上香、趕廟會。那時只有幾份賣糖葫蘆的,後來賣糖葫蘆的越來越多,以至於發展到現在,人們只知道“糖墩會”,早已不知道原來的“廟”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