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創業

精益創業

精益創業(Lean Startup)是矽谷流行的一種創新方法論。它的核心思想是,先在市場中投入一個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後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有價值的用戶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疊代最佳化,以期適應市場。精益創業代表了一種不斷形成創新的新方法,它源於“精益生產”的理念,提倡企業進行“驗證性學習”,先向市場推出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後在不斷地試驗和學習中,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驗證產品是否符合用戶需求,并迭代最佳化產品,靈活調整方向。精益創業人士需要使用一項有效的調查模式,儘量讓調查與當前的研究內容緊密結合。

由來

精益創業(Lean Startup)由矽谷創業家Eric Rise2012年8月在其著作《精益創業》一書中首度提出。但其核心思想受到了另一位矽谷創業專家Steve Garry Blank的《四步創業法》中“客戶開發”方式的很大影響,後者也為精益創業提供了很多精彩指點和案例。

很多IT從業人員在了解精益創業後認為,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到軟體行業的敏捷開發管理。例如“最小可用品”與“原型建模”非常相似,都追求快速的版本疊代,以及時刻保持與客戶的接觸並獲得反饋等等,精益創業可以理解為敏捷開發模式的一種延續。

三大法寶

從《精益創業》一書中提到的主要思路和脈絡,結合在現實中使用的頻率,精益創業提到的三個主要工具是:“最小可用品”、“客戶反饋”、“快速疊代”。

最小可用品--是指將創業者或者新產品的創意用最簡潔的方式開發出來,可能是產品界面,也可以是能夠互動操作的胚胎原型。它的好處是能夠直觀的被客戶感知到,有助於激發客戶的意見。通常最小可用品有四個特點:體現了項目創意、能夠測試和演示、功能極簡、開發成本最低甚至是零成本。

客戶反饋--是指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從最終用戶那裡獲取針對該產品的意見。通過客戶反饋渠道了解關鍵信息,包括:客戶對產品的整體感覺、客戶並不喜歡/並不需要的功能點、客戶認為需要添加的新功能點、客戶認為某些功能點應該改變的實現方式等;獲得客戶反饋的方式主要是現場使用、實地觀察。對於精益創業者而言,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客戶而進行,產品開發中的所有決策權都交給用戶,因此,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客戶反饋,就不能稱為精益創業。

快速疊代--是針對客戶反饋意見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調整,融合到新的版本中。對於網際網路時代而言,速度比質量更重要,客戶需求快速變化,因此,不追求一次性滿足客戶的需求,而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疊代不斷讓產品的功能豐滿。所以,才會有微信在第一年發布了15個版本,扣扣保鏢3周上線的記錄。

常用方法

1. 精簡式反饋

大多數團隊認為,只有開發出一個功能完整、看起來很美觀的界面之後,才能將其展示給客戶以獲得反饋。事實證明,只要將一些簡單的模型功能組織在一起,並提供可點擊的區域,同樣可以獲得有價值的反饋。事實反覆證明,消費者十分願意與這些可點擊的功能互動,就好像它們是最終的產品。這可以幫助創業公司了解其設計是否有效,在真正進行大規模開發工程之前,這是一個十分偉大的方法。

2. 客戶採訪

不要閉門造車,而要通過收集數據來支持產品設計。具體而言,要走出去,找到自己產品的潛在客戶,通過與他們交流來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對於該方法,開發者也許已經聽過上百次了,並且也認可,但要真正把它培養成習慣並不容易。

3. 以小見大

要想迅速了解消費者是否喜歡一項新功能,只需通過推出該功能的一小部分即可。產品定製創業公司CustomMade就是如此,開發者希望讓訪問者借鑑他人的項目來獲得靈感。但沒有必要費力地開發出整個功能,因此僅推出了第一個按鈕。當開發者看到大量訪問者點擊該按鈕時,就知道應該把這一功能繼續完成。經過調整和最佳化,用戶互動明顯提升。

4. 判斷

開發者可以將競爭對手的產品看作是一個免費的原型。觀察消費者如何使用這些產品,他們喜歡哪些功能,哪些功能用不到,甚至令人厭惡。了解這些,開發者在進行產品設計、行銷和銷售時就會做出更好的決定。

5. 微調查

精益創業人士需要使用一項有效的調查模式,儘量讓調查與當前的研究內容緊密結合。例如,如果想知道顧客為何選擇企業的一項定價計畫,就可以給出一個小的彈出式調查問卷,而不是可能需要幾天后才能看到的電子郵件。

此外,閱讀100個簡短的用戶反饋獲得的內容遠比知道32%的人選“B”更多。

6. 真正數據原型

當為優惠券網站RetailMeNot設計優惠券頁面時,設計者需要真正的優惠券數據來評估設計。設計者花費了兩天時間來創建原型,儘管還有不少問題,也不具備太多功能,但卻可以從消費者那裡獲得許多有價值的反饋。

反饋發現,最初約50%的想法不合理。後來又重複了三次,建立原型並展示給消費者,最終使創新的設計更具可用性,點入率顯著提升。

7. 實地考察

最初,某個項目組與Foundation Medicine合作來完善其臨床腫瘤基因組學報告。因此項目組決定參觀一下腫瘤中心,觀察醫生是如何使用報告的。後來發現,他們努力設計出的報告通常是通過傳真來接收的,小字型很難看清,各種顏色信息也是多餘的。儘管這是一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但只要到了現場才能發現問題。

優點

一是快速,精益創業模式下,所有的創新行為和想法都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呈現出來,拋棄一切暫不重要其他功能,把極簡的功能展現給客戶,無論成功或失敗,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知道結果。

二是低成本,過往“十年磨一劍”式的長期研發,其最終成果推出後,有可能發現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所開發出的產品,並不是客戶所需要的。這種巨大的浪費除了會給創業者、企業帶來絕大的經濟損失之外,還對團隊的士氣形成巨大打擊,不少團隊成員會紛紛出走。而精益創業所採用的“頻繁驗證並修改”的策略,確保不會在客戶認可之前投入過高的成本。

三是高成功率,雖然創新充滿風險,成功係數低,但也不是沒有套路可遵循。按照精益創業的模式,從“最小可用品”出發,過程中每一次疊代都可以尋找客戶進行試用,了解客戶對產品的看法,尋找產品的不足和客戶希望增加乃至修改的功能點。當一路上持續遵循客戶的意見進行開發後,項目組的不斷糾偏的成果就是產品越來越符合客戶想要的效果,而不是開發團隊閉門想像的樣子。通過持續的“測試--調整”以及快速疊代,創新的成功率能夠大大提升。

內容簡介

我們正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創業興盛時代,但無數創業公司都黯然收場,以失敗告終。對於新創企業,傳統的管理思維並不適用,所以新一代的創業者需要找到建立成功企業的新思路。精益創業代表了一種不斷形成創新的新方法,它源於“精益生產”的理念,提倡企業進行“驗證性學習”,先向市場推出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後在不斷地試驗和學習中,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驗證產品是否符合用戶需求,并迭代最佳化產品,靈活調整方向。這一模式不僅針對車庫創業派,對於全球最大企業內部的新創業務也同樣適用。《精益創業:新創企業的成長思維》讀者對象:創業者、投資人以及企業家。

作者簡介

書名 精益創業
作者 [美], 埃里克 ,·萊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網址 http://www,shijtd, com

適用範圍

精益創業來源於網際網路行業,是軟體開發的一種新模式。但其背後的“客戶驗證”思想在大量非IT領域得到套用。例如美劇的拍攝,往往都會先拍攝一部幾十分鐘的先導片,交代主要的人物關係、矛盾衝突、故事背景,然後邀請幾十位觀眾參加小規模試映會,再根據觀眾的反饋來決定劇情要作那些修改,是否需要調整演員,以及決定是否投拍。在每一季結束時,製作方又會根據收視率和觀眾意見,決策是砍掉該劇還是訂購新一季內容。這種周拍季播的模式,把所有的決策權交給觀眾,讓製作方的投資以及失敗成本降到了最低,是一種典型的精益創業方式。

整體而言,精益創業適合客戶需求變化快、但開發難度不高的領域,比如軟體、電影電視、金融服務等領域。在國內,除網際網路企業外,酒店管理領域的“今夜酒店特價”就採用這種小步試錯的方式進行開發,一些傳統企業如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利用精益創業進行信用卡產品及客戶服務的創新,並把三大法寶固化到項目管理機制中。

由於精益創業需要經常進行客戶驗證,因此對於一些客戶驗證成本較高、或者技術實現難度較大的工作並不適合。比如大型賽事,服務客戶是全體運動員,但想要獲得他們的頻繁反饋是比較困難的。又比如航天工程,客戶需求是比較明確、清晰的,主要難點在於飛行器的技術實現和對接控制。

目錄

引 言 IX

第一篇 願景

第一章 開端 003

創業管理 003

精益創業的根基 006

第二章 定義 012

誰才是創業企業家? 012

如果我是創業者,何謂新創企業? 014

SnapTax 的故事 015

七千人的精益創業 017

第三章 學習 022

IMVU經證實的認知 023

價值VS浪費 030

從何證實? 032

零的愚勇 034

IMVU之外的啟示 036

第四章 實驗 038

從點金術到科學 038

實驗也是產品 044

鄉村洗衣服務 046

政府部門中的精益創業? 048

第二篇 駕馭

第五章 飛躍 058

戰略基於假設 059

現地現物 064

走出辦公大樓 065

分析癱瘓症 067

第六章 測試 069

為什麼第一個產品不完美 071

視頻式最小化可行產品 073

貴賓式最小化可行產品 075

別在意那八個幕後人員 078

質量和設計在最小化可行產品中的角色 081

開發最小化可行產品中的減速路障 084

從最小化可行產品到創新核算 087

第七章 衡量 089

為什麼看似枯燥的核算將改變你的生活 089

如何實行創新核算——三大認知階段性目標 091

IMVU的創新核算 094

最佳化VS認知 098

小心虛榮指標 100

可執行指標VS虛榮指標 101

三個“可”的價值 112

第八章 轉型還是堅持 117

創新核算帶來更迅速的轉型 118

能實現的轉型數量決定新創公司的跑道 126

轉型需要勇氣 127

“轉型還是堅持”的會議 129

轉型失敗 133

轉型列表 136

轉型是一個戰略假設 139

第三篇 加速

第九章 批量 146

創業活動中的小批量 149

小批量的實例 152

大批量的死亡螺旋 155

要拉動,不要推動 157

第十章 成長 163

增長來自何方? 164

三種增長引擎 165

增長引擎決定產品/ 市場契合 174

引擎停滯之時 176

第十一章 適應 178

建立自適應組織 180

“五個為什麼”的智慧 182

五大罪狀之魔咒 186

五個為什麼的實例 190

適應較小的批量 195

第十二章 創新 202

如何培養顛複式創新 202

創造實驗平台 205

培養管理組合 211

第十三章 尾聲:杜絕浪費 217

組織的超能力 220

長期股票交易中心 225

總結 226

第十四章 參與精益創業運動 227

必修讀物 228

沿展閱讀 230

致謝 23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