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吳仁寶

精彩吳仁寶

《精彩吳仁寶》由現代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是部長篇報告文學,分為精彩求實路、精彩為官道、精彩和諧發展篇、吳仁寶的特色語言四部分,記錄了老書記吳仁寶幾十年來帶領華西村致富的創業經歷和精彩人生。該書將老書記身上所體現的與時俱進的政治品格、科學發展的先進理念、共同富裕的崇高境界,豐滿、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此書可以作為全國新農村建設的輔助教材。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 彭征,馮治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頁碼:277 頁

·定價:¥37.00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02440947/9787802440944

·條形碼:9787802440944

·包裝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

·叢書名:創新年代叢書

·

內容簡介

吳仁寶簡歷,1928年,吳仁寶出生在江蘇省華西村一個貧農家庭。

1957年,吳仁寶開始擔任華西村黨支部書記。

1969年,吳仁寶創辦了”地下”五金加工廠,華西工業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988年,吳仁寶實現了“億元村”的奮鬥目標。

1992年,吳仁寶被工業部授予“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榮譽稱號。

1994年.吳仁寶被評為“中國十大扶貧狀元”的頭名狀元。

1996年,吳仁寶榮獲首屆紫金杯“中國傑出企業家成就獎”。

2003年,吳仁寶退休,華西集團成為全國首家超百億元村級企業集團。

2005年,吳仁寶被國內外數百家媒體爭相報導,被樹為新農村建設的模範。

2007年,80歲的吳仁寶再度當選人大代表,華西實現年產值達450億元。

《精彩吳仁寶》通過多次實地採訪,力圖把一個真實的吳仁寶和華西呈現給讀者,能為廣大讀者開拓視野、啟迪思維。

作者簡介彭征:青年學者,人物傳記暢銷書作者,管理學博士,現任北京廣天響石企劃機構副總編輯,著有《誰認識馬雲》、《巨人不死密碼》《華為教父任正非》等財經人物類書籍。

馮治:作家,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江蘇省首屆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主要著作有:《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與規律》、《吳仁寶評傳》、《中國三大村》,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70餘篇。

媒體推薦

“ 美麗的華西村,幸福的華西人。”美麗,定位“五容”——山容、河容、天容、廠容、村容、幸福、定位“五子”一票子、房子、車子、孩子、面子。

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遇到任何困難,只要實事求是對待,就能大難變小難,小難變不難,一個單位要長壽,應該抓住三條:一要有自主權;二要有自知之明;三要有高度的事業心。讓老百姓過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鏊頭,一人也只能占一個床位。

——吳仁寶

編輯推薦吳仁寶執政華西46年,他用25年使華西年產值翻了1萬倍。他帶領華西人締造了“天下第一村”的神話,他是迄今為止唯一受到四代國家最高領導人讚揚的村官。他80歲了還當選為十七大代表,他既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又有獨特的成功哲學。

目錄

作者序 精彩吳仁寶:一個農民的傳奇

第一章 風光吳仁寶:“天下第-村”的締造者

一、草根村官,中外元首的座上賓

二、46年的村官與80歲的黨代表

三、一位吸引了世界媒體的老農

四、他創造了一個經濟奇蹟

五、譽滿天下,議滿天下

第二章 苦難吳仁寶:特困村中的“芝麻官”

一、仁寶,仁者愛人

二、命途多舛,苦難童年

三、破敗生意去,自號“滌塵”來

四、壯志難酬軍旅夢

五、芝麻官難當,村官亦難做

第三章 拓荒人:要讓口袋富起來

一、石磨掘來的第一桶金

1.白手起家創家業

2.舉步維艱建磨房

3.初具規模,磨房改建加工廠

4.後磨房時代——華西廢紡站

二、用規劃書重造山河

1.窮夠了!窮透了!

2.華西規劃學大寨

3.集思廣益,細緻盤算

三、十年“地下工廠”殺出致富血路

1.想吃“天鵝肉”:鄉鎮工業的探索

2.篳路藍縷,艱難起步

3.地下工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4.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5.爭議五金廠:姓“資”還是姓“社”?

四、“軍令狀”帶來的創業激情

1.盟誓——致富動員令

2.借勢——機遇鍾情於有準備的人

3.實現——羅遜塔爾效應

第四章 常青樹:“吃透兩頭”的小村官

一、“亦土亦洋”的為官之道

1.機靈仁寶:來點“形式主義”

2.中庸仁寶:“亦土亦洋”

3.直爽仁寶:我就是“兩面派”

4.滑頭仁寶:“頂”的智慧

二、以民為本:有福民享,有難官當

1.“幹部說假話,受苦的是老百姓”

2.牛棚驚魂

3.“一切後果由我來承擔!”

三、領導藝術:權威=清廉+懂行

1.跑場:吳仁寶的酒桌技巧

2.一頓長壽麵

3.清廉家風

第五章真伯樂:吳仁寶的用人觀

一、捨得投入,重在培養

二、視乎德與能,任人不避親

1.吳協德:換屆選舉殺出來的“黑馬”

2.吳協恩:真正賽出來的“千里馬”

三、“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1.吳仁寶與“教授村民”

2.招來的“私企老闆”

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1.一視同仁,大膽用人

2.苦口婆心,浪子回頭

五、“大材小用”與“小材大用

1.用人不疑:國中文化也能當廠長

2.惟才是用:外地農民成經理

六、留人留心:“我來華西村,就是華西人”

第六章 “吳氏經濟學”

一、堅持集體經濟不動搖

1.冷靜分析,理性抉擇

2.迎風逆流,相機而動

二、將“按需分配”變成現實

1.“按需分配”的由來

2.積累:按需分配的目標

3.福利:仁寶之“仁”

4.質疑:個人財產自由嗎?

三、不湊熱鬧,不謀暴利

1.沉著:抵擋誘惑

2.反思:好不驚險!

四、“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1.環境至上:我們要綠水青山

2.節能減排:大興環保行動

3.和諧生態:循環經濟在繼續

五、不能讓第三產業“跛腳”

六、“急剎車”、“開穩車”與“開陝車”

1.急剎車:及早調整,規避風險

2.開快車:搶灘登入,時不我待

3.開穩車:開足馬力,狠抓效益

第七章 經營高手

一、你分你的田,我辦我的廠

1.抓緊時間,爭分奪秒

2.用人不疑,強將手下無弱兵

二、“闖”出來的市場

1.窮摳細算造新廠

2.點將“十兄弟”

3.“摔”下來的契約

三、從1億到300億的“冒險”

1.苦心攀“高親”,華西聯巨手

2.老將雄心,華西速度

3.誠信至上.招來客商

4.個人魅力,引來外資

5.盯準目標,奮力一搏

四、締造華西商業帝國

五、讓華西走向世界

1.華西上市記

2.建一座和世界對接的“立交橋”

3.盯上新加坡

4.走出國門,投資美洲

六、“壓力”鑄就的品牌

第八章 “大同理想”的踐行者

一、富了不忘左鄰右舍

1.前進村闊步前進

2.華明村奔向光明

3.三餘巷年年有餘

4.“一分五統”大華西

二、建設“省外華西村”

1.寧夏華西村

2.黑龍江華西村

3.目標是“全國富”

第九章 農民教育家

一、潛移默化,明德為重

1.“我是吳仁寶領導的華西人”

2.猛吼一聲,義救弱女

3.夜半敲門,切磋理論

二、華西的“六愛”

1.“仁”生“六愛”

2.推已及人

三、教育從嚴

1.“‘小弄弄’也不行”

2.“不文明的現象也要拍下來”

3.“尊老不足,愛小有餘”

四、新招:成立精神文明開發公司

五、培養紳士風度,加快生活節奏

1.紳士都是培養出來的

2.華西人的時間觀

3.吳仁寶的“三快”

第十章 農民藝術家

一、自封的藝術團團長

二、凝固的藝術

1.另類解讀“三國”

2.詼諧風趣,妙用“古今”

3.讓農民認識世界

三、吳氏語言藝術

1.老書記,的特色語言

2.站在最高講壇上

3.妙語連珠在清華

4.村官召開記者招待會

5.總書記帶頭為他的精彩發言鼓掌

第十一章 “不走尋常路”的“不倒翁”

一、堅持原則,恪守規律

1.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

2.有錯立糾,按照規律辦事

二、走自己的路:我的地盤我做主

1.叫板明星村——去跟大寨比一比

2.你跳你的“忠字舞”,我走我的“種田路”

3.兩耳不聞村外事,一心只念發財經

三、“不倒翁”吳仁寶

1.“壓不倒”

2.“夸不倒”

3.“難不倒”

第十二章 淳樸老書記

一、心裡裝著老百姓

1.“老書記眼裡看不得窮人”

2.“沒有老書記,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子”

二、走近吳家,感受仁寶

1.內助趙根娣:“看中的是他的能幹”

2.兒子吳協恩:“做父親的兒子,我不後悔!”

3.女兒吳鳳英:“他只知道帶村里人幹活”

三、老書記的“後華西”生活

1.走進老書記的家

2.退而不休,發揮餘熱

3.吳仁寶的健身經

4.半億獎金傾囊一捐

四、村民們仍然親切地稱呼他為“老書記”

1.吳仁寶的“老年情懷”

2.“八有八無”:情貫尋常百姓家

五、吳仁寶作答普魯斯特問卷

附錄吳仁寶特色語言

序言

像吳仁寶這樣精彩的人生絕對是獨一無二的。他是許多中外元首的座上賓,他是幾代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過的數十年紅旗不倒的老先進,他80多歲了還當選為中共“十七大”代表,胡錦濤總書記帶頭為他的精彩發言鼓掌!更為精彩的是他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他是全中國在最小官位上任職時間最長卻創造出了最精彩人間活劇的人!他領導的華西村,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下屬的一個小村落,0.9平方公里,占全國版圖不足千萬分之一.但這裡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蹟。這裡的農民最早成為工人,最早搬進別墅,最早擁有小汽車,最早擁有退休金……最早擁有了連城裡人、外國人都艷羨的新生活,成為中國最負盛名的“中國首富村”、“天下第一村”。這像是一個神話,而創造這精彩神話的人,就是當了46年村黨支部書記的吳仁寶和他帶領下的華西村農民!

2006年,當中央電視台《面對面》主持人王志問“華西村每年創造多少產值”的時候,這位農民書記吳仁寶的回答是“2006年將超過300億,人均超過2000萬”。實際上,2006年的產值是400億,2007年的產值超過450億12010年目標是1000億!

請注意,這可是一個村級單位創造的年產值,這樣的年產值甚至比西部大中城市的年產值都要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風光吳仁寶:“天下第?村”的締造者

一、草根村官,中外元首的座上賓

看見吳仁寶,用他自己的話,他說自己是個“褲腿上一輩子甩不掉泥巴的農民”。然而這個農民在擔任村官46年間。卻多次受到中外國家元首的接見與讚揚。吳仁寶曾是江蘇省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全國勞動模範、江蘇省政協常委、華西集團公司董事長。他曾是黨的十次、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八屆人代會主席團成員。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兩次)、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全國十大扶貧狀元、中國十大鄉鎮企業功勳、全國鄉鎮企業十大新聞人物、中國農村新聞人物、香港“紫荊花杯”中國傑出企業家成就獎、中國經營大師、中國功勳村官……

早在20世紀60年代,華西村就是全國聞名的“農業學大寨”樣板大隊,毛澤東同志當時看了中央研究室有關華西社隊企業的調查報告後。就有了批示,說:“這是農村光明燦爛的希望!”20世紀8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聽了江蘇省委、地委領導關於“華西村道路”的匯報後,對其共同富裕給予了充分肯定。在大型電視紀錄片《鄧小平》第7集當中,還專門介紹了華西的共富之路。1998年4月20日,江澤民同志來華西村視察,稱讚道:“華西人民幸福、幸福、真幸福!”聽了吳仁寶“兩手抓”的匯報後。連聲說:“好!好!好!”

1999年9月,韓國總理金鐘泌在政府大廈總理辦公室,接見了華西村黨委書記吳仁寶,他稱讚道:“華西村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了不起,不簡單!”2006年,吳仁寶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並作為代表之一在北京受到了胡錦濤、溫家寶、吳邦國等領導人的接見,他們對吳仁寶和華西村給予高度評價,寄予殷切厚望。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握著吳仁寶的手勉勵說:“你好,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貢獻,我謝謝你,謝謝你。”同年,中共江蘇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吳仁寶當選為代表和大會主席團成員。出席了大會。

2007年7月31日,吳仁寶在華西金塔會見了埃及民族民主黨總書記處書記馬吉德?謝爾比尼率領的幹部考察團。考察團團長馬吉德?謝爾比尼由衷地讚嘆說:“我們早就了解到華西村有吳仁寶這樣一位傳奇式人物,我想他可以稱為中國農村的‘靈魂之父’。金字塔是埃及的寶貴財產,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產。華西村的經驗和理念也是全人類的財產,全人類都能從中獲益。”白駒過隙,歲月流金。作為模範,華西村幾十年紅旗不倒;作為執政者,吳仁寶擔任過幾乎半個世紀村黨委書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二、46年的村官與80歲的黨代表

2007年10月,北京已人深秋。

在一個微寒的早晨,從人民大會堂走出了一個耄耋老者,精神抖擻,雙眼炯炯有神,談笑風生。他就是出席“十七大”的江蘇省代表吳仁寶。他在中青年雲集的“十七大”代表中,尤顯得特殊而親切。在江蘇省代表團審議“十七大”報告期間,吳仁寶受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親切接見,胡總書記對他的發言讚揚道:“好,我們為你鼓掌!”可是有幾人知道,吳仁寶已陪伴著共和國的四代領導人,走過了幾乎半個世紀,而且現在的腳步依然沒有停下!吳仁寶當了46年的村官。46年間,有多少先進人物已被雨打風吹去.但吳仁寶依然光彩照人,歷久彌新,其中自有道理。這在於他的土生土長和根深葉茂。他在村里做村長,上通國家法律法規,下通黎民百姓的世故人情。他說:“上頭吃不好,沒有準頭;下頭吃不好,沒有勢頭!”吳仁寶的為官之道淺顯而又深刻。吳仁寶,從建國初期的“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開放的“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作為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村官,做出了前人無法企及的事業,這裡面有不足、錯誤,甚至失敗,均在所難免。可是應當記住的是,在這場農村改革,求經濟、謀發展的實踐中,又有誰能做到樹一面旗幟將近半個世紀不倒呢?吳仁寶做到了,他以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敏銳精明的頭腦,吃苦耐勞的幹勁,廉潔清正的作風,帶領華西人闖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三、一位吸引了世界媒體的老農

吳仁寶和華西村幾乎經歷了國家解放初到改革開放的全部風風雨雨,而在今天,華西村卻依然是共和國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和樣板,吳仁寶,這個耄耋老人一次次成為了國內外媒體關注的風暴眼。1997年,吳仁寶被《人民日報》、《農民日報》等首都70家新聞單位授予“1997年中國農村新聞人物”。此後“吳仁寶”這3個字就仿佛在輿論界裡炸開了花,中央新聞採訪團、《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等20多家中央媒體記者絡繹不絕。踏破了華西村的門檻,那段時間的新聞報導幾乎到了“無吳仁寶,不談農村經濟”的地步。其中,僅中央電視台就有《新聞聯播》、《焦點訪談》、《面對面》、《對話》、《新聞會客廳》、《東方之子》、《聚焦三農》等7個名牌欄目的記者參與採訪。2005年4月,每天擁有900萬瀏覽者.英國最有影響力的日報之一??《衛報》的東亞分社社長華衷先生來華西採訪時說:“我走過很多國家和地方,也見到一些富裕的村莊,但是從來沒有看到有哪一個村莊能像華西村這樣達到共同富裕的!”

2006年,吳仁寶成為當年“2006感動中國”的候選人之一。2007年6月19日,由俄羅斯電視台俄羅斯獨立電視台、莫斯科電視台、國際文傳電訊社、《莫斯科新聞報》等12家主流媒體,與中國的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等中央級主要媒體60多人組成的記者團,來華西進行了“中俄友誼之旅?中國行”的參觀、採訪活動。記者團俄方總指揮基里洛夫說:“剛進華西村時,還以為是中國政府建的一個‘展覽館’,原來是華西人自己乾出來的,真了不起,令人敬佩。一路上,我們已經看到了不少中國的經濟奇蹟,而這裡最不可思議。應該把這裡的領導請到俄羅斯的農莊去介紹經驗,俄羅斯的農民和讀者都會感興趣的!”四、他創造了一個經濟奇蹟說起華西的經濟奇蹟,是吳仁寶最為自豪的。從1972年起,華西就以畝產噸糧而名震大江南北,成為中國著名的先進典型。改革開放使吳仁寶如虎添翼,他跳出單一農業經營的思想框,調整經濟結構,走出一條農副工綜合發展的道路。他們先後辦起了以冶金、紡織、有色金屬為主的多個企業,全村大部分勞力投入了工業生產;在副業上,他通過專業承包形成了較大的養殖規模。工副業的崛起為現代化農業的穩定發展鋪平了道路,農業的穩定又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吳仁寶使華西村建成了江蘇最大的村級鄉鎮企業集團。華西村的發展成為了中國眾多鄉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個縮影。吳仁寶從上世紀60年代擔任華西村的書記.帶領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華西集團擁有全資、控股、參股企業57家,其中全資企業40家,控股企業7家,參股企業10家。華西集團已形成鋼鐵、化纖、毛紡、旅遊、有色金屬、建材六大生產系列。擁有精紡呢絨500萬米、化工100013噸、針織絨3000噸、染整4000噸、西服20萬套、有色金屬5萬噸、黑色金屬近100萬噸的年生產加工能力。公司下設3大鋼鐵公司,8個鋼材加工廠,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優質產品。例如,華西鋼管廠目前擁有10條國內先進焊管生產線,總投資3000多萬元,年產量達20萬噸,年產值5億元。華西焊管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國家地區,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華西彩鍍鋼板有限公司占地15萬平方米,員工近2000人,年銷售總額25億元,其中工廠的工程技術人員達150餘人。華西生產的鋁合金,遠銷日韓等國。2005年,全村實現銷售超300億元,每戶村民的存款最低l00萬元。2006年,華西產值400億;而到2007年,已達450億!全村現有百米金塔、千米長龍、萬米長廊、萬米長城、30萬平方米縮微景觀‘“龍西湖”、“天安門”、“山海關”、世界公園、農民公園、塔群、橋文化等旅遊景點。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接待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賓客來考察、訪問。現在,每年遊客接待量在100萬人(次)以上。2001年6月以來,4次通過“一分五統”的方式,將周邊16個村納入華西共同發展。現在,華西的面積由原來的0.96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的1520人,擴大到3萬人。如今,大華西人心所向,一呼就應,文明富裕,實現了“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三守促勤勞,參股分紅好,小康步步高”,青年人得到了就業,老年人按月領取了養老金。實踐證明,“一分五統”確實是體制、機制的一大創新,確實促進了大華西的發展和繁榮,建成了一個“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廠容、村容)更加美麗,“五子”(房子、票子、車子、孩子、面子)俱全更加幸福的“天下第一村”。建黨80周年期間,國務院、中宣部、中組部在“肩負人民希望”大型圖片展中,稱華西是“天下第一村”,稱吳仁寶是“天下第一村的帶頭人”。在被稱為“天下第一村”的村子裡.華西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呢?華西村的別墅群是遠近聞名的景象,許多人都慕名來參觀這裡的別墅群。來到華西,一條條寬闊的水泥大道通向四面八方,路旁的綠化帶中,芳草如茵,花兒含苞吐蕊。在綠樹掩映下,一幢幢別墅錯落有致,色彩明麗,造型獨特,豪華氣派。在這些花園式別墅里,內部裝潢富麗豪華,數位相機、攝像機、等離子彩電、中央空調等各類高科技、數位化電器,在村民們的家裡已是平常擺設。每幢別墅都自帶車庫.村里給各家各戶都配發了汽車,每戶最少1輛,最多3輛,貢獻突出者還能分賓士車。華西人這樣形容自己的村莊:“遠看像林園,近看像公園,細看是農民生活在幸福的樂園。”有記者曾問道:“吳先生,我們聽說您退下來以後,向全社會發布一個訊息,就是說誰要是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找到一個比華西村更富裕的村子,您會獎勵他,一開始是100萬美元,後來上升到1000萬美元。據說到現在誰也沒有領到這筆獎金,是不是真的?”吳仁寶聽了以後哈哈大笑,自信地“誇口”道:“我是講過這個話,而且是對國外的記者講的。因為我們華西號稱‘天下第一村’。那么這天下第一村是哪兒來的呢?你們哪個人去找,找到有比我華西好的,我們就獎勵你1000萬美金,而且找的路費通通來報銷。那么如果找不到,這個路費不報的。現在還沒有哪個人來拿這個獎金,訊息發布了這么長時間,但還沒有人來領獎。”位於江陰西郊的華西村。面積僅占中國版圖的千萬分之一。卻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被稱為“天下第一村”。在吳仁寶書記的帶領下,全村村民艱苦奮鬥,獲得了兩個文明的雙豐收,被稱為中國農村希望所在。1978年,改革開放拉開帷幕,華西五金廠摘掉“地下”的帽子,向世人公開,華西年產值300萬元,而到了2003年,華西已經實現300億的年產值。在這25年時間中,吳仁寶帶領著華西人創造了年產值翻1萬倍的奇蹟!

五、譽滿天下,議滿天下

在華西村名聲鵲起之時,人們對華西的爭議和批評也隨之而來。比如在人才戰略方面,華西的政企兩界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吳仁寶的家人,據他說“交給家人才放心”;如今他退了,可在擔任著華西藝術團團長的同時又兼任華西黨、村、企總辦的主任,而這個總辦卻是在黨委和集團之上的。針對這些情況,一時間社會上、網路上議論和評價不斷,並有網友直言不諱:“請問吳書記,在農村,村黨支部書記=大老闆的現象普遍存在,華西是不是?”在華西村黨委和村委的領導集體的個人身份上,也是惹得非議不斷。據悉,當吳仁寶退下來時,恰好是吳仁寶的兒子吳協恩接了班,而且新一屆領導班子裡有5個是吳仁寶的子女,吳仁寶家人占據了顯赫的大部分。有人便質疑華西村是否在搞“家族制”?有位記者告訴吳仁寶:“有人說,您在搞家族制,5個子女全是‘官’”。並且有領導批評:“老吳呀,你們在村里搞集體化,但全村對於你的家族來說,可能就是私有化,這個反差大啊。”在對吳仁寶不斷的非議聲中,華西村的經濟卻迅速發展起來了。如果說華西村是一個農村,倒不如說華西村是一個正在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華西村的農業生產已經不占主要的地位了,華西村現在共有1萬畝土地,3萬多口人,人均只有0.3畝土地,是非常少的。這樣少的土地,在同全國農村的比較上,是最低的,如果種糧,是不夠華西村人基本生活的。中國人口多,現在人均只有1.5畝土地。在這一方面,華西村糧食生產是不能自足的。他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失去了糧食自足的根基。但是,在一個國家中,華西村的糧食供應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有全國農村作他們的後盾。有人說,如果我國的農村都是這樣,就危急了。產生這樣的結果的原因是因為華西村不但工商業用地太多,而且宅基地用地也很大,還是農村農民的個體家庭建築的模式,一家一個宅院,二層的居多,這樣的建築在農民富裕起來以後,是非常浪費土地的。當華西集團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蛋糕越做越大的時候,有一種聲音一直揮之不去,恰如有位記者提問的那樣:“農村都學華西,不好好種地,變良田為工廠,將來吃什麼?”在大家對華西農業發展紛爭不斷中,又有學者針對“華西現象”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個別性和偶然性,質疑道:“華西村發展到今天為止,即便在江陰地區也沒有出現第二個華西村,這證明所謂的華西村經驗並沒有普遍意義!”如此云云。在他的身上,似乎永遠交錯著矛盾與爭議,但又總有一股強大的力量使它們合理地融合與統一。

P4-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