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穀子)胡麻斑病

粟(穀子)胡麻斑病

病株葉片上生橢圓形黑褐色病斑.病斑可相互連線,也可匯合形成較大的斑塊,引起葉片枯死。在高濕條件下,病斑上產生黑色霉狀物。葉鞘、穗軸、穎殼上也產生褐色的梭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病斑界限多不明顯,有的相互匯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粟(穀子)胡麻斑病
..

別名:粟斑點病、葉斑病
病原中文名:狗尾草平臍蠕孢
病原拉丁學名:Bipolarissetariae(Saw.)Shoem.=HelminthosporiumsetariaeSaw.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粟、穀子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葉鞘和穎果

為害症狀

穀子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穎果。葉片染病初生許多黃色至黃褐色斑點,斑點橢圓形或紡錘形,邊緣不明顯,色較暗,後變為褐色至黑褐色,大小3~5×2~3(mm)。病斑兩端鈍圓,別於谷瘟病。後期病斑表面生黑色絲絨狀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嚴重時,病斑融合,葉片枯死。

病原形態特徵

狗尾草平臍蠕孢(Bipolarissetariae(Saw.)Shoem.=HelminthosporiumsetariaeSaw.),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Cochliobolussetariae(ItoetKurib)DrechsleretDastur稱狗尾草旋孢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座燒瓶狀,大小240~500×220~315(μm),喙長60~125μm。子囊梭形,大小130~150×22~32(μm),內含子囊孢子1~8個。子囊孢子線形,具5~9個隔膜,大小200~315×6~7(μm)。分生孢子梗多數單生,少數2~5根叢生,直立或稍彎曲,有膝狀曲折,2~5個隔膜,褐綠色,大小105~156×7.5~10(μm)。分生孢子深橄欖色,梭狀至倒棍棒形,略彎,具5~8個隔膜,大小40~120×10~18(μm),兩端生芽管。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或附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乾燥條件下可存活2~3年,潛伏菌絲體能存活3~4年,菌絲翻入土中經一個冬季後失去活力。帶病種子播後,潛伏菌絲體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風吹到秧田或本田,萌發菌絲直接穿透侵入或從氣孔侵入,條件適宜時很快出現病症,並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高溫高濕、有霧露存在時發病重。酸性土壤,砂質土,缺磷少鉀時易發病。旱秧田發病重。菌絲生長溫限5~35℃,24~30℃最適,分生孢子形成溫限8~33℃,30℃最適。萌發溫限2~40℃,24~30℃最適。孢子萌發須有水滴存在,相對濕度大於92%。飽和濕度下25~28℃,4小時就可侵入寄主。

防治方法

(1)深耕滅茬,壓低菌源。病稻草要及時處理銷毀。
(2)選在無病田留種或種子消毒。
(3)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時追肥,增加磷鉀肥,特別是鉀肥的施用可提高植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適當施用石灰。要淺灌勤灌,避免長期水淹造成通氣不良。
(4)藥劑防治抓住關鍵時期,適時用藥。早抓葉瘟,狠治穗瘟。發病初期噴灑20%三環唑(克瘟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用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1000倍液、50%多菌靈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克瘟散乳劑iooo倍液、50%異稻瘟淨乳劑500~800倍液、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上述藥劑也可添加40mg/kg春雷黴素或加展著劑效果更好。葉瘟要連防2~3次,穗瘟要著重在抽穗期進行保護,特別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齊穗期是防治適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