粞瓜

粞瓜

粞瓜是山西傳統美食,陝北、山西特產。在陝北、山西民間,有一種用小米熬成的糖稀製成的軟糖,拉成長條的叫粞棍棍,切成鼓墩墩樣的叫粞瓜,裡面裹了白糖的叫裹餡糖,外面粘了芝麻的叫芝麻葉子,里裹白糖外粘芝麻的叫芝麻葉子裹餡糖,吃起來又粘又韌又甜又香。傳說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爺上天的日子,糖果和粞瓜為最好的貢品,為的是灶王爺爺有粞瓜餬口,說出的話都是甜言蜜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在玉帝面前只講好話,不講壞事,以求得老天爺爺的護佑

概述

粞瓜是山西傳統美食,陝北、山西特產。在陝北、山西民間,有一種用小米熬成的糖稀製成的軟糖,拉成長條的叫粞棍棍,切成鼓墩墩樣的叫粞瓜,裡面裹了白糖的叫裹餡糖,外面粘了芝麻的叫芝麻葉子,里裹白糖外粘芝麻的叫芝麻葉子裹餡糖,吃起來又粘又韌又甜又香。傳說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爺上天的日子,糖果和粞瓜為最好的貢品,為的是灶王爺爺有粞瓜餬口,說出的話都是甜言蜜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在玉帝面前只講好話,不講壞事,以求得老天爺爺的護佑。

粞瓜日

每年臘月二十三,是陝北、山西民間的粞瓜日。當地居民都要把甜絲絲、粘糊糊的粞瓜日供在灶君牌位前。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據當地風俗,每年臘月二十三,地上的神仙就都要返回天庭向玉帝交旨,諸如土地爺、財神爺、太陽爺等。在這諸多神仙中,最老實的算是灶王爺了,人們戲稱他,並給他編了一句歇後語:“灶家爺上天——實話實說。”平常人們動鍋動灶的免不了磕磕碰碰之事。這灶王爺倒好,將這些都要向玉皇大帝一一稟明,經灶王爺這一稟,下界百姓可就遭殃了。玉皇大帝雷霆一怒,不但不給這家百姓賜福,反而降禍。百姓對此無可奈何,只好聽之任之。

後來,有一個做粞棍棍的人無心之下將棍切成了小節,兩頭 一縮就成了番瓜的形狀,他隨手就放在灶家爺板板上。時值臘月二十三,忙著回天的灶家爺看到這圓溜溜的瓜,以為這戶人家給他供上了好吃的東西,樂滋滋地捏起就往口裡塞。誰知這一塞,甜味品到了,卻讓見熱就化的粞瓜粘住了口。眼見升天交旨的時間到了,口裡的粞瓜還沒吃完,只好回天宮交旨去了。當玉皇大帝詢問下界情況時,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甜滋滋地品著粞瓜日直點頭。玉皇大帝見他一臉喜色,以為下界平安無事,於是賜福給了這戶人家。

這戶人家將這一無形之中的發現說與眾鄉鄰,眾鄉鄰為求福蔭,爭相效仿,一試果真靈驗。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成了一種風俗習慣延續至今。

關於粞瓜的民謠

得病的炒花兒,加病的粥兒,要命的粞瓜兒,救命的角兒!

有人說:這句話說的是四種好吃的!

這裡的炒花,說的就是爆米花,爆米花有甜、鹹之分,甜的是加了糖精的,鹹的是加了鹹鹽的;也有玉米、黃豆、大米之分,玉米花爆得黃白相間最好看,黃的似金,白的似銀,就如同是綻放的花兒,心花怒放哩!但著不得潮,一著潮便顯得皮,吃起來也不很脆,也就不吃香了。黃豆爆米花有現爆的,香甜而脆,也有先凍後爆的,將黃豆用水泡開了,夜裡再放在院子裡凍成硬梆梆的,這樣爆出來的米花香甜而酥,也不用使勁咬,好吃極了!大米爆的米花最精緻,一粒粒雪白的大米膨鬆如胖胖的螞蟻卵,看著聞著,覺得就是一個香!

這時里說的粥,不是我們一般喝的稀粥,而是臘八粥,講究一點的,用糯米、紅棗、紅小豆、黃豆、小麥、花生、松子、蓮子共同熬成,五顏六色的,也叫“八寶粥”,講究不起的,也少不了糯米、紅棗、紅小豆,熱氣騰騰一出鍋,吃起來香甜可口,放冷了吃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又甜又精道,唇齒留香!

這裡說的粞瓜,說的是一種用小米熬成的糖稀製成的軟糖,拉成長條的叫粞棍棍,切成鼓墩墩樣的叫粞瓜,裡面裹了白糖的叫裹餡糖,外面粘了芝麻的叫芝麻葉子,里裹白糖外粘芝麻的叫芝麻葉子裹餡糖,吃起來又粘又韌又甜又香的,是一種傳統的地方小吃。

這裡說的角兒不是別的,就是人們所說的餃子,土名角兒別名扁食的。角兒有葷、素之分,葷角兒的餡為肉類和蔬菜共同跺制而成,根據餡的不同的材料分為豬肉、羊肉、雞肉、牛肉角兒,最吃香的是豬肉白菜角兒,最有營養的是胡蘿蔔羊肉角兒;素角兒根據餡的不同的材料分為胡蘿蔔、蘿蔔、白菜、茄子、粉條、雞蛋角兒,也有幾種蔬菜共同跺製成的,不管以什麼蔬菜為主,反正都是叫角兒。

也有人說:這句話說的是四種好吃的不同的吃法!

的確如此,炒花、粞瓜和臘八粥這些好吃東西雖然可口,但也不能多吃,有時候,物極必反,還會引起人體的不適哩!

得病的炒花,說的是炒花雖然好吃,但吃過頭了也不見得是好事,尤其小孩子,最愛吃爆米花了,而吃爆米花會讓人起燥火的,病從口入,因燥火而傷身,可見在吃的講究上要適可而止了!

加病的粥,說的是臘八粥固然好吃,也有滋補的功能,但對於消化不好的老人和小孩子來說,無異於是雪上加霜哩!尤其是患有氣管炎症的人,多吃臘八粥只會使病情加重。

要命的粞瓜,說得是粞瓜這東西,好吃是好吃,但吃多了會引起胃反酸,小孩子們吃多了,還能引起消化不良,背心一著涼,感冒發燒是少不了的,還會引起其它的疾病,嚴重時還會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救命的角兒,說的是角兒的食療功用,白菜有利尿功能,蘿蔔有清毒作用,胡蘿蔔中含有人身不可缺少的維生素,羊肉是滋補佳品,好吃不過餃子,原湯化原食,角兒救命的說法可見一斑。

還有人說:這句話說的是四個時節!

吃炒花指的是臘月初一,謂之“咬草”,這一天一大早,人們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躺在被窩裡不說一句話,先吃上一通爆米花再說,講究的就是不作聲只管吃,意思是將一年的病病災災的全部都吃掉,有祝新的一年身體健康的寓意。

吃粥指的是臘月初八,相傳那一天是彌勒佛的生日,吃臘八粥有吃起家粥的說法,“八”通“發”么!又因為粥是用五穀和棗松子、蓮子熬成的,也有保佑來年“五穀豐登”之意。

吃粞瓜指的是臘月二十三,打發灶王爺爺上天的日子,糖果和粞瓜為最好的貢品,為的是灶王爺爺有粞瓜餬口,說出的話都是甜言蜜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在玉帝面前只講好話,不講壞事,以求得老天爺爺的護佑。

吃角兒指的是大年初一,一大早一定得吃餃子,謂之“交子更替”,角兒有糧屯角兒和麥穗穗角兒,還有元寶角兒,預祝新的一年糧食堆滿倉,交好運發大財,這一天,家家要祭天地拜祖先,新年伊始,一切還可以從頭再來么!

更有人說:這句話說的是四道難過的檻兒!

老人們有句話說:一進臘月門,也就邁進了年的門檻兒!經商做買賣的講究年關,因為一到年關,要賬討債便開始了,從臘月初一開始,一直到年三十兒,年底股東們還等著要分紅哩!

第一道難過的檻兒是臘月初一,一到臘月初一,討債的人便開始上門了,欠賬的還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其實,這時候討債的人也只不過是打個招呼罷了,順便提個醒兒,但債主們也有債主們的難處,如果有錢的話,用不著到年關,就已經把債給還了,還用得著上你來上門討債?於是乎,一見討債的心裡就不舒服,一著急上火,病就來了,隨影而至,得病的炒花就是這么來的!

第二道難過的檻兒是臘月初八,一過臘月初八,討債的就又上門了。其實,這時候討債的人也只不過還是打個招呼罷了,但招呼歸招呼,民間不是有句俗話么:有再一再三,沒有再三現四!意思是你就趕緊想辦法吧!有錢的趕緊把賬給結了,心裡自然也就心安理得了,而那些沒有錢的可就有些慌了,不就心裡不舒服有病哩!這下子更是雪上加霜了,再著點急上點火的,火上澆油,病情不加重才怪哩!

第三道難過的檻兒是臘月二十三,一過臘月二十三,討債的人便加緊了討債的步伐,誰家不過年過節哩!這時候,有什麼難處已經緊到你了,你還能有什麼話說?上門討債的口氣也硬了起來,反正你是人家的債主,話難聽了你還得硬著頭皮聽下去。求爺爺告奶奶也得你去想辦法,根本就沒有迴旋的餘地!

這第三道檻兒是最難過的一道檻兒,上門討債的人也有硬任務哩!要不,東家掌柜的那裡也不好交待。俗話說得好:有理不在言高,山高遮不住太陽,不管你再強詞奪理,可這賬你總是要還的,你不過年了,人家還要過年哩!於是乎,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凡有點關係的,都想辦法在年三十以前就把賬給結了。可是,這時候對於那些沒有錢還賬的人來說,幾乎是要命的事哩!家家都要過年,但這錢是越來越不好周轉了,而且一過臘月二十三,討債的人是天天上門緊逼,每日裡就如同是驚弓之鳥,風聲鶴唳的,真的是要人命哩!要命的粞瓜就是這么來的!

這第四道難過的檻兒是大年初一,說的是大年初一,其實說的是大年三十的事,但凡是個人,總是要過年的,這是咱們中國的傳統,年三十討債是最後的一道難關,我國著名歌劇<<白毛女>>中的楊白勞,不就是在年三十的晚上,叫惡霸地主黃世仁上門討債給逼死的嗎?

有道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只要你這前面四道難關一過,熬過大年三十,你就萬事大吉了,即使是實在想不出辦法還不了賬,一過年三十,討債的人也便不再上門了,反正是個沒有錢,你總不能把人給逼死吧!其實,這時候,討債的人也盡到心了,再說啦,誰還會大年初一去討債哩?那可真的叫計債鬼哩!自己晦氣不說,還得沾別人的晦氣,更何況,既然大家都是人,又何必逼人太甚哩!這又於心何忍?於是乎,哈哈一大笑,化干戈為玉帛,就算你有什麼不滿,也只得等過了春節再說了!

這救命的角兒,說的就是只要一吃到這角兒,也就是開始過年了,這討債的人也就不會上門來了,你也不用再擔驚受怕了,把你的債暫且擱置一旁,放寬心,好好吃,好好喝,你就歇歇心心地過你的大年吧!過了春節再好好乾,債得欠,錢得還,反正這日子呀,還得往下過哩!這世上根本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