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米盧蒂諾維奇

米蘭·米盧蒂諾維奇

米蘭·米盧蒂諾維奇,1998年-2002年期間擔任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2003年1月20日,他飛往海牙,向前南刑庭自首。2009年2月26日,國際法庭宣布米盧蒂諾維奇無罪釋放,今後不再受審。

基本信息

出任外長 參與起草《代頓和平協定》

米蘭·米盧蒂諾維奇 米蘭·米盧蒂諾維奇

1942年9月19日,米蘭·米盧蒂諾維奇出生在當時被納粹德國占領的南斯拉夫王國貝爾格勒市,比和他同姓的曾擔任中國男子足球隊主教練的博拉·米盧蒂諾維奇年長兩歲。米盧蒂諾維奇還是風雲人物米洛舍維奇(原南聯盟總統,2006年3月病逝于海牙的監獄裡)在貝爾格勒大學的同窗。1983~1988年,米盧蒂諾維奇擔任了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家圖書館館長。當時,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1991年,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波赫和馬其頓4個加盟共和國,相繼從南斯拉夫獨立出去。南斯拉夫的解體已成定局。

1992年,塞爾維亞和黑山這兩個“留守”的前加盟共和國,組建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

1992~1995年,米盧蒂諾維奇擔任了南聯盟駐希臘大使。由於西方國家從1992年5月開始對南聯盟實施制裁和孤立,米盧蒂諾維奇成為當時南聯盟惟一的駐西方國家大使。

1995年,米盧被任命為南聯盟的外交部長。1995年11月,擔任了南聯盟在波赫和平談判中的主要談判代表,並參與起草了《代頓和平協定》。該協定的簽署,標誌著綿延3年的波赫戰火基本結束。在他擔任南聯盟外長任期內,他還主持和克羅地亞簽署了一系列協定,力求結束南斯拉夫解體以來雙方的敵對狀態。在此期間,米盧蒂諾維奇也是執政的塞爾維亞社會黨(1990年由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改名而來)成員。

競選險勝 當選塞爾維亞總統

1997年,已經連續兩個任期擔任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的米洛舍維奇,被選為南聯盟總統。為了繼續控制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社會黨推出了左然·里利克作為塞爾維亞總統的候選人。

誰知在前兩次投票中,參選選民都不夠法定選民的半數,因此選舉無效。而且里利克的兩次得票數都低於激進黨候選人沃伊斯拉夫·舍舍利。

此後,社會黨和左翼黨、新民主黨組成的競選聯盟決定改變候選人,讓在外交領域表現出色的米盧蒂諾維奇出馬。針對鼓吹激進民族主義的舍舍利,米盧蒂諾維奇提出了“既要塞爾維亞,也要外部世界”的競選口號。

米蘭·米盧蒂諾維奇 米蘭·米盧蒂諾維奇

1997年12月,米盧蒂諾維奇以59.23%對37.57%的得票率擊敗了舍舍利,這次選民的投票率達到50.98%,勉強過半,米盧蒂諾維奇成為塞爾維亞合法總統。但舍舍利表示選舉不公,塞爾維亞民主黨等反對黨乾脆抵制了選舉。米盧蒂諾維奇和舍舍利可能都沒想到,10年後他們會並肩站在海牙的前南刑庭上,一起作為被告受審。

得罪西方 被前南刑庭起訴

1998年1月,米盧蒂諾維奇正式出任塞爾維亞總統。

1999年初,在著名的法國朗布依埃談判中,米盧蒂諾維奇率領南聯盟政府代表團與西方周旋,儘量在不放棄對科索沃主權的前提下,避免西方的軍事打擊,並且努力為南聯盟贏得道義支持,因而被西方視為米洛舍維奇的忠實夥伴。

北約要求南聯盟同意科索沃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並讓北約部隊進駐科索沃,阿族分離主義武裝“科索沃解放軍”則解除武裝,以“實現和平”。南聯盟對此予以拒絕。北約於是在1999年3月24日空襲南聯盟。

在1999年3月到6月的科索沃戰爭中,米盧領導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堅決擁護南聯盟中央政府,在應對北約空襲和“科索沃解放軍”的地面游擊戰中,表現得積極主動,進一步得罪了西方國家。

北約開始對南聯盟的空襲後,南聯盟人民軍加緊清剿“科索沃解放軍”。很多科索沃的阿族人為了逃避北約空襲和內戰,大批出逃,成為國際難民。

1999年4月5日,美國宣布已收集到南聯盟犯下戰爭罪和反人道主義罪行的新證據,比如塞族部隊在科索沃施暴的照片、受害者的證詞等。1999年5月27日,當北約仍在大肆轟炸南聯盟的基礎設施時,前南刑庭宣布,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因犯有“違反人性罪”、“違反戰爭習慣罪”已被起訴。同時被起訴的還有其他4名南聯盟高官,米盧蒂諾維奇就是其中之一。前南刑庭首席檢察官、來自加拿大的女法官阿爾布爾說,這5人對科索沃地區針對阿族平民的驅逐和屠殺罪行負有責任。這是前南刑庭自1993年成立後首次起訴在任的國家元首。同日,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也表示支持前南刑庭的決定。不過,兩天后安南又改口說,這些指控將使和平進程複雜化。

此前的1999年4月29日,南聯盟向設在海牙的聯合國國際法院遞交了訴狀,指控野蠻轟炸南聯盟的北約成員國,違反了禁止對主權國家訴諸武力、在戰爭中保護平民和民用設施以及基本人權和自由等國際法準則,要求國際法院制止北約對一個獨立主權國家進行的侵略。對此,國際法院置之不理。

黯然離任 向前南刑庭自首

科索沃戰爭結束後,西方加緊支持南聯盟的反對勢力。

2000年9月,米洛舍維奇在南聯盟大選第一輪中,得票落後於反對黨民主黨候選人科什圖尼察。

2000年10月,反對黨趁機發動民眾推翻了米洛舍維奇政權。根據一些西方媒體當時的說法,米盧蒂諾維奇當時拒絕了米洛舍維奇要求他協助鎮壓在貝爾格勒遊行示威的反對派的要求。

2001年1月,塞爾維亞反對黨聯盟在塞爾維亞議會選舉中獲勝,金吉奇當選塞爾維亞總理。米盧蒂諾維奇所在的社會黨連遭兩次失敗,他也成為孤家寡人。2000年底到2002年底,米盧蒂諾維奇名義上仍是塞爾維亞總統,但是他的權力僅僅是象徵性的,他深居簡出,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西方認為,他在這個階段沒有和奪取了南聯盟中央政權和塞爾維亞議會控制權的原反對党進行權力鬥爭,客觀上有利於南聯盟政治局勢的平穩過渡。

2001年6月28日,塞爾維亞總理金吉奇不顧南聯盟總統科什圖尼察的反對,逮捕米洛舍維奇並將其押送到海牙的前南刑庭。此後不久,前南刑庭趁機要求引渡米盧蒂諾維奇,金吉奇給米盧蒂諾維奇一劑定心丸,稱他在擔任塞爾維亞總統期間具有豁免權,不會被逮捕和引渡,但是卸任後他應該去海牙說清楚自己在科索沃危機期間的所作所為。由於2002年的塞爾維亞大選兩次投票都沒達到法定投票人數,新總統遲遲不能產生,而前南刑庭又催得很緊,2002年12月27日,南聯盟塞爾維亞憲法法院宣布,米盧蒂諾維奇卸任日期不是2003年1月5日,而是2002年12月29日。

2003年1月16日,南聯盟外長斯維蘭諾維奇宣布,南聯盟政府已與米盧蒂諾維奇本人就將其引渡到前南刑庭達成協定。根據協定,南聯盟和塞爾維亞政府將為米盧蒂諾維奇獲得保釋提供擔保。他只需在前南刑庭“逗留”很短時間。2003年1月20日,米盧蒂諾維奇飛往海牙,向前南刑庭自首。

法庭激辯1999年時是否有實權?

米盧蒂諾維奇被以4項罪名起訴:在科索沃戰爭期間驅逐阿爾巴尼亞族人、反人類的屠殺行為、違反戰爭法的屠殺行為和“其他非人道行為”,證據是從科索沃境內的11個地點收集的。

在法庭上,公訴人湯姆·漢尼斯陳述,有證據顯示,米盧蒂諾維奇與米洛舍維奇和其他塞爾維亞政界、軍警人員共同犯下戰爭罪。這些塞爾維亞前領導人企圖通過種族清洗,來使科索沃的塞族人獲得永久控制權。因此,他們對阿族人進行了“廣泛而系統”的謀殺、轟炸、搶劫、強姦,並燒毀村莊,製造“恐怖氣氛”,致使科索沃80萬名阿族人流離失所。米盧蒂諾維奇則否認犯有反人類罪和戰爭罪,稱當時他作為塞爾維亞總統並沒有實權。

因此,米盧蒂諾維奇是否有罪,關鍵在於他是否擁有實權。

起訴書稱,從法律上看,米盧蒂諾維奇作為塞爾維亞總統,在行政系統有很大權力,他還有權解散塞爾維亞議會,並且是南斯拉夫最高防務委員會的成員,這一機構正是指揮南斯拉夫軍隊的決策機構。在戰爭期間,他的權力又包括了在和平時期屬於議會的權力。起訴書還認為,米盧蒂諾維奇事實上對塞爾維亞境內的軍隊、內務部警察部隊和議會具有影響力。

而米盧蒂諾維奇的辯護律師團和一些憲法學家則針鋒相對,稱起訴書所引用的塞爾維亞憲法,是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即將崩潰的1990年通過的,在那部憲法中,塞爾維亞似乎是一個主權國家,但在實際上,1999年的塞爾維亞只是米洛舍維奇領導下的南聯盟的一部分,米洛舍維奇是南斯拉夫軍隊的最高統帥,而起訴書中所稱的南斯拉夫最高防務委員會,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不能指揮軍隊。

2009年2月26日,法庭的最終判決書稱“米盧蒂諾維奇對南聯盟軍隊並沒有直接的控制權”。審判長伊恩·博諾米宣稱,罪行應該由米洛舍維奇負責,米盧蒂諾維奇“在執政黨中並不是一個關鍵人物”。他說,在完成必要的手續後,米盧蒂諾維奇將立即從前南刑庭釋放,今後不再受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