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K

米格-29K

米格-29K(俄語:Микоян МиГ-29K,英語:Mikoyan MiG-29K,)設計代號為9-31),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9輕型前線戰鬥機基礎上研製的艦載戰鬥機,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支點”(Fulcrum)。1988年7月23日,米格-29K的原型機完成了首飛,1989年11月1日,米格-29K首次成功地降落在“提比里西”(後改稱“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撤銷了米格-29K的研製計畫,而保留蘇-27K(即蘇-33)。1994年,印度同俄羅斯談判引進“基輔”級“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的計畫,使米格-29K計畫再度啟動。新的米格-29K不再是原來的9-31型,而是米格-29K-2002的方案,這種方案在米格公司內部編號為9-41,或稱出口型米格-29K。米格公司宣稱此機型領先9-31兩代的水平。

簡介

老”支點”歷史

原型機在模擬航母跑道起飛原型機在模擬航母跑道起飛

最初的“米格-29K”(米格設計局的設計代號為9-31)是為了滿足前蘇聯海軍的需要而設計的,西方曾稱之為“紅色F/A-18”,是一種中型多用途戰術飛機,它作為更大型的單座艦載戰鬥機“蘇-27K”(即“蘇-33”,西方曾視“蘇-27K”為“紅色雄貓”)的補充。此型“米格-29K”是“米格-29M”(9-15)多用途戰鬥機的海軍派生型。“米格-29M”於1986年4月25日首飛,它裝備有全新的航電設備和“甲蟲”雷達,使用了新型的鋰-鎂合金和複合材料以減輕重量,簡化製造工藝,增加飛機的內部可用空間。原型“米格-29”的邊條翼上的輔助進氣道被取消,而較為單薄的邊條翼內裝滿燃油,這一項就增加了1250千克的載油量。另外在重新設計的機背內也增加了結構油箱。“米格-29M”最大起飛重量比基本型“米格-29”(9-12)明顯增加,這就需要提高起落架的強度,並增加兩個阻力傘以減少著陸滑跑距離。差強人意的是,儘管使用了大量鋰鎂合金,卻並未達到期望的減重效果,反而出現了疲勞強度和結構強度上的問題。

米格-29K米格-29K

在“米格-29M”的基礎上,9-31型“米格-29K”的翼展增加,翼面積由原來的38米。相應提高到42米。主翼

可由液壓系統自動摺疊,較為複雜的雙縫襟翼面積增大。此外,水平安定面面積增加,前緣增加鋸齒。飛機起落架得到進一步加強,前輪可進行90度的轉向,以方便在航母甲板上作業。增加了著陸攔阻鉤,並為著陸鉤增加了照明裝置(以讓艦上人員看清是否放下著陸鉤)。中央結構油箱和機體載荷段得到了極大加強,因為這些結構同著陸鉤和主起落架支柱連線。“米格-29K”採用了提高抗腐蝕性的海軍型RD-33K 發動機,並且增加了一個可摺疊的空中受油裝置。機上還可安裝一個三色滑行燈,以便當夜間飛機在滑行道上滑行時顯示出其具體位置,並可讓著陸引導員在夜間判斷其著陸速度。生產型“米格-29K”裝備全自動的航母輔助降落系統,與航母上的設施配套使用。

該型機裝備了一種較特殊的彈射救生系統,在一些飛行的關鍵階段具備自動彈射功能,並且當飛行員不得不在航母附近彈射時確保飛行員和飛機都不會撞到航母。“米格-29K”原型機於1988年6月23日進行了首飛。到1991年為止,米格公司製造了5架9-31型“米格-29K”的機體(2架用於試飛,3架用於地面測試),並在1989~1991年進行了廣泛的試驗,包括飛彈發射。1989年11月1日,“米格-29K”進行了首次著艦試驗,安全降落到“提比里西”號(“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

“提比里西”號航母及其3艘被取消的姊妹艦最初計畫搭載12架“蘇-27K’和16架“米格-29K”戰鬥機。這樣就比單獨搭載“蘇-27K”戰鬥機具備更靈活的多任務能力。前蘇聯海軍曾計畫使用“米格-29K”用於點防禦、快速截擊、反艦作戰和空對地任務,而“蘇-27K”則依靠其大航程、高續航力來完成遠程防空和奪取並保持制空權任務。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只剩下“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當初很多將軍希望該航母只裝備40架“米格-29K”,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該型飛機計畫被撤銷了,而“蘇-27K”卻被保留下來。

中型航母成全米格

米格-29K米格-29K

“米格-29K”能夠落戶印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印度引進俄羅斯海軍前“戈爾什科夫”號航母決定的。印度擁有一

支歷史悠久的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1961年印度海軍引進了英國退役航母“大力神”號,並更名為“維克蘭特”號航母,一直使用到1997年1月;1986年,印度海軍引進了另外一艘退役英國航母“競技神”號,更名為“維拉特”號。這樣,1997年以前印度就擁有兩艘航母。最初印度海軍艦載機主要使用英國的“海鷹”戰鬥轟炸機和法國的“貿易風”反潛機,從1984年開始,更換為“海鷂”戰鬥機。

“維克蘭特”號退役後,印度海軍僅剩下一艘航母。要保證印度海軍隨時有一艘航母可用於作戰值班,其航母數量需要維持在最低兩艘的水平。為此,印度海軍必須再購置至少一艘航母填補空白,最終目標擁有3艘航母,使印度海軍可以同時應付印度洋和其他地區可能發生的危機。實際上,印度已早有準備。1989年印度媒體就曝光,印海軍打算由該國公司建造一艘排水量17000噸的“防空艦”(ADS),可攜帶12~15架戰鬥機。1999年,印度重新設計了該型“防空艦”,排水量增加到24000噸,後來又達到了28000噸,而到了2002年,排水量最終增加到32000~37500噸,可攜帶20多架戰鬥機。

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高齡的“維拉特”號航母也支撐不到印度國產“防空艦”服役之時了,必須有新型航母來代替這艘大多數時間都在船塢裡面維修的航母。

1994年,印度開始同俄羅斯談判引進“基輔”級“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它可攜帶垂直起降型的“雅克-38”戰鬥機和SSM反艦飛彈。該型航母於1991年被封存,後來一場大火又讓它雪上加霜。印度打算將這艘航母改裝為傳統的STOBAR(短距起降、正常回收)航母,採用滑躍起飛和攔阻索技術,使其成為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縮小版,滿載排水量達到45200噸,可攜帶20~36架飛機,改裝後壽命為20-40年。

1998年,印度和俄羅斯達成原則上一致,俄羅斯同意將“戈爾什科夫”號的航母空船體免費贈送給印度,但是必須由印度投資讓俄羅斯國防工業部門改裝、翻修該型航母,並且要購買俄羅斯艦載機。當時計畫需要大約6.5億美元進行全艦的改裝和翻新,另外印度將購買40架“米格-29K”-2002型艦載機,並保留追加26架訂單的權利。這樣印度有可能購買總數多達60~100架的“米格-29K”戰鬥機裝備“戈爾什科夫”號和最多4艘該國製造的“防空艦”。印度國防部長喬治·費爾南多斯曾承認這宗買賣1999年1月11日就達成了初步一致,但是具體細節和價格的商定又花費了5年的時間。

2004年1月20日,經過7年艱難地談判,印度最終得到了前蘇聯海軍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和一個中隊的“米格-29K”艦載機。這種艦載機是“米格·29”“支點”家族的最新型號,契約總價值16億美元。然而,“米格-29K”能夠中標,在很大程度上仰仗於“戈爾什科夫”號較小的排水量。因為此前印度空軍已經吃夠了“米格-29”的苦,裝備印度空軍3箇中隊的“米格-29A”和“米格-29B”飛機可靠性不佳、維修間隔過短。但是俄羅斯答應幫助印度在國內建立一個米格戰鬥機的維修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印度對米格飛機可靠性的顧慮。況且,“米格-29K”是俄羅斯惟一適合裝備這種中型航母的艦載機。

米格-29KUB米格-29KUB

根據計畫,改裝工作將持續兩年半,緊接著進行為期6個月的海試,印度海軍的目標是到2008年前,該航母

達到初始作戰任務能力。與艦體改裝有關的費用大約是總數16億美元的一半,其餘的資金都花費在“米格-29K”戰鬥機和“卡-28”、“卡-31”反潛及預警直升機上了。

有人認為這是蘇霍伊設計局政治優勢的體現,但是也有人認為這表明這艘航母將主要用於艦隊防空作戰。實際上,“蘇-27K”當初是對“側衛”家族進行了較為簡單改進的機型,而多任務型“米格-29K”則是“支點”家族的一種新型號。眼看米格設計局投入的大量資金和心血要付諸東流時,印度出於本國海軍需要,開始考察艦載“米格-29K”,使該機出現轉機。為了支持“米格-29K”的宣傳和發展,兩架9-31型“米格-29K”原型機重返藍天。312號機於1999年重返藍天,而第一架原型機311號機緊跟著於2000年進行了試飛。但很明顯,最初的9-31型不會簡單的投入生產,因為它無法滿足印度海軍的胃口。

新“支點”獲得重生

米格-29K 精彩圖片集米格-29K 精彩圖片集

為滿足印度海軍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米格設計局考慮過多種改進型“米格-29K”的方案。最初

打算在“米格-29SMT”(9-17)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其設計編號為“米格-29MTK”(9-17K)。它很可能是以現有的“米格-29”機體改進的,主要方面包括:主翼改為可摺疊機翼,增加雙開縫式襟翼,裝備了其他適應艦載操作的設備。但後來米格公司主動放棄了這種方案。主要是因為有些“浮腫”的MTK型號對於艦載使用來說過重了,尤其是在“戈爾什科夫”號相對窄小的甲板上。

隨後,印度的注意力轉移到一種被稱為“米格-29K”-2002的方案。2001年2月10日,有報導稱印度和俄羅斯已經準備簽約,購買25~28架“米格-29K”2002。這種方案在米格公司內部編號為9-41,或稱出口型“米格-29K”。米格公司宣稱此機型領先9-31兩代的水平。

9-41型“米格-29K”的改進是在9-31機體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重量更輕一些,並且有一個“縮水”的外形尺寸,以適應印度海軍“以最小的外形最充分利用‘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的需求。米格公司最初曾考慮使用鴨翼和推力矢量發動機,但是為了確保按時交付,後來打消了這個念頭。該型機將主翼摺疊軸進一步向舷內側移動,並且設計了可摺疊的水平尾翼和一個可摺疊的雷達整流罩,以進一步減少飛機的儲存空間。其起落架得到進一步加強,以適應大約20000千克的起飛重量和以更大的重量著艦,全新發展的燃料應急投放系統允許飛機即便是剛剛滿載起飛後旋即著艦的要求。

米格-29K升空米格-29K升空

該項目的主任設計師聲稱,這批飛機是“以最初的‘米格-29K’的機體為基礎,但是沒有使用價格昂貴的焊接鋁-

鋰合金整體油箱和前機身,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進的鋁合金,它具有更好的抗腐蝕能力。相對於‘米格-29SMT’(9-17),新型飛機能夠攜帶更多的燃油,結構強度更大,而重量更小。”也就是說,焊接的鋁一鋰合金結構油箱被替換後,飛機載油量反而增加了。基本型“米格一29”可攜帶3200千克燃油,而9-31型可攜帶4400千克,最新的9-41可攜帶5100千克。

與此同時,“米格-29K”的雙座教練型“米格-29KUB”(9-47)也在同步發展中,其起飛重量和著陸重量同戰鬥型相同,但教練機的載油量減少8%,作戰半徑相應下降7%~10%。兩種新型艦載機的機翼和尾翼相同,而且都裝備了全任務航電設備和武器裝備。兩種機型都具有空中加油能力,使用一個位於機頭左前方可伸縮的受油探管進行空中加油。“米格-29K”可加裝空中加油吊艙作為加油機,實施“夥伴加油”。而雙座型機還可實施其他作戰任務,例如防空壓制、偵察、空中早期預警或者電子戰等,其后座軍官可作為武器系統操縱官。

高技術提升性能

在2004年俄印簽訂協定前,米格設計局就將其兩架“米格-29K”原型機中的一架派往茹可夫斯基試飛研究院,在那裡進行改裝,並作為為印度海軍研製的“米格-29K”的原型機。據報導,米格設計局將在其試驗工廠再製造3架“米格-29K”飛機。當“戈爾什科夫”號航母改裝完畢並可進行海試時,米格設計局將擁有5架“米格-29K”(4架單座型和一架雙座型)可以使用。

新型飛機的座艙將採用一平三下的顯示器布局形式(另有資料說一平兩下),採用新型廣角平顯,具備更多功能。3個大尺寸、多用途液晶顯示器(最初用於SMT升級)使該型機的顯示設備達到同期西方三代半戰鬥機的水平。飛機將具備比9-31型更強大的HOTAS(手不離桿)操縱能力。

新型雷達要比初期的“甲蟲”雷達(重250千克)輕70千克。“甲蟲-M”的最大探測距離是原型雷達的1.5倍(對雷達反射截面積3米:的空中目標發現距離為120千米)。“甲蟲-M”雷達在地圖測繪模式下的解析度為5米。儘管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進設計,但印度海軍仍然渴望“米格-29K”裝備N-011“雪豹”相控陣雷達(該型雷達已經裝備到最新型的“蘇-30MKI”上了,代替原來的N-010“甲蟲-M”雷達)。

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戰鬥機

印度十分重視機載雷達。為了在這方面給俄羅斯施壓,印度可謂是不擇手段。包括航母和16架“米格-29K”(含4架雙座教練型)艦載機在內的整個契約本應於2003年11月簽訂,但是一直拖到次年1月,據印度方面資料稱是因為一些“技術問題”,主要是圍繞雷達展開的。印度政府不小心“泄漏”了一個情報——印度海軍將可能選擇法國“陣風M”作為其艦載機,從而放棄“米格-29K”,並且首批8架訂單已經在考慮之中。其實這主要是想向俄羅斯方面施加壓力,迫其在有關機載雷達型號的談判上讓步。

共發展以圖雙贏

契約最終於2004年1月20號簽訂,它規定米格集團將在2007-2008年之間(契約簽署後36-52個月之間)提供12架“米格-29K”(9-41)型戰鬥機和4架“米格-29KUB”(9-47)雙座教練機,並提供飛行員和裝備維護人員的訓練、支援系統,包括模擬器和互動式地面和海基訓練系統。作為整個交易的一部分,米格將同時培訓12名可在“戈爾什科夫”號航母上起降的印度飛行教官。契約還規定俄方將提供一套後勤支援系統,這將大大減少維護小時數並且提高出勤率。新型系統將充分利用已經在印度建立的“米格-29”支援體系,同時還會包括一套自動備用記錄儀。

一組經驗豐富的印度海軍飛行員已經對俄羅斯的飛機進行了評價試飛,他們將全程參與整個項目。其他一些飛行員要先分到印度空軍的“米格-21”比斯飛機中隊進行體驗飛行,以熟悉俄式風格的航電系統,然後再到“米格-29”中隊改飛“支點”,獲得更多經驗。當俄羅斯的“米格-29K”交貨後,印度海軍可以保證有一支高質量的飛行員隊伍勝任駕馭這種飛機的任務。契約還包括到2015年前,印度保留再引進30架飛機的權利。這樣就可以組建第二個“米格-29K”中隊用於正在本國船廠製造的“防空艦”。還有訊息來源稱最終俄羅斯將交付總數高達60架的“米格-29K”戰鬥機和“米格-29KUB”教練機。在即將交付的“米格-29K”的基礎上,一種經過進一步改進的“米格-29K”可能提供給印度,以供其本國的“防空艦”使用。該型機可能裝備鴨翼和功率更強大的RD-133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可能裝備三維矢量推力噴管,並已經由“米格-29OVT”(OVT為改變推力矢量的俄文首字母縮寫)進行了測試,此架飛機由第6架“米-29M”原型機改裝而來,裝有翼尖發射導軌,用於發射近程空空飛彈,該型裝置可能也用於改進後的“米格-29K”。但是有人認為矢量推力噴管的使用使其推力下降,從而難以適應艦載使用。

而米格公司通過“米格-29K”項目,終於使公司的經營情況出現轉機。為完成這批飛機的生產,米格公司已經將生產線改裝完畢。早先有報導稱米格公司自己工廠的技術工人由於長期沒有工作乾,流失嚴重,無法完成任務,不得不分頭在諾夫格羅德等地的工廠進行,甚至要由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聯合體來承擔。而據米格公司說,改進後的這條生產線是俄羅斯最先進的,完全可以完成任務。

米格-29K內部座艙米格-29K內部座艙

此外,米格公司正在發展“米格-29K”的陸基對應型號,用於進一步擴大出口範圍。陸基單座型即為眾所周知的“米格-29M1”,而雙座型則是“米格-29M2”(有時稱為“米格-29M”RCA)。這些飛機將採用海軍型的基本機體,但是起落架更輕一些,並且以減速板代替著艦鉤。摺疊翼將得到保留,如果用戶需要,可自行鎖定機翼。最初米格公司就曾打算以此型飛機競爭印度空軍的多用途飛機計畫,而且完全可以參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戰鬥機計畫的競爭。

設計特點

航電

9-41型“米格-29K”將使用三餘度數字電傳操縱系統,在所有三個通道中都採用多冗餘度設計,此外在翻滾和偏航通道還有機械操縱系統備份。在基本型9-31上用於模擬一數字飛行控制系統的控制律將會得到保留,這將讓新型飛機保留原“米格-29K”出色的進場著陸品質。

新型飛機的座艙將採用一平三下的顯示器布局形式(另有資料說一平兩下),採用新型廣角平顯,具備更多功能。3個大尺寸、多用途 液晶顯示器(最初用於SMT升級)使該型機的顯示設備達到同期西方三代半戰鬥機的水平。飛機將具備比9-31型更強大的HOTAS(手不離桿)操縱能力。

“米格-29K”的航電設備是以MlL-STD-1553B數據匯流排為基礎的。機載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核心設備將全部由俄羅斯製造,它包括一部中央處理器,4個目標指示系統(雷達、電視、紅外、頭盔顯示器)和一個平視顯示器。該機還將採用一些法國和印度公司生產的航電設備,而且一些設備可能和印度空軍的“蘇-30MKI”和升級型“米格-21”-93比斯型能夠通用。新型航電設備要比9-31型上15年前的航電設備更緊湊、耐用。因為這些設備占用的空間大幅度減少,所以飛機可以增加650千克的燃油。新飛機使用了曾在9-31型“米格-29K”和“米格-29M”型飛機上進行測試的SUV.29M型武器管理系統、RLPK-29UM系統、“甲蟲-M”脈衝都卜勒多模式雷達以及改進型OEPNK-29M電子-光學導航攻擊系統(包括雷射測距儀、IR/TV感測器和頭盔瞄準具)。

雷達

掛彈的米格-29K掛彈的米格-29K

“甲蟲-M”雷達是俄羅斯第一種具備數位訊號處理器的戰鬥機機載雷達。它採用了全新的處理器,其軟體也是全新的,但是仍然保留了最初的N-010“甲蟲一M”雷達直徑688毫米的機械掃描平面裂縫天線和發射機,新型雷達要比初期的“甲蟲”雷達(重250千克)輕70千克。“甲蟲-M”的最大探測距離是原型雷達的1.5倍(對雷達反射截面積3米:的空中目標發現距離為120千米),可以邊跟蹤邊掃描模式工作,同時跟蹤20批空中目標,並且攻擊其中4個目標。雷達的掃描扇區很大,其方位角範圍為±85度,高低角範圍為土60度。雷達具備地形跟蹤、地面目標的精確定位和高精度地圖等模式。“甲蟲-M”雷達在地圖測繪模式下的解析度為5米。將會提高到3米,未來將進一步提高到1米。此外,這種新型雷達還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無故障工作時間為150~200小時。儘管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進設計,但印度海軍仍然渴望“米格-29K”裝備N-011“雪豹”相控陣雷達

(該型雷達已經裝備到最新型的“蘇-30MKI”上了,代替原來的N-010“甲蟲-M”雷達)。“雪豹”雷達使用了相控陣天線進行波束掃描,如果發展與之適應的小型天線,並進行相應的測試,該雷達則可安裝在“米格.29K”上。此外,“甲蟲-M”雷達還有一種採用被動相控陣天線的型號,它的自動跟蹤目標數和攻擊目標數都要比採用平面裂縫天線的型號要好,未來該型雷達可能安裝在“米格-29K”的生產型號上。

發動機

9-41和9-47型機使用兩台克里莫夫設計局的RD-33-3M型渦輪風扇發動機,其單台最大推力5噸(另有資料稱5.1噸),加力推力8.4噸,在緊急情況下可短時達到8.7噸。另有報導稱生產型9-41可能會使用更新型的RD-33-10M發動機,其加力推力猛增到10.5噸。發動機將使用全權數字發動機控制(FADEC)模式,採用無煙燃燒室和一種新型的抗腐蝕蒙皮,大修時間增加到1000小時,是基本型的近3倍。最新的發動機將允許飛機攜帶5.5噸武器載荷,以22400千克的最大起飛重量起飛。

武器

“米格-29K”能夠攜帶各類武器裝備,包括8種空空飛彈、25種空對面武器。儘管它的首選武器是俄羅斯裝備,但是同樣可以採用西方武器。米格公司保證,其通過“米格-AT”和“米格-21”-93項目已經積累了大量將西方武器融合到俄制系統中的經驗,因此“米格-29K”使用西方武器將不存在問題。綜合武器選擇面板將允許飛行員在同一次攻擊中使用一種以上類型的武器。遠程的R-77和近距格鬥型R-73 RDM2空空飛彈已經同Kh-31A2反艦飛彈一同進行過發射試驗。下一步的武器測試將包括亞音速Kh-35、超音速的“氖”飛彈以及印度該國的“布拉莫斯”反艦飛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