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碧畲族鄉

篁碧畲族鄉

篁碧畲族鄉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地處贛閩邊界,武夷山脈北麓,是鉛山縣的南大門,距離鉛山縣87公里、國防公路上分線40公里,篁碧畲族鄉總面積81平方公里,轄4個行政村,2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728人,其中畲族人口1300人,山林面積10萬畝,耕地面積179公頃。圍繞建設“和諧、富裕、美麗”的新畲鄉這個目標,篁碧畲族鄉乾群精誠團結、努力奮鬥,畲鄉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2007年,篁碧畲族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870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36萬元,人均收入達3200元。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篁碧畲族鄉森林資源非常豐富,篁碧畲族鄉山林面積10萬畝,其中毛竹林3.7萬畝,立竹量在300萬支以上,享有“篁天賜柱五千丈,碧海竹濤浪萬重”之美譽,篁碧也由此得名。篁碧畲族鄉至今仍保存有不少的原始森林,山上可見成片的紅豆衫鐵衫古銀杏等珍貴樹種和豬熊狐狸捲尾猴娃娃魚等珍稀動物。2002年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在篁碧設立了保護站。此外,篁碧境內還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鉛、鋅、螢石等礦產資源。

風俗民情

風俗民情別具韻味。畲族人在篁碧定居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畲漢雜居,相互交融,相互學習,相互進步,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良好的民族團結氛圍,畲族人有自己的語言、服飾、風俗習慣,如婚嫁用花轎迎娶,大年初一的“出行”,八月二十四的廟會,美麗的畲族舞蹈等,而華家祠堂詞臣牌坊王宮廟以及雷家大院等則是一派具有鮮明特色的畲族古建築。由於獨特的生活習俗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篁碧還盛產倍受人們喜歡的天然綠色豆腐小港魚野蜂糖白蒔以及苦甘茶等。

自然景觀

篁碧畲族鄉篁碧畲族鄉景觀
自然景觀神奇秀美。走進篁碧,映入眼帘的是連綿幾十里的竹海,青翠、碧綠足以讓你心曠神怡,稀稀落落的瀑布群形態各異:有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有的是順勢而奔的小溪流,有的是神話中的“水濂洞”,漫步在竹海里、瀑布邊,說不定你能遇到正在忙活的畲姑,只要你願意打聽,她們會向你娓娓道來:古老而又神奇的三姑石的傳說、老虎寨的來源、仙人橋的故事,也許你是半信半疑,但如果你到神仙洞看看,你定會相信這是畲族人與大自然的巧合;當你從神仙洞出來,你已身在綠色的盆地里,遙望四周都是高山,不要以為眼前就是高山了,在這裡還有華東第二高峰“獨豎尖”,海拔2157米,建議你登上它,感受一下他的雄偉、俊秀,來到篁碧,神奇秀美的自然環境會讓你留戀往返。

產業經濟

篁碧畲族鄉篁碧畲族鄉毛竹產業
產業經濟突飛猛進。鄉黨委、政府帶領畲鄉廣大民眾發揮“團結一心、打破常規、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鉛山人精神,用足用活民族政策,對外招商引資,先後引進了福建金龍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成大郎坑、小郎坑和新大岩三座水電站,總裝機3000千瓦,以“飛宇”為龍頭的竹製品加工企業8家,年納稅在30萬元以上,投資5000萬元的新達礦業有限公司和投資3000萬元的開元礦業有限公司,對內立足畲鄉實際,注重科技投入,積極發展種養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篁碧畲族鄉已建成毛竹豐產林基地10000畝,板栗1000畝,黃梔子500畝,特色蔬菜300畝和形成了肉豬、黃羊草鴨蜜蜂等為主的多種特色規模養殖,鄉域經濟發展活力四射。

鉛山縣篁碧畲鄉共有3728人,其中畲族人口1286人,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鄉。篁碧與縣城重山阻隔,相距86公里,而距福建省光澤縣司前鄉僅8公里。篁碧畲族鄉具有傳統的民族風俗特色,文化底蘊厚重,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篁碧畲族鄉擁有近四萬畝林地,野生物、植物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因此,中共上饒市委、市政府已將篁碧列入三清山旅遊圈和精品線規劃。與司前鄉直接交界的篁碧鄉中村村是“十一五”期間重點扶貧村,毛竹資源十分豐富。高起點地建設篁碧至司前的公路,既能有效開發利用雙邊資源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為拓展三清山大旅遊圈的空間,加快畲鄉經濟發展打下基礎。

篁碧畲族鄉三清山旅遊區
篁碧畲族鄉與經濟發展較快的福建省一衣帶水,與司前鄉僅一山之隔,只因交通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較為落後的畲鄉無法承接發達省份經濟優勢的輻射。篁碧畲族鄉畲漢人民迫切要求建設篁碧———司前的跨省公路,經縣、鄉政府多次組織到實地踏查,認為,建設篁碧———司前的公路施工難度一般,且民眾積極性高,公路所經之地的村民均願意無償提供建設用地。篁碧至司前公路建成後,一是能有效開發利用中村村4000餘畝的毛竹資源,幫助貧困村早日脫貧致富;二是能促進省際貿易往來,推動畲鄉對接長珠閩進程,拓展市、縣市場空間,繁榮畲鄉經濟;三是拓展三清山大旅遊圈的人流、物流、財源流打下基礎,加快推進江西省打造閩浙後花園戰略進程。總之,儘快建成篁碧至司前公路,對貫徹國家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福澤深廣,加之該工程量小,當地民眾呼聲高,將給予全力支持,是一項頗具可行性,投資小,經濟和社會效益頗為顯著的民心工程。

社會事業

篁碧畲族鄉篁碧畲族鄉旅遊
社會事業和諧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一直作為發展山區鄉經濟的首要舉措,近幾年來篁碧畲族鄉更是掀起了以公路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高潮,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籌資1000多萬修建“篁(碧)—司(福建司前鄉)”、“樟—太—篁”、“篁(碧)—黃(崗山)”等出省、跨區、入鄉的三條公路,投資100多萬修建了畲族防洪堤,投入100多萬開展包括中村、毛坪、梁家以及聯合等4個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相繼建成了畲鄉自來水廠、篁碧中學沿河新街,積極籌建畲鄉中心衛生院、運管站、文化中心以及敬老院等,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面鋪開、農村義務教育廣泛普及、中央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移民搬遷工程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民間活動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發揚光大、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篁碧畲族鄉篁碧畲族鄉古建築
鉛山畲鄉以公路建設為重點,突破了基礎設施落後的“瓶頸”,由“死胡同”進入了江西省交通“大循環”網路。打通了52公里的樟(坪)太(源)篁(碧)三鄉入閩公路,8公里篁(碧)司(福建司前)公路、26公里篁(碧)黃(黃崗山)公路,硬化了17公里的太(源)馬(安)公路和陳(坊)太(源)公路,新開了70公里村民小組林道,由過去山高路險出門難,變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如今畲鄉人民一個多小時可達縣城,半小時可到福建省光澤縣,畲民的竹木可源源不斷的運往外地,結束了肩挑背馱的歷史。一通百通,現在畲鄉已完成了農網改造,實現了村村通電、通電視、通程控電話,兩鄉共建起了11個移動、聯通機站,畲鄉人民不但實現了過去“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神話般的夢想,而且兩鄉有手機1000餘台,占兩鄉總人口的20%,有機車250餘輛,占兩鄉總人口的5%,有141戶598人進入了移民新村,實現了家家有新房,過上了與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畲鄉還建起了嶄新的衛生院、敬老院、教學樓,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事業蒸蒸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