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窯陶器

管窯陶器

管窯陶器,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管窯鎮位於湖北蘄春縣,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素有“窯州”之美稱。環繞當地赤西湖畔的管家窯、李家窯、蘆家窯及崗頭磯等,統稱為“管窯”。管窯鎮水路交通便利,加上當地盛產制陶所需的黃膠泥,自古以來,村民大都以制陶為生,村子均以姓氏為陶窯名,鼎盛時期有上萬名從業人員。 手工拉胚是管窯制陶工藝的代表,其技術含金量高,勞動強度大,盤制出來的產品密度大,滲水量小。另外,管窯的刻劃工藝,以複雜的制陶技巧,吸取了眾多藝術元素。管窯手工制陶形成了“器形古樸厚重,刻劃簡潔生動,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藝術和實用功能”的藝術特徵。 2017年12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管窯陶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管窯手工制陶長期限於鄂東地區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之中,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器形古樸厚重,刻劃簡潔生動,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藝術和實用功能”的基本藝術特徵。

器形古樸厚重。手工制陶採用的陶土是取自當地的赤西湖沉積下來的黃色黏土,其性軟,可塑性較強,燒制出的陶器胎質細膩、胎體厚重。在器形上吸取青銅器、瓷器的造型,更顯古樸。

刻花簡潔生動。在創作題材方面,多以花草魚蟲為主。在工藝上,吸取了鄉土氣息濃厚的當地民間剪紙和國畫的藝術風格,運用了刻花,剔花和彩繪等工藝,畫面生動傳神。

釉色流光溢彩。在著釉方面吸取、借鑑了北方磁州窯的工藝風格,在化妝土裝飾上施一層透明鉛釉,經煅燒後局部流淌交融,白與黑、白與綠、白與紅、紅與黃、紫砂與粉白等各種裝飾藝術效果。著色劑用料也比較獨特,除了以銅和鐵為著色劑主料外,還加入了石英粉。石英粉在燒制過程中與化妝粉土發生反應,使主體釉色呈現絳褐色,與白色化妝土比,形成了管窯手工制陶“褐地白花”的獨特風格。

兼具藝術和實用功能。管窯手工制陶藝人主要受民風民俗的影響,以身邊的萬事萬物為創作題材。在創作中更注重取其神意,而不拘泥於外形。比如,管窯手工制陶的紋樣組織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沒有嚴格的骨架,而是依據物象的特徵和生長規律,紋樣自由地伸展在器物的裝飾部位上;通過紋樣的疏密轉折和空間面積的安排,巧妙地布置在適合於器物特徵的輪廓內,使其紋樣均衡勻稱;另一種是利用散點、連續、連綴、開光等格律式的內架組織紋樣,這種構圖方法雖不新穎,但它嚴整的構圖形式卻沒有束縛紋樣的生機活潑的形態。在裝飾題材上,主要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如“喜鵲鬧梅”、“鯉魚穿蓮”、“鷺鷥採蓮”等。從中也可以看出管窯手工制陶的藝術表現上,迎合了老百姓追求富貴吉祥心理。在實用功能方面,管窯手工制陶的器形多為圓腹外鼓,且內外施釉,它的造型、裝飾形式都是因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這種藝術和實用功能的結合,也反映出鄂東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對藝術之美的追求。

管窯手工制陶是民間手工技藝的典範,絕非偶然。其根本原因在於它有著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管窯聰明的匠師們,能夠面向生活。無論在造型或裝飾都著眼於實用、美觀和經濟。產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需的壇,罐、盆、壺、缸、翁、壇、缽等之類的用具,上面用十分簡練的筆調畫出人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畫面,而且使用繪、劃、剔、刻等不同手法。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

管窯陶器 管窯陶器

管窯手工制陶的裝飾品種的數量,其刻花、貼花、印花、塑花、水畫等,都具代表性和獨特的裝飾藝術特色,對現代美術影響深遠。特別是匠師們吸收了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水畫”,裝飾藝術,“水畫”裝飾樣式是管窯獨創,全國僅此一家,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管窯手工制陶開啟了制陶彩繪裝飾的先河,獨樹一幟,影響深遠。而且為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繪畫藝術留下了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

產地環境

位置境域

蘄春縣位於湖北省東陲、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總面積2398平方千米。管窯鎮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鄂皖贛文化相互交流的門徑,從而使當地的民間文化呈現出多元性。

土地資源

蘄春縣總面積239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6.74萬公頃,園地0.26萬公頃,林地10.36萬公頃,草地0.79萬公頃,城鎮及工礦用地2.05萬公頃,交通運用地0.44萬公頃,水域和水利設施用地2.84萬公頃,其它用地0.57萬公頃。

礦產資源

蘄春縣已探明礦產資源39種。金屬礦產有:磁鐵、鈦磁鐵、釩鈦磁鐵、錳、鉻、銅、鉛、鉬、金、銀、鋯等15種。其中,非金屬礦產有煤、白雲石、蛇紋石、石英石、石灰石、鉀長石、花崗石、大理石、滑石、瓷土等23種。

水利資源

管窯陶器 管窯陶器

蘄春縣境內5千米以上河流75條,總長973.7千米,流域面積2682.2平方千米。境內主要湖泊有赤東湖、赤西湖和雨湖等。有各類水庫158座,總庫容5.7億立方米。全縣水力電能5.24萬千瓦,已開發利用1.95萬千瓦。優越的地理區位,豐富的礦產和水資源,為管窯陶器的生產提供了必要發展基礎。

歷史淵源

管窯手工制陶工藝起源的年代並無明確的文字記載,1980年,湖北省美術院、湖北省博物館的研究員在李窯的古窯遺址中發掘了大量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整器,尤其是在一窯址中發現了宋代的窯磚、彩陶器物及殘片,為研究管窯手工制陶的始燒年代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數據,通過這些發現,可以推斷管窯手工制陶工藝可能始於宋代。根據李窯的古窯架上有一根橫樑上寫有“明朝洪武三年修建”的記載,距今也有600多年的歷史。

蘄春縣管窯鎮是湖北省的馬口、麻城、蘄春三大傳統制陶產業基地中,唯一仍然保持生產狀態的制陶基地。其中600餘年的古龍窯薪火延續至今還在燒制陶品。管窯手工制陶採用的陶土是取自赤西湖畔的黃、白膠泥,數百年來形成了管窯風格的拉坯、盤條、水花、刮花、堆花、跳刀、書畫、灰釉等,簡稱管窯陶藝“八技”。

蘄春縣管窯鎮的制陶業有史記載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素有“窯州”之美稱,是湖北省著名的日用陶和工藝陶產區之一。管窯手工制陶歷史上主要分布在赤西湖畔的周圍,每個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為生,並且村子均以姓氏為陶窯名,即:肖家窯、洪家窯、沈家窯、王家窯、操家窯、萬家窯、蘆窯、李窯、管家窯等上百家制陶作坊,鼎盛時期有上萬名從業人員。

建國後,1950年組建了鐵器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名為嵐頭磯工藝陶器廠,管窯陶器廠,李窯陶器廠,蘆窯陶器廠。

“文革”後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文化藝術重獲新生,管窯手工制陶也迎來了一個藝術的春天。嵐頭磯工藝陶器廠制陶技藝不斷提高,先後研製出稀土系列彩釉,代替了原來的鉛釉,同時把陶器由低溫型轉為高溫型,(窯溫達1200度左右),胎釉結合較前更為緊密,彩釉更加艷美。

1985年5月,全國首屆陶藝家會議在嵐頭磯工藝陶器廠召開。

20世紀90年代,因塑膠、玻璃等器品的出現,日用陶器業進入蕭條和倒閉期,管窯陶器廠也處於半停產狀態。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管窯陶業迷失了方向,沒有把握髮展趨勢,漸漸脫離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2011年,新一屆管窯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建設陶藝小鎮的發展計畫,著力打造“窯文化”品牌。

生產情況

管窯陶器 管窯陶器

2016年,管窯陶器年生產能力50萬件,產值10億元,年接納大學實習生500人次,年接待旅遊人數30萬人次。

產品榮譽

1984年,管窯陶藝產品獲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質產品獎。

1987年,管窯鎮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為“陶器之鄉”,其產品先後有350多個品種,曾多次獲國家、省、市創新設計獎和質量獎。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出國訪問時曾以管窯陶器作禮品贈送外賓。

2007年,管窯手工制陶技藝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7年12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管窯陶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管窯陶器產地範圍為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管窯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產品分類

1.按用途分為日用陶、藝術陶。

管窯陶器 管窯陶器

2.按產品工藝類型分為施釉陶和無釉陶。

3.按產品的規格分為小型、中型、大型、特型。

二、原料要求

以產自蘄春縣管窯鎮區域內料土、蠕蟲狀紅土為主要原料,其特徵符合下列要求:

1.料土:一般開採於地表面以下5米至10米,質地疏散,表面呈灰白色,肉眼可見雲母片,一般含水率為18%至23%,粘性好。手搓後有較強的滑感。

2.蠕蟲狀紅土:一般開採於地表面至地表以下10米,表面呈棕紅色,疏散狀,原礦一般含水率12%至17%範圍,手搓後可成泥團。

3.原料主要化學組分:

原料 名稱 SiO2 含量 (%) Al2O3 含量 (%) Fe2O3 含量(%) TiO2 含量 (%) caO 含量 (%) mgO 含量(%) K2O 含量(%) Na2O 含量(%)
料土 50—80 14—23 5—12 1.0—2.5 0.1—1 1—5 1—4 1—3
蠕蟲狀 紅土 50—70 12—23 5—12 1.0—3.0 1—10 1—5 2—7 1—3

三、工藝流程及工藝特點

(一)施釉陶工藝流程

配料、球磨、過篩、壓制、練泥、拉坯成型、乾燥、修坯、成型安接、曬坯、施化妝土、雕刻填泥、施釉、燒制、出窯、檢選、成品。

(二)無釉陶工藝流程

配料、球磨、過篩、壓制、練泥、拉坯成型、乾燥、修坯、成型安接、曬坯、施化妝土、雕刻填泥、燒制、出窯、磨光、檢選、成品。

(三)工藝特點

1.泥料製備:將取自管窯鎮境內特有的料土、蠕蟲狀紅土等陶土原料按制陶要求進行配比,經球磨製成泥漿,用120至300目網篩過濾後,壓製成片、塊狀,經真空練泥後,密封放置於遮陽處陳腐。

2.制坯:日用陶瓷採用滾壓成型、注漿成型,藝術陶瓷採用手拉坯;

3.施化妝土:用較細的陶土和水調和成泥漿,塗在陶胎上,在坯體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色漿。

4.雕刻填泥:分雕刻、填泥兩種技法。“雕刻”是用特製刻刀,在濕坯表面刻畫,分陰刻和陽刻,要求線條精準。“填泥”是按裝飾要求,將色泥填入刻模,分色泥製備、填泥、壓泥、削刮四個步驟。要求填泥與坯體銜接自然、無裂紋。

5.施釉:以手工澆、灌、盪、噴為主,燒制後出現釉彩效果。

6.燒制:施釉陶燒成溫度在1080℃至1200℃之間,無釉陶燒成溫度在1000℃至1120℃之間,按工藝要求,採用氧化法或還原法燒制。

管窯陶器 管窯陶器

7.磨光:無釉陶在燒制後,選用適當磨具,經粗磨、細磨等工序,對燒制完成的陶器表面進行打磨,根據需要打磨成鏡光或亮光、啞光、磨砂的效果。

四、質量特色

(一)外觀質量特色:

1.無釉陶:一般呈紅、黑、紅黑相間為主,陶質細膩,表面光潔、溫潤,陶體堅實,敲擊有金屬聲。填泥與坯體融為一體、平整無裂紋。

2.施釉陶:一般呈紅褐色、米黃色,質硬,緻密,能抵禦外力衝擊,不易破碎,同一產品因施釉不同呈現不同顏色,釉面光潔。釉體用60倍放大鏡觀看,五彩斑斕,可見結晶體。

(二)理化指標

吸水率≤5%;抗熱震性:小型產品180℃投入20℃水中熱交換一次不裂;中、大、特型產品在160℃投入20℃水中熱交換一次不裂。鉛溶出率:≤0.3毫克/升;鎘溶出率:≤0.05毫克/升;產品尺寸偏差:±3.0%

(三)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管窯陶器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管窯陶器的檢測機構由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