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狀蠕蟲

管狀蠕蟲

管狀蠕蟲又名管蠕蟲、管棲蠕蟲,是一種大型動物,身長能達到1~2米,直徑約數厘米。它們上端是一片紅色的肉頭,下端是一根直直的白色管子,管狀蠕蟲因此得名,這也讓它們看起來很像白莖紅花的巨型花朵。管狀蠕蟲很有可能是最長壽的動物——科學家估計有些個體可能已經活到了250歲。

異域生命

管狀蠕蟲管狀蠕蟲

科學家日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沿海岸發現了兩種新的原始蠕蟲,與人類之前發現的深海類蠕蟲不同這兩種蠕蟲以鯨魚骨頭為食。科學家將其稱為“食骨類”蠕蟲,並且在生物分類中為它們設定了一個新屬,命名為Osedax,其拉丁語詞源的意思是“吞吃骨頭的”。科學家說,這種蠕蟲並沒有“胃”,但它身上的寄生細菌卻能夠幫它從鯨魚骨中吸取營養,並把營養儲存到它的根狀器官中。 海洋學家格雷格·盧斯等人首先在加州蒙特里灣280米深的海水中首先發現了一種雌性管狀蠕蟲,這類蠕蟲如同人的食指大小。它當時正吸附在一具灰鯨的腐屍上。他們起初很吃驚,因為只能找到雌性蠕蟲。“但隨後我們在它的體內找到了雄性蠕蟲,雄性蠕蟲剛進入成蟲期,已可以看到體內的精子。” 科學家說,這類蠕蟲的生活方式表明,在缺乏營養物質的海底環境中,死去的鯨可以成為巨大的能量來源,成為深海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環節。人類對鯨進行濫捕濫殺,可能會損害深海的生物多樣性。 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有報告說,新型蠕蟲是在太平洋底部一副鯨的骨架上發現的,該區域水深約3200米。這些蠕蟲既沒有嘴,也沒有消化器官,它們通過附肢里共生的細菌攝取營養。附肢的形態像樹根,可用於在鯨骨髓里“挖掘”,細菌將骨中的脂肪轉化成糖,蠕蟲就靠這些糖生活。 人們曾經認為,深海海底是生命的荒原,因為那裡黑暗而且營養物質匱乏。但自1977年以來,在海底噴出熱水和礦物質的熱液噴口附近,發現了多種蠕蟲和細菌。有的蠕蟲與細菌共生,靠細菌分解硫等無機物生活。DNA分析表明,新發現的靠鯨骨生活的蠕蟲,與海底熱液噴口的蠕蟲親緣關係很近。

分布情況

全球熱液生物群落的分布地點全球熱液生物群落的分布地點

管狀蠕蟲是深海海底熱液區的代表性物種。

目前已探知的海底熱液地區有:Mohna海嶺、南大西洋海嶺、卡爾斯伯格海嶺、巴布亞紐幾內亞的Ambitle島以及加拉帕戈斯群島。

管狀蠕蟲管狀蠕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