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博物館

筷子博物館

筷子博物館位於上海多倫路文化街191號,是老收藏家藍翔免費開放的筷子博物館。館內收集到唐朝以來以及來自朝鮮、日本和泰國的筷子兩千多雙。

基本信息

簡介

筷子博物館筷子博物館
在上海,有一位老人用30多年的時間收藏了2000多雙各類筷子,並出版了8本有關筷子研究的書,被稱為國內“藏筷第一人”,他就是84歲的老收藏家藍翔。為了向更多的人宣揚中華筷子文化,他一直堅持免費開放他的“筷子博物館”,至今已經有13年。

藍翔的“筷子博物館”位於上海多倫路文化街191號,其實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只有10餘平方米大小的一個店面,如果不是仔細核對門牌號,很難想像,這裡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展示筷子文化的地方。

館內藏品

藍翔已經收集到唐朝以來以及來自朝鮮日本泰國的筷子兩千多雙,材質各異,從金、銀、銅到象牙、翠玉、竹木、珊瑚、獸骨、青銅等。另外,他還收藏了幾百種筷籠、筷盒、筷枕。
這些筷子擺在一起就像是在默默地訴說著筷子的變遷史。比如有一件細長的景泰藍材質的長筒,筒身刻著滿族和蒙族的文字,上端是一個蓋子,下端綴著玉墜。把蓋子打開,裡面是一副銀質筷子和一把匕首,兩隻筷子由細細的銀鏈相連,把銀鏈拆下,竟然還有玄機,原來,筷子中空,銀鏈兩頭各連著一根牙籤,藏於筷中,方便飯後剔牙。藍翔介紹說:“這種筷子是清代的,滿族和蒙族吃飯原本不用筷子,都用刀,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後來他們進了北京城,皇家貴族吃飯用刀有損於他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就想出一個辦法,把刀和筷子組合在一起。刀只是作為老祖宗的紀念品保留,吃飯的時候用筷子。”

另一套蒙古族貴族使用的筷子用具則更為複雜。這是一個長約30厘米、直徑5厘米、外面包裹著鯊魚皮的圓筒,裡面有象骨製作的筷子兩副,叉子兩把,勺子、漏勺各一把,一把刀,一把鑷子,另外還有兩個銀質小碟和兩個小酒杯,圓筒可以用皮帶拴在馬背上。蒙古大草原地廣人稀,有時幾百里碰不到人家,有了這套餐具,沿路吃飯就不用發愁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