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

2—3歲的兒童,隨著其動作和認知能力的顯著發展,他的探索欲望和自我主張越來越強烈,獨立性和自主性也相應發展起來,幼兒初步認識到作為個體的“我”以及“我”的力量,但他們的欲望和要求常常遭到父母的禁止和限制。欲望、自我主張遭到阻止的幼兒則用反抗和拒絕行為來表明自己同別人的意志之間的衝突,他們不僅拒絕成人的命令和要求,甚至拒絕成人的幫助,事事要“我自己來”,這種持有強烈的自我主張,以及對別人的命令、要求、幫助予以拒絕的態度,稱為第一反抗現象,這個時期稱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的寶寶有什麼表現

到第一反抗期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要求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如自己倒水,自己爬到高處去,非要到水坑裡玩,自己非要爬樹,都屬於反抗期的行為。

有的寶寶在睡覺的時候非要選擇特定的被子,特定的人講故事,特定的情景,這些都屬於反抗期的表現。

當寶寶接近3歲時,父母會發現,從前聽話的孩子突然間不乖了。他可能變得很固執,甚至有些自以為是。比如,媽媽剛問他一句“乾……嗎?”他便好似不假思索地就回媽媽一個“不”字,而且,說過不了以後,一定要堅持,不管這事是不是他本來喜歡的。有個家長說:“孩子本來喜歡吃糖,我順口問他一句吃糖嗎,他卻說不吃,好像故意氣我似的。這小東西,翅膀還沒有硬就這么不聽話,大了還了得?”有些性子急躁的家長,可能就會動手打孩子了,其實,這不是孩子出了什麼問題,而是他進入了“反抗期”。

在這期間的孩子,特別喜歡按自己的主意去做,他如果在試著用積木搭一個樓,儘管搭不好,卻不讓大人插手,有時會因大人的“好心”幫忙而變得急躁起來,或乾脆一把將積木推倒。讓大人氣得想,這孩子怎么這么不可理喻。

這期間也不儘是“缺點”,這時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增強了,為了達到目的,也能想辦法克服困難。這是孩子成長的標誌,是可喜的表現,當父母的不要以包辦、強制來干涉孩子的行動。

對反抗期的孩子,父母要了解其心理特徵,不要簡單地以為孩子不聽話,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打罵是起不到好效果的。

家長如何搞定處在第一反抗期的寶寶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們有這樣的抱怨——

“我們家孩子頑皮得要命!一點也不聽話!”

“是啊,不管我怎么教導,她就喜歡事事跟你對著幹。”

“現在那么小就不聽話以後長大了該怎么辦啊?”

“寶寶是不是在‘變壞’呀,這可怎么辦?”

其實,父母的擔心有點杞人憂天了。幼兒心理學家們研究證明,寶寶兩歲以後,由於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對成人的要求和安排才會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自主選擇性, 喜歡說“不”、“我就要……”等,這個時候無論你多么有權威,只要不對他的胃口,他就會反抗到底。所以寶寶的這些行為是正常的,並不是什麼“變壞”的徵兆。父母應首先認清這一點。對於寶寶的反抗行為和想法以一種尊重的態度來看待。如果父母們能夠想到寶寶的反抗並非反叛,而是表達自我想法的一種方式時是否更能容易接受孩子的想法呢?

2-3歲的寶寶或多或少地開始出現反抗父母的“叛逆”行為。他們變得任性、不聽話,經常會說“不”。這其實是寶寶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的表現,在心理學上,將這一特殊的時期稱作“第一反抗期”。寶寶們認識到自己是單獨存在的人,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他們有了不同於父母的想法,獨立自主的要求也變得日趨強烈;他們相信自己什麼都能做,所以什麼都想親自嘗試。同時,他們還不能勝任很多事情,當事實和自己的想法出現差距時,孩子的內心會有矛盾,所以這個時候他/她也會發點小脾氣。

《不,我不要》中的布奇,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他不要穿媽媽準備好的休閒鞋,他不要媽媽給他洗碗,他不要小米碰他的波波熊,他不要媽媽進他的動物園……面對這樣的孩子,布奇媽媽總有辦法,她理解、尊重孩子,不輕易干涉孩子的行為,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在生活中,家長不用強行制止寶寶這種“逆反行為”。可以在確保全全的前提下,給寶寶一定的活動範圍和空間,讓寶寶盡情地探索世界。在這個個性形成的敏感期,充分理解寶寶的心理並給予寶寶適時的引導,對於培養寶寶的良好個性和積極情感有著促進作用。

解析寶寶的“反抗”

寶寶運動能力的發展

隨著寶寶體格的快速發展,身體活動能力也逐漸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們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獨立的活動空間,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去做新的事情。但很多家長由於害怕寶寶受傷等原因,都會加以阻攔和限制,於是寶寶就會產生了反抗的情緒。

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最早的時候寶寶還不能區分自己的意願和別人的意願。而在寶寶兩歲後,他們可以漸漸分清哪些事情是別人讓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因此在他們剛形成這樣的思維時,對於表現自我的態度也變得異常的頑強。但這種表現往往與成年人的規範相牴觸,進而讓寶寶產生了挫折感,最終導致寶寶的反抗行為。

寶寶自我情緒控制的不成熟

對於沒有經歷過很多事的寶寶來說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還很弱,一旦感到不滿,就會毫無掩飾地表現出來。吵嚷、哭鬧通常是他們主要的宣洩方式。而父母們就認為這是孩子們在無理取鬧,是他們反叛的表現,於是便去制止和反對他們,從而導致了寶寶的反抗行為。

治理“反抗”寶寶

面對寶寶的反抗,父母不能一味地去反對和制止,只有正確了解寶寶反抗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要知道父母的處理方式是否正確直接會影響到寶寶的成長,所以面對“反抗”寶寶,您也需要“三思而後行”。

理解寶寶、尊重寶寶

在寶寶開始喜歡跟父母說“不”的時候就是他們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寶寶這么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要求和大人一樣的平等地位,此時父母對寶寶的行動不要輕易加以干涉,要以平等的姿態來徵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有選擇的餘地。這樣做會讓寶寶覺得你們尊重、他,維護了他的自尊,也就不會輕易跟你說反話了。

對寶寶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

對於寶寶必須做而且完全能夠做到的事,父母應該嚴格要求孩子執行;而對於那些不必要的且寶寶不願意去做的事就不要強行要求他們。在寶寶玩得開心的時候,父母千萬別打擾他們的興致;要是寶寶確實做的不對,父母在制止他們的反抗行為時,在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的情況下,也要適當地放孩子們一馬。這么做也許會給大人帶來一些麻煩,但相對於寶寶人格健康發展的回報來說這點讓步是非常值得的。

相信寶寶,滿足其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對於寶寶的好奇心,父母們應該給予支持,千萬不要對寶寶過度保護或是包辦代替,這樣會使寶寶失去很多自我探索的機會,也會引起他們的牴觸心理。對於寶寶的能力父母要給予充分的相信和肯定。當寶寶遇到自己能力範圍可以解決的困難,父母要儘量放手讓寶寶自己去做,這樣寶寶在體會成功的快樂同時,也能減少和父母的對抗。

同時滿足寶寶獨立與渴望保護的需求

寶寶之所以表現出頑強的“反抗性”其根本原因是想獨立。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與父母作對,但寶寶的內心仍然需要您的情感支持和適時的鼓勵。在放手讓寶寶獨立做一件事時,父母可以首先判斷一下他能多大程度上完成這件事和可能遇到的問題,然後在沒有人身危險的前提下,讓寶寶自己去做。如果寶寶正準備做的事情可能危害到健康的時候,父母必須果斷地制止,並用其他一些沒有危險性的活動來代替。讓寶寶在享受到獨立感的同時也享受到了父母對她們的關愛,這樣也會減少寶寶反抗情緒的發生。

與寶寶有足夠的交流

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寶寶由乖巧向淘氣轉變的時候,在心理上不應該有擔憂和煩惱,這些都是寶寶成長的一個過程。但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不管不問,這樣做的話那么寶寶可真的要成為壞孩子了。父母要給寶寶比以往更加多的寬容、關愛以及交流。耐心傾聽寶寶內心的想法,了解寶寶的需要。問問寶寶是怎么想的,為什麼要這么做,這樣才可以最低限度地降低寶寶對父母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

不能嬌慣、放縱寶寶

寶寶喜歡跟父母說“不”,本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聽之任之或 百依百順,就會形成寶寶任性、驕橫的性格。因此作為父母,對那些總是用說反話來達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寶寶應該:

(1)心平氣和地講道理,介紹有關知識,說明不能滿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執拗行為的發生。

(2)設法轉移寶寶的注意,用另一種使他更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從而使他放棄那個不正當的要求。

(3)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明確表示父母的態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鬧也不能滿足,然後立即走開,用冷處理的方法來終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