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姓氏]

符[姓氏]

符姓是中國知名姓氏之一,符(fú)姓源流單純,出自姬姓,周族始祖后稷的後代,以官名為氏。據《元和姓纂》記載:“魯傾公孫公雅,為秦符璽令,因為氏琅琊。”又據《姓氏急救篇》上說:“符氏,魯傾公之孫雅,為秦符令,因氏焉。” 以上文獻說明,符氏得姓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1位。 符,本義信也。古代稱為符信,是出入關門的憑證,也是朝廷傳達命令、調動兵將的憑證。最早的符乃是虎形,戰國時期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兵符就是虎形的。唐初改為鯉魚形,武則天登基後則改為龜形。符最早為竹製,以後有金制、銅製、玉制多種,但不管用什麼質制,都是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因此,引申有符合之義。進而形成一種有權力的官職。符氏族應是世襲此官職的家族,符人以符為氏族原始圖騰和族徽,最終出現符姓。

姓氏源流

所謂符,是古代朝中傳達命令、調遣名將所用的憑證,先用金、玉、銅、竹或木製成某種形狀,再從中間剖成兩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調遣者各持一半,傳令時相合,以檢驗真假。戰國時,魯國被楚國滅掉以後,末代君王魯國傾公有個孫子叫公雅,後來在秦國擔任符璽令,其後人便以符為姓。符姓部分發祥之地,根據學者考證,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老冢鎮後崗村一帶,村里現存符世祠堂、族譜、及族譜碑文。公雅的子孫,遍布全國各地的符姓人家,追根究源,他們的老家是在河南。望族居琅琊郡(今山東省諸城縣)。

部分得姓始祖

公雅。符姓追根溯源,是遠古黃帝的後裔。相傳黃帝降生在一條稱做“姬”的河邊,他的後代便姓姬。據《元和姓纂》和《姓氏急就篇》載,符氏是姓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殘暴的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發,打敗商朝建立周王朝。周文王的兒子姬旦和孫子姬伯禽的封國就是東方的魯國,在魯國傳位三十多代,至魯頃公。頃公的孫子公雅任秦國的符璽令,他的子孫便以祖之官名符為姓。因此說符氏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是真正意義上的黃帝後代。故符氏後人奉公雅為符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符氏出自姬姓。

符和璽是古代很重要的東西:符是古代君王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憑證,作用類似於令箭;而璽是大印一類的東西。春秋時期,秦 國設定有符璽令這一官職,就是專門管理兵璽印的。魯頃公的孫子公雅曾在秦 國擔任符璽令,他的後代也以官名作為姓氏,稱為符氏,是今天符姓的起源。符氏世居琅琊(今山東省諸城市),後因金人入侵,南遷吳中。明太祖時遷徙全國各地,如星羅棋布於江蘇、浙江、廣東、海南、湖南等地。符氏始祖秉政公偕始祖母李太孺人自蘇州閶門渡江北上,定居於鹽之岡門。自此傳至十四世祖公言、振言、盛言、有言四言公又舉家遷至鍾莊丁港。再後來十七世祖華年公又遷移到高作王莊,這便是符氏積善堂這一宗支的由來。符姓入瓊(今海南省)而籍居者計有:元生、有辰、符諸、大本四人。元生為公雅三十九世孫,原籍河南 宛邱縣,於唐昭宗大順二(891年),同弟元先,元量入瓊。符有辰為公雅四十三世孫,生於福建莆田。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入瓊。符大本為公雅五十四世孫,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福建莆田嵌頭村入瓊。符諸為公雅四十三世孫,於宋仁宗康定之年(1040年)由福建莆田入瓊。 符敬宗支,廣東 廉江族譜記載,敬宗祖居福建 莆田縣, 大約於明朝洪武年間因犯法攜妣李氏出逃,經今廣東 南雄珠璣巷,改落籍今廣西博白縣東平鎮,後遷今廣東茂名姚村,子德芳(即符芳),孫寶昌(即符寶),寶公生六子即瓊、衡、清、須、博、斌,形成今博 白、茂名、吳川、廉江、海南文昌及會同、雷州等六地的符氏,今後裔約7萬人:遷落籍概況:大公符瓊,號如山,遷籍高州府茂名縣仙石嶺姚村,南符塘;二公符衡,號如龍,遷籍廣西博白縣沙河市獨竹茅塘、蛇角堡兩村;三公符清,號如 水,遷籍高州府吳川縣塘欖符屋、西坡村;四公符須,號如進,遷籍石城縣山車,幻鼎村;五公符博,號如樂,遷籍瓊南會同、文昌兩 縣;六公符斌,號如由,遷籍雷州府海康縣和家村 。九六支,遷雷始祖九六公,大約於明朝末年落籍,祖居福建 興化府莆田縣馬冼(屎)街73號。符氏上海始遷祖,相傳於200年前自上海縣龍華鎮遷至三林塘百曲,後再遷至南匯縣龍王廟(今川沙花木鄉)鎮定居。現花木鄉有符姓人,聚居於龍王廟鎮中街和南街……符氏在歷史上也是人材輩出,史載南唐趙州刺史符令謙政績顯著,被老百姓稱做“良刺史”。北宋時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大破遼兵於嘉山、陽城,封魏王,加封太師,遼兵聞其名而喪膽,所以人稱“衛符王”。一千年前表現得燦爛輝煌的符氏家族,是發祥於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頂著這份無比光榮的傳統,他們的子孫逐漸播遷到其他地方,而且,遍布於世界各地的符姓人家,一個個慎終追源,都未曾忘記他們的老家在河南。

符姓人口較多,當今國內人口約100多萬,約占國內漢族人口的千分之六,國外符姓人口約30多萬,約占國外華人的百分之一。綜合符氏約140萬人口是當今中國漢族姓氏排名第100——140位之間的姓氏。在中國13億人口的大國僅1000個常用姓氏中符姓是靠在前列的大姓。北宋初年編撰、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的《百家姓》中收集了504個姓氏,這些姓氏是中華民族的常用姓氏。它的體例除了四言韻文便於誦記之外,排列先後的一個標誌是“大姓望族”。《百家姓》中符姓也是常用姓氏之一,亦排列其間。其中在海南省,符姓是一個人數很多、影響很大的“大姓”。在全省姓氏排列中位居第三。

符姓在秦漢時期主源繁衍於今山東膠南縣,並且人口眾多,為當地之望族,古時此地為琅邪郡,後世各地之符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後世符姓有以琅邪為其郡望堂號的。東漢時,陳留浚儀(今河南開封)人符融可謂符姓見諸史冊之第一人,也表明了符姓緩慢向周邊各省播遷的史實。魏晉南北朝時期,符姓逐漸遍及黃河中下游各省,並有南徙於江蘇、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之際,符姓之主源依舊繁衍於北方,唐末五代時,陳州宛邱(今河南淮陽)、趙州昭慶(今河北趙縣)成為天下符姓關注之焦點,可謂人丁興旺,世代顯達,當然,此一時期的動盪不安,也加劇了北方符姓南遷的腳步,江西成為符姓這一時期的主遷地。兩宋時期,符姓發展有了新特點,原先繁衍於北方,以北方為中心聚集區的符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轉移,而且無論在人數,抑或在名人人數上都反映了這一特點。宋元時期,江西等地的符姓開始進入福建,而後分衍至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金人入侵,符氏南遷吳中。

歷明清兩代,符姓逐漸播遷到台灣、祖國之東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符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符姓約占全國漢族符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明清時期符氏已經開始向海外發展,到解放前符氏已經發展分布到世界各地。當代國外符氏尤以東南亞分布最廣。

在符氏的發展歷史上,有不少關鍵時期,約2240年前得姓,唐五代宋得以壯大,1500多年前融入苻氏,解放後分離也一部分為付氏。

符姓傳承至今已經是第70多代,在這2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符姓人家又衍化為諸多少數民族,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祖、回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符姓人家已融合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

符姓分布在中國2000個縣市中的約500個縣市中,在中國約有300個符家村宗族聚居地,遍布在中國的東南西北。海外符姓分布在新家坡,馬來西亞,泰國,澳大利亞,美國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僅馬來西亞符氏家族就已發展到12萬人。所以說符姓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姓氏之一。

符姓郡望琅琊(今山東臨沂),有約10個堂號(琅琊堂,義陽堂,蘇南“積善堂”。“忠厚堂”。湖南湘西“眘笽堂”浙江寧波“顯承堂”浙江“明遠堂”,湖南長沙敦本堂”)。現存10多個符氏宗祠,今存家譜40多份,尤以《海南符氏家譜》為最,38冊,泱泱大作1800萬字,為海內外符氏宗親尋根問祖提供了依據。

符氏來源

1.《元和姓纂》:魯傾公孫公雅,為秦符璽令,因為氏。琅琊。《姓氏急就篇》:符氏,魯傾公孫雅。為秦符令。因氏焉。《廣韻》:雅仕秦璽令,得氏,琅琊。宋代歐陽修《符氏族譜》,明代宋濂《符氏世譜記》,明代丘浚《世引堂記》,也基本上如上所說。以上文獻說明符氏源出於姬姓,是周文王的後裔,“符璽令”是官名,所以符氏是以官職名命氏的。公元前256年楚國滅魯國,魯傾公的孫子雅在秦國任符璽令,世人便稱之為符氏,因而可見符氏得姓於戰國末年,距今約2240年歷史。“符”是古代朝中傳達命令,調遣兵將所用的憑證,先用金、玉、銅、竹、木製成某種形態,再從中間剖成兩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調遣的人各持一半,傳令時相吻合,以驗真假。

2. 在距今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時期,前秦氐族人苻洪改蒲氏為苻氏,從草不從竹,其孫苻堅登基稱帝,淝水一戰兵敗後,苻氏後人有的因避禍逐漸改為符姓,所以苻氏後人也融為符氏的一支。由此可知符姓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姓氏之一。

3.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壯族,回族,滿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4. 五代時,其他姓氏所改。郎姓有改姓符的。

5.元末湖南由符分出符姓,今已經繁衍約10萬人。

6.1952年國家強制文字改革,有很多符氏改為符氏改為付氏,歷史上沒有付氏,其中河南省太康縣符草樓鄉都曾被改寫為“付草樓”,當代符氏也因簡寫分離開一部分為付氏。

7.源於匈奴族,按史籍《趙氏金石錄 卷二十》中的記載:“偽漢司徒劉雄碑跋引碑云:‘公諱雄,字元英,高皇帝之胄,孝宣帝玄孫。值王莽篡竊,遠遁邊朔,為外國所推,遂號單于。’按雄卽劉淵之弟,是屠各胡在當世直冒稱漢宣帝之玄孫也。” 符姓出自十六國時期漢國大司徒劉雄,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劉雄,字元英,是南匈奴首領劉淵的弟弟,在劉淵於西晉永安元年(西元304年)創建了漢政權(前趙國)之後,出任其大司徒之職。

漢國政權(前趙國)從西元304~330年一共存在了二十六年,全盛時期擁兵二十八萬餘,據有今陝西、山西、河南、甘肅各一部,當時,關隴氐、羌等莫不降附,就連前涼政權的張茂亦遣使貢獻。

到了(西元304年),前趙國末 王侯劉曜曾赫赫有名一時,滅了西晉王朝。後他親率大軍與後趙國石勒激戰。

漢國政權(前趙國)滅亡之後,劉雄的後裔子孫為避免後趙石勒家族的迫害,遂隱去劉氏,改以先祖之字為姓氏,稱符氏、英氏,後逐漸文化上漢化,世代相傳至今。

8:源於鮮卑族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符璽郎中臣拔拔臻,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符璽郎中臣,是北魏時期職掌王廷玉璽、各部印章的重要大臣。

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將下屬州、郡、府、縣的官府印章設為正、副符方式,正符在朝廷,副符在各級地方行政長官之手,兩符合一稱作“印信”;凡發生了地方行政長官有抗廷令、謀叛等狀況,王廷則擊碎正符,副符自然失效,其印亦不復存在,以示其不再具有行政效力。

在鄧名世所撰《姓氏辯證》中記載:“後魏獻帝次兄為拔拔氏,後改為長孫氏。”指明長孫氏原姓拔拔氏,出自鮮卑拓拔部王族,時有“符璽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就是後來的北魏孝文拓跋·宏(元宏), 時任河南郡符璽郎中臣,當時其家族姓氏還未統一為拓拔氏,他在憑弔殷商末紂王王叔比干的碑文中所使用的題名,就是拔拔臻。在後來的北魏時期,除了嫡系的拓拔氏之外,還有庶系的拔拔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延續拔拔氏之姓氏者,該家族後來有以先祖原官稱為漢化姓氏者,改稱符璽氏,進而省文簡化為單姓符氏,後逐漸文化上漢化族,成為今符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員之一。

該支符氏與拔氏、長孫氏同宗同源,。

9: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符牌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符牌使,全稱為“符牌大使”,是元朝時期符牌局的最高長官,轄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隸屬於工部,專職掌管制造各級軍制將領的虎符等符印。

在符牌使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在明朝時期即漢化為符氏,世代相傳至今。

至於符氏的部分發源地,一說為雅為官的地方,陝西鹹陽一帶,另一說為雅的祖籍地琅琊,今山東臨沂,諸城一帶,符雅的後人在琅琊、淮陽一帶繁衍生息。西漢至隋唐時符氏在琅琊衍為望族,因為符雅是琅岈人所以學者認為琅琊(今山東臨沂)為符氏發源地。山東臨沂在2004年成立了魯琅琊符氏社,2006年馬來西亞符氏總會向魯琅琊符氏社捐款2.6萬圓人民幣,用於修繕和保護世界符氏文化遺址。

宗族特徵

1、符姓當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於南。2、符姓人才蔚藍,尤多能征慣戰之勇將。3、符姓於宋代以後發展之重心移至南部省份,雖進入南方時間不算長,但對南部省份的開發做出了傑出的貢獻。4、符姓得姓時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5.符家在五代宋初發展到頂峰,是幾代皇親國戚,成為影響百年的大家族。

符姓文化在當代得到了傳承發展,創立了世界符氏懇親大會,每兩年一度的大會已經成功舉辦了12屆,為聯繫海內外符氏宗親搭建了交流平台。2008年在臨沂舉辦的世界符氏懇親大會,將建設世界符氏大廈,編簒《世界符氏文化志》:有利於弘揚中國的歷史文化,增進國內外的文化交流,讓海外華人和華僑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國。為世界符氏宗親營造一個美好的家園。當今國外為主及國內擁有40多個符氏宗親會,符姓創立了符氏教育基金會,為困難的符氏子女學習深造提供了保障。

今天,符姓繼往開來,人才興旺,符姓文化將得到發展延續。

歷史名人

漢代

符乾仁:方士、著有《修真秘錄》。

符季真:陳留國國相。

符子:學者,著有《符子》。

晉代

符表:孝子,齊郡太守,符季真之孫。

符融:浚儀人、光祿大夫。

符朗:詩人。

符融介紹

苻融,字博休,堅之季弟也。少而岐嶷夙成,魁偉美姿度。健之世封安樂王,融上疏固辭,健深奇之,曰:“且成吾兒箕山之操。”乃止。苻生愛其器貌,常侍左右,未弱冠便有台輔之望。長而令譽彌高,為朝野所屬。堅僭號,拜侍中,尋除中軍將軍。融聰辯明慧,下筆成章,至於談玄論道,雖道安無以出之。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擬之王粲。嘗著《浮圖賦》,壯麗清贍,世鹹珍之。未有升高不賦,臨喪不誄,朱彤、趙整等推其妙速。旅力雄勇,騎射擊刺,百夫之敵也。銓綜內外,刑政修理,進才理滯,王景略之流也。尤善斷獄,奸無所容,故為堅所委任。

後為司隸校尉。京兆人董豐遊學三年而返,過宿妻家,是夜妻為賊所殺。妻兄疑豐殺之,送豐有司。豐不堪楚掠,誣引殺妻。融察而疑之,問曰:“汝行往還,頗有怪異及卜筮以不?”豐曰:“初將發,夜夢乘馬南渡水,返而北渡,復自北而南,馬停水中,鞭策不去。俯而視之,見兩日在於水下,馬左白而濕,右黑而燥。寤而心悸,竊以為不祥。還之夜,復夢如初,問之筮者,筮者云:‘憂獄訟,遠三枕,避三沐。’既至,妻為具沐,夜授豐枕。豐記筮者之言,皆不從之。妻乃自沐,枕枕而寢。”融曰:“吾知之矣。《周易》《坎》為水,馬為《離》,夢乘馬南渡,鏇北而南者,從《坎》之《離》。三爻同變,變而成《離》。《離》為中女,《坎》為中男。兩日,二夫之象。《坎》為執法吏。吏詰其夫,婦人被流血而死。《坎》二陰一陽,《離》二陽一陰,相承易位。《離》下《坎》上,《既濟》,文王遇之囚牖里,有禮而生,無禮而死。馬左而濕,濕,水也,左水右馬,馮字也。兩日,昌字也。其馮昌殺之乎!”於是推檢,獲昌而詰之,昌具首服,曰:“本與其妻謀殺董豐,期以新沐枕枕為驗,是以誤中婦人。”在冀州,有老母遇劫於路,母揚聲唱盜,行人為母逐之。既擒劫者,劫者返誣行人為盜。時日垂暮,母及路人莫知孰是,乃俱送之。融見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並走,先出鳳陽門者非盜。”既而還入,融正色謂後出者曰:“汝真是盜,何以誣人!”其發奸摘伏,皆此類也。所在盜賊止息,路不拾遺。堅及朝臣雅皆嘆服,州郡疑獄莫不折之於融。融觀色察形,無不盡其情狀。雖鎮關東,朝之大事靡不馳驛與融議之。

性至孝,初屆冀州,遣使參問其母動止,或日有再三。堅以為煩,月聽一使。後上疏請還侍養,堅遣使慰喻不許。久之,征拜侍中、中書監、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司隸校尉、太子太傅、領宗正、錄尚書事。俄轉司徒,融苦讓不受。融為將善謀略,好施愛士,專方征伐,必有殊功。

堅既有意荊、揚,時慕容垂、姚萇等常說堅以平吳封禪之事,堅謂江東可平,寢不暇旦。融每諫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窮兵極武,未有不亡。且國家,戎族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不絕如綖,然天之所相,終不可滅。”堅曰:“帝王歷數豈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達變通大運。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吾將任汝以天下之事,奈何事事折吾,沮壞大謀!汝尚如此,況於眾乎!”堅之將入寇也,融又切切諫曰:“陛下聽信鮮卑、羌虜諂諛之言,採納良家少年利口之說,臣恐非但無成,亦大事去矣。垂、萇皆我之仇敵,思聞風塵之變,冀因之以逞其凶德。少年等皆富足子弟,希關軍旅,苟說佞諂之言,以會陛下之意,不足采也。”堅弗納。及淮南之敗,垂、萇之叛,堅悼恨彌深。

符融-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符氏的始祖

符 融:字偉明,東漢陳郡儀人,少為都官吏,後游太學,卒,葬新淦石牛峰黃牛賀車形行寶見後,漢書列謹録首卷。元配:鄒氏,葬飛蛾形。生子一: 符德,是為湖南長沙符氏始祖

約前140年,符融被封為光祿大夫。

約180年,符德 在湖南桃江等地。成為湖南符氏始祖。

南北朝

符宏:大將。

苻堅:字永固,前秦皇帝。

符皇后:桓文皇后。

苻生:前秦皇帝

苻融:前秦大將。

唐代

符龍:媯州刺史,臨沂人。

符敦敏:節度使,臨沂人。

符暉:游擊將軍,贈常州刺吏,臨沂人。

符令奇:臨沂人,大將軍,封義陽郡王,封琅琊郡王,死後追贈戶部尚書。

符嶙:臨沂人,字元亮,輔國大將軍,封義陽郡王。

符琳:授檢校太子賓客,琅琊郡公。

符濟:河東節度使。

符煬:太原尹。

符潤:御史大夫。

符澤:琅琊郡開國候。

符載:詩人,字厚之,四川綿竹人,歷協律郎監察御使。

符子矽:作家,有作品《芳樹》。

符元生:廣東南雄太守,中書令,萬戶侯,唐昭宗(891年)時奉命渡瓊撫黎。

符瑤:忻州別駕。

五代

符蒙:字適之,後周探花,官至禮部侍朗。

符道昭:淮西蔡州人,後梁相,大將,秦州節度使。

符習:宣武節度使。

符皇后:嫁於周世宗柴榮。

符存審:後晉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東南)人,曾經被賜姓為李,光彩無比。而實際上,他也是一位富有機略的名將,在當時的兵荒馬亂之中,從莊宗破梁軍,趕走遼兵,大敗劉酃,前後大小一百餘戰,從未有過敗績,與當時的另一大將周德威齊名。以百戰百勝的輝煌功績,此後符存審不但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了一輩子,而且,也為後世子孫打開了平步青雲的大門,使得符氏的聲譽,越來越是響亮。

符令謙:南唐時候的將官,智勇雙全,不但騎馬射箭,衝鋒陷陣威風凜凜,而且治理地方也有政績。一生拼搏戰場,能謀善戰,又很體恤士卒,深得士卒愛戴,是宋朝大功臣。後當趙州刺史,死後趙州人無不痛哭,人稱“良刺史”。

宋代

符彥卿:字冠侯,宋朝宛丘人。出身武將世家。他13歲能騎射, 25歲當了吉州刺史,討王都於定州,大破遼兵於嘉山,擊退圍陽城的遼兵,封魏王。 符金定:彥卿女,符皇后,嫁於宋太祖。元代有據其身平編著的戲曲《符金定》。

符皇后:彥卿六女,嫁於宋太宗趙靈(即趙匡義),封懿德皇后。

符彥超:安遠節度使,彥卿大哥。

符彥饒:忠正軍節度使。彥卿二哥。

符有辰:清化軍指揮使,萬戶侯,宋仁宗(1025年)奉命渡瓊撫黎。

符諸:武魁出身,1035年由福建莆田渡瓊任副總管,後升總管都元帥。

符惟忠:字正臣,彥卿曾孫,為三班奉職,後擢合門通事舍人,勾當東俳岸司,興水利,陰契丹,卒後贈客者使,眉州防禦使。

符授:中奉大夫

符確:海南進士第一人。字堅石,昌化人(今東方市)。

符林:詩人。蘇軾謫後居海南島時常和詩往來。

符行中:江西轉運使。

符敘:理學家。

元代

符大本:1315年由福建莆田渡瓊為官,由此符氏在海南位居高官,家族顯赫,海南因而成為最大的符氏聚居地。

符尚仁:江西人,元末詩人。

符葆:江南丹陽人,會武功,元末抗元志士。

明代

符驗:廣西按察司僉事。

符品:蘭州人,歲貢生,官四川按察副使。

符國損:大將。

符有光:嘉靖年間貴州思南舉人。

符觀:字衍觀,號活溪,江西新喻(今新餘人),弘三禾(1940年)進士,學識淵博,著有《活溪存稿》、《唐詩正體》(今佚)、《宋詩正體》、《明詩正體》。

符南蛇(1470-1510),海南儋州人,明代黎族起義軍領袖。

符錫曾:湖廣詩人。

清代

符曾:清朝詩人,他氣性清高脫俗,有才氣,做的詩不同尋常,的詩不同,深受讚賞。

符旌:詩人,代表作《海子池打魚歌》

符兆倫:著名詞人,字雪樵,號卓峰居士,江西宜黃人,有《夢梨雲館詞鈔》。

符祥芝:乾嘉年間大收藏家,曾在南京金山書院講學。

符生:即符鄧奎,道興時期紫砂工藝家。

符翕:湖南清泉(今衡陽)人,清末全國知名的金石書畫家,字子琴。

符霖:晚清小說家,有小說《禽海石》。

符鳳舉:乾隆年間海南舉人。

符葆森:(1805-1854)著名學者,原名燦,字南樵,江都人,鹹豐元年(1851)舉人,有《寄心館詩話》6卷,《談雪紅因》,輯有《國朝詩正雅集》,《國詩寄心集》《後筐中集》。符秉忠:清同治年間武昌縣令,同治年間參與黃鶴重建,善對聯。

符璋:清代志學家,溫州人,主修《平陽縣誌》98卷,另有《永嘉詞人祠堂碑記》。

符經甫:民國元年,1912年2月2日,任貴州最高軍政師副司長和省教育司司長;1913年被選為國會眾議員。

近現代

符竹庭(1910-1943)江西廣昌人,著名抗日將領,參加過平型關戰役,其壯烈犧牲後,贛榆縣改名為竹庭縣。

符先輝(1919-1998)陝西鎮巴人,抗日將軍,解放軍第二炮兵副司令,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符確堅:廣東(今海南省)文昌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長征, 抗日戰爭爆發後,調至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歷任軍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科長、新四軍直屬總兵站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一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蘇中軍區獨立第二旅政治部主任。1946年後,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師副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三軍政治部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二十三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2年起,任第三十一軍政治委員。1955 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符必玖(1919-1988)四川宣漢人,抗日將領,歷任軍長,參謀張,後任吉林軍區政委。

符義山(1900-1940)海南文昌人,新四軍三支隊伍團參謀張,在安徽涇繁一帶戰役中壯烈犧牲。

符克 (1915-1940)海南文昌人,瓊崖抗日英烈,今有符克故居。

符向一(?-1928) 海南瓊崖人,紅四方面軍領導,人湖北黃麻特委書記,領導了黃麻起義,是湖北省委常務委員。

符南強(1901-1929)海南瓊崖人,為瓊崖工農革命軍東路指揮部第三營營長。又名符祿。

符克振 海南文昌人,張雲逸部下,獨立團營長。

符鎮 海南文昌人,紅七軍二縱部隊一營營長。

符麗平 海南文昌人,國民黨92軍副軍長。

符瑞光 海南文昌人,國民黨919團第三營營長、少校。

符樹蓬 海南文昌人,國民黨55師師長。

符保盧(1914-1983)黑龍江哈爾濱人,奧運會運動員,抗戰英雄,銀幕新秀,主演了田漢導演的影片《海葬》。

符致逢(1898-?) 新加坡抗日救國愛國華僑。

符定一(1877-1958)湖南湘潭人,毛澤東的老師,解放後任新中國第一任文史館館長。著有540萬字的《聯綿字典》。

符惱武(。。。。)廣東廣州人,中國早期世界語工作者。

符鑄(1886-1947)祖籍湖南衡陽,居上海,字鐵年,號瓢廠,近現代著名畫家,與張大千等人號稱“八大家”符翕之子。

符儀廷(?--1937)抗戰犧牲將領,國民黨72軍88師營長,少校

符昭騫(1901--1968)廣東人。國民黨83師參謀處處長

符岸壇:文昌人,講武堂12期學員,國民黨少將

符金元(1915---1940)白沙人,瓊獨立總團政工隊隊長

符洛(1912---1944)文昌人,抗日英烈,43年任文昌縣副縣長

符節(1899---1928)文昌人,黃埔三期畢業,北伐:鐵軍將領:,參加過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海南省現有“符節馮平紀念碑”。

符之思:文昌人,抗戰時期進步人士,文昌縣委書記。

符養華:辛亥革命時期廣東保全會幹事

符再農:印尼人,共產黨南洋臨時委員會領導成員

符志行:被譽為:多謀善戰的瓊縱驍將”。

符鳳春,女,1954年3月生。黑龍江雞西人,2008年1月27日任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郡望堂號

郡望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天山東省東南部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堂號

琅琊堂:出自戰國時期的符家族。西漢至隋唐他們一直在山東省的諸城、沂、膠南等地繁衍為望族。這些地方,過去屬琅琊軍郡境內,所以,散布於各地放的符氏人家,為了紀念祖先的出處,世代沿用“琅琊”堂名。

此外,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積善堂”等。

通用聯

四言

幅巾高議;

秘錄修真。

——佚名撰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東漢浚儀人符融,字傳明,曾遊學太學,拜名士李膺為師。李膺每見到他,都謝絕別的賓客,專門聽他的高論。他往往晃動著頭上的幅巾,揮舞著袖子,侃侃而談,因為受到李膺的讚賞而出名。下聯典指東漢人符乾仁,著有《修真秘錄》一卷。

七言

賢姊妹聯成國母;

良刺史感泣州民。

——佚名撰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符彥卿有二女,長女為周世宗後,次女為宋太宗後。下聯典指南唐·符令謙任趙州刺史,卒後州民號泣送葬,人稱“良刺史”。

十言

虎翼沉機,卓爾登壇之將;

龍門授業,蔚然太學之英。

——佚名撰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五代時後唐宛丘人符存審,字德詳,開始投靠項城人李罕乏,後來一起歸附晉王李克用,為義兒軍使,機智有謀略。跟隨莊宗李存勖破後梁軍,擊退遼兵,大小百餘戰,未曾失敗。官至宣武節度使。下聯典指東漢浚儀人符融,在太學拜李膺為師。李膺為一時名士,當時誰如果被他接收,就稱為“登龍門”。

千古家風,掌符璽於一世;

十齡孝子,聞譽彰於萬年。

——佚名撰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符姓的得姓始祖公雅(見題頭《一、姓氏源流》介紹)。下聯典指晉代人符表,以孝著名。

開國將軍

符先輝

符先輝(1918-1998),陝西省鎮巴縣簡池壩人。1932年11月他剛滿14歲就自願參加工農紅軍,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團齡即算黨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軍部參謀處通信員,紅四方面軍軍委交通隊副排長等職,先後參加了建立川陝蘇區和反“圍剿”鬥爭。1935年被選送紅軍大學學習,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戰火與艱難歲月的鍛鍊和考驗,使他懂得了革命道理,堅定了革命意志,確立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人生追求。

抗日戰爭時期,任129師教導團隊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一縱隊游擊一支隊隊長,游擊2團營長兼教導隊隊長,太岳軍區五十七團營長、副團長,第72團團長等職。在八年艱苦抗戰中,堅決執行上級命令,始終堅定鬥爭信心。1937年12月他受黨的委派到決死隊開展工作,率部與日寇頑強作戰。先後參加了粉碎日寇進攻晉東南的九路圍攻、百團大戰,上黨戰役。作戰英勇,決心果斷,指揮得當,戰術靈活,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岳軍區72團團長,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12旅副旅長兼參謀長,湖北兩鄖軍分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19軍55師師長。先後率部參加了豫北戰役、浮冀汾地區戰役、臨汾戰役、白晉線戰役、靈霍介戰役、呂梁戰役、晉南戰役。1947年隨陳謝大軍渡過黃河,挺進豫西、鄂陝、創建根據地。在四面環敵、敵優我劣、環境條件異常艱苦、與上級不能取得聯繫的情況下,獨立作戰,緊緊依靠人民民眾,努力發展壯大隊伍,戰勝了各種困難,很快站穩了腳跟,建立了革命政權,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對敵作戰。後又參加了宛西戰役、陝南戰役,在鄂陝交界關亞子戰鬥中,殲敵1個師,俘敵師長符樹蓬。在解放安康的牛蹄嶺戰役中,率55師等部與數倍於我的胡宗南部進行激戰,取得了陝南戰役的決定性勝利。1949年底,率部進軍川北,指揮了川北戰役,殲滅川陝鄂豫綏靖公署主任王凌雲部3個軍另1個師,俘敵13000餘人。為全中國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55師師長,率部進駐漢中地區。針對長期戰爭環境轉入和平建設時期,部隊一度出現的和平麻痹思想,他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毛主席指示,嚴格管理部隊,認真抓好部隊的思想作風建設,保持了部隊的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1952年2月到朝鮮戰場見習對美作戰的戰略戰術。1952年8月入解放軍南京高等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1954年8月以優異成績畢業。1955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1軍副軍長,為朝鮮的和平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回國後,1959年率部參加了青海、西藏平叛,為邊疆的安定和祖國統一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60年至1969年,先後任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第65軍軍長。堅持嚴格治軍,注重言傳身教。特別是在戰場建設和戰備工作中,走遍了戰區的各個戰役方向,精心籌劃,精心設防,為國防工程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嘉勉。1969年2月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員,曾主管作戰、工程和後勤建設。經常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勘察陣地,深入施工第一線,檢查指導工作,為加強戰略飛彈部隊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8年1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符確堅

符確堅(1905-1972),原名符敦秀,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人。1925年到新加坡,在一家橡膠廠工作,積極參加工人運動,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9年回國,在文昌縣開展黨的工作,1930年中共文昌縣委遭到破壞,被迫離開文昌縣。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任瓊東縣蘇維埃政府巡視員、縣委秘書,1932年,瓊崖蘇區遭受嚴重挫折,母親被殺害,妻子改嫁,敵人四處抓捕他,遂逃亡到香港。1934年在廈門找到了黨組織,恢復了組織關係,並由廈門進入中央蘇區。到蘇區後,分配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財政部文書科,擔任繕寫工作。在長征途中,擔任沒收委員會保管科長。到達陝北後任中央財政部文書科科長兼印刷所所長,1936年任中央財政部國庫局局長兼統收局局長。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1937年任陝北公學隊長、中央財政部秘書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組織部統計科長、袁國平(時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在1941年“皖南事變”中的1月12日光榮犧牲,年僅35歲)機要秘書,1938年任後方留守處政治處主

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長,1940年任新四軍總兵站政委,1941年任1師3旅政治部副主任,第1師組織部副部長,1942年任1師組織部部長。1944年任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45年任第4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2旅副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1縱2旅副政治委員,1946年任濱海軍分區副政治委員,1948年任華東野戰軍4縱10師政治委員,1949年任23軍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開封、睢杞、渡江、上海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副政治委員,1952年任第31軍政治委員,1955年任南京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1960年任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2年8月21日因病逝世,終年67歲。

符廷貴中將

符廷貴(1944.8-——),遼寧省盤山縣人。196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12參加工作,1963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63年12月至1967年11月陸軍戰士、團電影組放映員;1967年11月至1970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某團政治處幹事;1970年2月至1971年6月陸軍師政治部幹事;1971年6月至1979年6月吉林省軍區政治部秘書處秘書、副處長;1979年6月至1980年10月吉林省軍區政治部組織處副處長;1980年10月至1981年7月陸軍團副政治委員;1981年7月至1983年5月陸軍團政治委員;1983年5月至1988年7月陸軍師政治委員(期間: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基本一系學習);1988年7月至1991年8月陸軍集團軍政治部副主任;1991年8月至1994年8月吉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1994年8月至2001年7月陸軍集團軍政治委員(期間:1992年8月至1994年12月在中共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函授學習;2001年3月至7月在**正軍職以上幹部培訓班學習);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任解放軍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軍區黨委常委;2003年12月任解放軍北京軍區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2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2006年6月晉上將軍銜。

符氏宗祠

符氏宗祠位於朗霞鎮天華村,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式建築。由門廳、大廳、東西廂樓組成,大廳與門廳中間為天井。 前進(門廳)為七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7.4米。明間及東西次間為一體,明間辟大門,東西稍間次間為耳房。硬山雙坡頂,小青瓦覆蓋。梁架結構為穿斗式,明間用三柱,次間、稍間用五柱,每柱落地。明次間前後門枋上飾格線窗。地面用方形石板錯縫鋪砌。鼓形柱礎。後進(大廳)為五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14.5米,硬山雙坡頂。三面砌牆,南面敞開。明間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單步,雙步,單步;五架梁後單步,雙步。次間梁架為穿斗式,用八柱;稍間梁架為穿斗式,每柱落地。柱枋上均飾有雀替。外檐柱與內檐柱間為卷棚。地面石板鋪砌,鼓形柱礎。東西廂房各三開間,面闊8.2米,進深4米。硬山雙坡頂,單檐。明間為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後柱為檐柱;次間為穿斗式,三柱。“符氏宗祠”匾額尚存。該祠用材粗壯,裝飾雅麗,雕刻精湛,別具一格,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清代浙東祠堂建築。 符氏宗祠於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