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工藝品

竹雕工藝品

浮雕又分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它與透雕均屬竹刻中的陽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立體效果。 金陵派的主要技法為淺刻,即竹刻中的陰文刻法。 清初,繼承明代中葉以後的竹雕工藝傳統技法,首推嘉定派第一名手吳之璠。

竹雕工藝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民族之一。竹子的結實竿挺,虛中潔外,外表油潤,色澤近琥珀,且具有渾厚堅韌的特性,被人們認為是祥瑞之物。明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甚少,明中葉以後至清代,竹刻名家輩出,使竹刻藝術從實用轉變成為供人們鑑賞收藏的藝術品。明代竹刻藝術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喜定縣)、金陵(今南京市)兩地,分為嘉寶派、金陵派。嘉定朱松鄰祖孫三代的深刻法(指浮雕和圓雕),金陵李耀、濮仲謙的淺刻法,清初張希黃的留青刻法,均為竹刻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三朱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圓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它與透雕均屬竹刻中的陽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立體效果。刻竹方法為鏟去較多竹地,使文飾凸起於上,並能分出層次,高浮雕可分五六層,使器物有圓渾之感,三朱竹刻用刀如運筆,生動有力,人物及動物神態自然。明代竹刻金陵派創始人濮仲謙,刻法與嘉寶派不同,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鑿磨,時人稱之“大璞不斫”。其作品大都略施刀刻即生自然之趣,使器物古雅可愛。金陵派的主要技法為淺刻,即竹刻中的陰文刻法。這種刻法不僅有線也有面,刻出的景物可再現書畫的筆情墨趣。清中期竹刻工藝出現了留青刻法,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書畫紋飾,由於簧色潔淨無瑕,嫩簧嬌潤,宛如象牙。使用這種技法的人物以張希黃為代表。
清初,繼承明代中葉以後的竹雕工藝傳統技法,首推嘉定派第一名手吳之璠。他創造的以淺浮雕突出題材,留空四周作背景的雕法取北魏浮雕工藝,刻畫人物生動。以封錫爵、封錫祿為代表的練水竹刻世家,累代相傳多至五六代以上。封錫祿工圓雕,擅竹根人物,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入京,以竹藝值養心殿,名乃大噪。這是竹刻藝人服務宮廷之始。雍乾之間,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可推周顥。他對書畫有一定造詣,擅以陰文刻山水、人物、樹石,將南京畫法運用到刻竹藝術上,用刀痕再顯筆墨意趣,刀法秀麗挺勁,對清後期竹刻藝術影響較大。竹刻至乾隆時期為鼎盛期。嘉道以後,就以貼簧取而代之,地區也不僅限嘉定、金陵兩地而擴大到東南諸省,以浙江省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