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魚丸

竹蓀魚丸

竹蓀魚丸用雲南滇池的鮮馬魚和豬肉及雲南的竹蓀為主料製作而成,是雲南昆明地區的傳統湯菜。

竹蓀魚丸
竹蓀魚丸用雲南滇池的鮮馬魚肉及雲南的竹蓀為主料製作而成,是雲南昆明地區的傳統湯菜竹蓀,原產於雲南昭通地區,是一種食用菌。傳說遠古時期,一條惡龍作怪,雲南昭通地區連降暴雨,洪水滔天,百姓紛紛退居山頂,以求活命。有一天,從烏蒙山頂來了一個頭戴深綠色草帽,身著粉色衣裙的姑娘,她手裡拿著一些又白又嫩的東西。她一看到飢餓的人們,就趕緊拿出東西給他們吃,這東西味似蘿蔔但比蘿蔔脆,這種東西就是竹蓀。姑娘還帶領飢餓的人們到竹林中去找竹蓀吃。為此惹怒了海里的惡龍,惡龍變成了一條青蛇,藏在竹葉下面,姑娘不小心踩到了蛇身上,摔倒在地。青蛇猛撲過來,惡狠狠地咬住了姑娘的大腿,姑娘機敏地拔下銀簪,準確無誤地刺入蛇的七寸。於是姑娘與蛇同歸於盡。姑娘是窮苦人的救命恩人,人們對她感激不盡,她的死引起了人們無限的悲痛。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這位好心腸的姑娘的遺體旁,為她默默地致哀,將她的遺體埋在叢林中。到了第二年,在那叢林的竹子旁邊長滿了竹蓀,從此人們采竹蓀而食或附帶拿去出售,度過了荒年。

製作原料

鮮馬魚1條(750克),乾竹蓀30克,熟雲腿25克,淨豌豆尖20克,鮮雞湯1000克,胡椒粉2克,雞油10克,精鹽8克,味素2克,熟豬油25克。

製作方法

先用清水將竹蓀泡發,除去菌蓋和菌托,洗淨,剖開,切成馬眼片,放入雞湯中汆透,瀝去水分。
將雲腿切成薄片待用。
將新鮮馬魚宰殺去,清除內臟,收拾乾淨,沿背剖開,剔除骨刺,片成魚片。
將兩片魚肉皮朝下擺在案板上,用快刀呈垂直方向刮下魚肉,清除小刺、筋膜,剁成細茸,加入凝固的熟豬油,放入容器里向一個方向快速攪動,至魚茸顏色變白,再逐漸加入雞清湯,繼續攪至魚茸起勁,湯被吸乾,再加入鹽和味素少許攪勻。
將炒鍋放在旺火上,注入雞清湯1000克,將湯燒至70℃左右,用手把魚茸擠成小丸子加入湯內,再下雲腿、竹蓀,加鹽5克、味素、胡椒粉,燒沸後除去浮沫,放入青豌豆尖,淋上雞油即成。
特點:魚圓似珍珠,竹蓀色如琥珀,清湯明澈像湖水,無論魚丸、竹蓀,還是清湯味道均很鮮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