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崇拜

竹崇拜

竹崇拜是布依族在其民俗節日中蘊含的意識。

竹崇拜竹崇拜
富於歷史意蘊的竹,曾經作為圖騰為西南一些少數民族所崇拜。晉·常琚《華陽國志·南中志》載有則神話:有一女在在溪水中洗衣,忽然飄來三節大竹筒,飄到女子雙腳之間推之不去。竹筒發出小孩聲音。她取回家,破開竹筒得一男孩,以竹為女生。長大後成為竹王,建立了夜郎國。建立了夜郎國。
夜郎國極盛時,疆土所轄大致為今黔中、黔西南和滇東北等處。原族屬不祥,今為苗、布依、彝、侗等族所聚居。影響所及,等地皆有竹王廟遺蹟。
雲南傈僳族有一支係為竹氏族,稱“馬打扒”。他們相信本支系祖先是從竹筒里出來的,號稱“竹王”。後改漢姓為祝,竹與祝同音。四川彝族也有一支係為竹氏族,史書稱“馬胡夷”,他們自稱是竹王的後代。雲南昭通地區彝族的喪葬習俗:母舅家派人去外甥家奔喪時,要帶上一棵有根須的活竹。去後立於門邊,用枝上的竹葉蘸酒和水,灑在地上為死者祭奠。母舅家來人則將立於門前的竹樹,扛到安葬的地方,植在墳旁,象徵著死者靈魂將化為長青竹。
在滇桂交界居住著一些彝族支系,每個彝寨都有一塊空地。這塊空地的中央,種著一叢楠竹,它的長勢象徵著全村族人的興衰,這塊空地彝族稱為“種的場”,寓有種族繁殖地之意。每年四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竹儀式。屆時,族人都來參加拜竹祈求興旺。他們認為自己與竹有血緣關係。婦女即將分娩時,她的丈夫或兄弟砍一根約二尺長的楠竹筒。待嬰兒生下時,將胎衣放入筒內,筒口塞上芭蕉葉子,送到“種的場”,系在楠竹枝上,表示嬰兒是楠竹的後裔。
竹,還被古人視為鎮邪之物,漢·東方朔《神異經》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為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門前爆竹,以辟山噪惡鬼。”另有傳說,除夕之夜投竹於火中,以燃竹爆裂之聲將名叫“年”的怪獸驅走,才漸有“過年”之習慣稱謂。即今人之歡度春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