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優勢心理

利益衝突面前,人們即使斗個兩敗俱傷也不願意讓別人比自己多得一點兒好處,因為競爭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達爾文指出,“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適用於萬物的普遍法則,從體能上來說,人類並不象有些動物那樣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然而,相對弱小的人類卻能夠繁衍至今,無疑應該給人類的競爭精神記上一筆大功。競爭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

競爭並不只在人們明顯意識到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社會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關於騎腳踏車的有趣的實驗,得到了這樣的實驗結果:
單獨一個人騎車時,平均時速為每小時25公里;有人跑步伴隨時,平均時速為每小時31公里;和其他人騎車競賽時,時速為每小時32.5公里。心理學家認為,造成這種巨大差距的原因,就是他人的存在導致了競爭,雖然有很多人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並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一點。
競爭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利益的驅使。當相互之間發生利益衝突時,人們都希望自己超越別人,因而面臨利益衝突時總是力圖戰勝別人,損人利己在所不惜;有時為了保別人不超過自己,甚至選擇損人又不利己的做法;很少有人會選擇利己利人的行為,幾乎沒有人能夠始終如一的選擇損己利人的行為。
心理學家設計了很多巧妙的實驗,但都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不特彆強調合作,人們在面臨抉擇時一般都會首選競爭,即使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有這樣一個實驗:讓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兩兩結合,分別在X和Y之間進行選擇,但不能進行商量。條件是這樣的:如果雙方都選擇X,則每人各得10分;如一方選擇X,一方選擇Y,則選X的人扣15分,選Y的人得15分;如果兩人都選擇Y,則兩人都扣掉5分。顯然,雙方都選X,這是最佳選擇,對雙方都有利;但由於不能進行商量,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會選什麼,如果自己選X,就有可能冒失去15分的威脅,雙方的差距將達到30分。因此,為了保證自己不比別人差,只能選最穩妥地策略,也就是選擇Y。而實驗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實驗參與者都選擇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說“一個中國人一條龍,三個中國人一條蟲”,如此大的反差,只因為競爭在作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