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涼糕

端午涼糕

吃涼糕是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端午節”習俗,吃涼糕是北方的山西、陝西、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端午節習俗。

端午涼糕由來

本來“端午節”劃龍船,包粽子是紀念愛國詩人 屈原的民間習俗,這些習俗當然也是發源於中原地區,隨著歷代人們的遷徙把這些民俗也就流傳到漠北 遊牧民族地區,俗話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漠北沒有做粽子的條件,沒有糯米,也沒有粽子葉,但是有黃米(比穀米粒大的有粘性的米和 糜米外形相同)同樣和糯米一樣發粘,煮熟攤開涼涼再切成2、3寸的方塊,撒上白糖,就做成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涼糕”,涼糕吃起來有清涼、綿粘、香甜的口感,孩子們吃起來特別香甜,人們開玩笑說:“端午好過,端六難過”就是“端午節”吃涼糕的效果表現描述!

端午涼糕端午涼糕

涼糕起源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可見涼糕起源於南方的粽子,繼承了粽子的優點,延續了紀念屈原的民間習俗,它沒有包粽子準備投入江河的外形,卻完全更適合漠北五月里人們的喜歡的清涼、綿粘、香甜的食慾,涼糕的口感更勝於粽子。從改革開放以後糯米也不缺了,人們做涼糕不僅用黃米,也用糯米或是黃米和糯米兩層中間加餡,搭配上青絲、玫瑰、蜜棗、葡萄乾、果脯等配料,做好後放在冰櫃里,吃的時候再撒上綿沙糖和小糖(當地叫小糖:用米製作的糖稀),比起粽子來配料更豐富,可以說色香味俱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