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林旭

童林旭教授,現任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空間與工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地下空間分會常務理事,美國地下工程協會(AUA)榮譽會員。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1959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建築學院研究生部,獲建築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建築系、土木系任教。他從工程設計開始就關注建築理論和工程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微觀和巨觀相結合的學術體系。

童林旭教授,現任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空間與工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地下空間分會常務理事,美國地下工程協會(AUA)榮譽會員。
童林旭教授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1959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建築學院研究生部,獲建築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建築系、土木系任教。從1970年起,他從事地下空間與地下建築的教學、科研和規劃設計工作,併到過許多國家進行考察和學術交流。1986年在日本工作期間曾受聘為日本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客座教授。他著作等身,還主持和參與多項地下空間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有3項獲部、省級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80餘篇。1990年因參與多項國家標準和規範的制訂及審定工作,獲建設部全國工程建設標準與定額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因對高校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童林旭教授從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相關教學研究有30多年。他從工程設計開始就關注建築理論和工程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微觀和巨觀相結合的學術體系。
隨著近幾年中國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地下工程的建設量逐漸增長,特別是大城市的地下鐵道、地下車庫、地下商場、地下倉儲設施等建設項目越來越多。如北京市近年建設的地下建築面積已占總建築面積的10%左右,有的地下空間開發已覆蓋全部用地,達到相當充分的程度。但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在國內各城市的發展還很不平衡,有些城市的開發量在這幾年並無太大的增長,適時適度地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還需做很大努力。
城市發展如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這一過程中,童教授致力推廣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他認為,城市的發展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走循環經濟之路,綜合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開發和保護地下空間資源,引導城市地下空間科學、合理、有序地利用,使長期形成的地面城市,向地上地下三維空間發展,創建優良宜居的大環境,是謀求最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有效途徑。
童教授對國內地下空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不但汲取國外城市發展的先進經驗,還詳細研究不少近年國內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的優秀實例加以總結推廣。童教授雖已退休多年,但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對當前一些城市地下空間的建設與發展不斷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對規劃決策和工程建設都可資借鑑。相信在今後我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這些成果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發展,將會起到實際的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