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之儉

章之儉

章之儉,廣播電視技術專家,中國電視廣播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創建中國黑白電視廣播、彩色電視廣播、衛星廣播電視、有線電視網以及中國數位電視標準的制定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發展中國廣播電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信息

簡歷

1930年7月17日 出生於江蘇省武進市。

1949-1952年 在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電訊學習。

1952-1953年 任廣播事業局基建處計畫科電波組任技術員。

1953-1956年 在捷克斯洛伐克無線電通訊研究院實習電視專業。

1956-1962年 任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處電視組組長、廣播科學研究所電視研究室副主任。

1962-1969年 任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處規劃科副科長。

1969-1973年 任全國彩色電視制式會戰北京戰區廣研所分組組長、全國彩色電視制式會戰領導小組成員。

1973-1982年 任中央電視台技術科科長、新建彩色電視中心建設處副主任、副總工程師。

1982-1994年 任廣播電視部副總工程師、廣播電影電視部副總工程師。

1983-1985年 兼任中國廣播衛星公司執行總經理。

1983-1994年 任廣播電視部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科技司司長,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廣播學院兼職教授。

1994年6月退休至今 任廣播電視部科技委主任、副主任、高級顧問,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技術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高級顧問,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數位電視標準組組長,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廣播電視分會理事長。

生平

章之儉,1930年7月17日生於江蘇省武進市,1936年隨家遷往上海居住、求學。他從小愛讀《科學畫報》,初二時就立志要搞“千里眼”、“順風耳”。1949年他以高分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從此奠定了他日後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成就的基礎。

1952年,章之儉從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電訊組畢業,分配到廣播事業局基建處計畫科電波組任技術員。1953年,正逢國家開始第一個五年計畫建設,急需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章之儉被派到捷克斯洛伐克無線電通訊研究院進修電視專業。1956年回國後,恰遇中國要發展黑白電視,他便將自己學到的電視技術知識全部用到黑白電視設備研製和黑白電視台的建設工作中。經過1年多的艱苦奮鬥,中國第一套國產黑白電視設備誕生,並於1958年5月1日對首都試播,同年9月正式廣播。也就在這一年的5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9年,擔任10周年國慶大典活動電視轉播工程電視組組長的章之儉,帶領電視組在很短時間內出色地完成了10信道電視轉播中心建設任務,並取得國慶電視轉播活動的成功。

1971年,在國家有關部委召集的全國電視工作會議上,決定中國彩色電視暫採用PAL/D、K制。在隨後的幾年裡,章之儉便致力於中國彩色電視台的系統設計、設備研製以及安裝等。1973年4月14日中央電視台開始彩色電視試播。

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召開。鑒於章之儉在國產第一套黑白電視中心設備、彩色電視中心設備研製中的重大貢獻,他獲得了全國科技大會先進個人獎。

1982年,廣播電視部成立,章之儉任部副總工程師。同年,他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廣播電視部決定建設中央電視台彩電中心,章之儉擔任工藝設計負責人。他從中國國情出發,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效的電視中心工藝設計方案,達到了當時的先進水平。

1983年,國家準備購買廣播衛星,章之儉兼任中國廣播衛星公司執行總經理,具體負責廣播衛星引進工作,組織引進衛星廣播系統的可行性研究。1984年,中國廣播衛星公司組織專家提出了數百頁的《中國廣播衛星系統建議書要求》。1985年國家決定停止購買廣播衛星,而改為租用國際通信衛星,章之儉隨之回廣電部工作。

1983~1994年,章之儉先後任廣播電視部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科技司司長。他在推動中國衛星廣播電視套用和有線電視網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段時間也是中國衛星廣播電視和有線電視網大發展時期。1988年,章之儉被廣電部首批授予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有著較高學術素養的他,曾先後被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廣播學院聘為兼職教授。1992年,章之儉獲中國電子學會廣播電視技術分會的廣播電視技術大獎。

1994年6月,章之儉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但他退而未休,續任部科技委主任、副主任、高級顧問、數位電視標準組組長,並先後兼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技術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廣播電視分會理事長。他所領導的數位電視標準工作組,為研究、制訂中國數位電視標準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2002 年,章之儉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的有線電視傑出貢獻榮譽獎。

創業者

1956年,章之儉從捷克斯洛伐克學成回國時,恰遇中國要大力發展廣播事業,開創黑白電視廣播。那時,蘇聯專家來到清華大學講課,蘇聯要為中國建立一座電視台;日本在北京辦展覽,要把設備賣給中國。中國經過再三考慮,決定自力更生建設黑白電視台。經過1年多時間的艱苦奮鬥,由廣播事業局廣播科學研究所籌建處、北京廣播器材廠和清華大學三個單位的技術人員、教師和工人合作,自主研製成功了國產黑白電視設備。這套設備主要由3台超正析像管信道及相應的同步、視頻立櫃組成,還有5kW和1kW兩部發射機。除攝像管、顯像管外,全部採用國產器材。章之儉是廣播事業局派出參加合作研製人員的組長,又是整個研製組的總負責人。在研製工作中,他既負責黑白電視系統的總體設計、指標分配和接口要求等,又親自參加了電視同步系統、測試信號發生器的研製以及攝像信道設備的調試工作。

1958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當時稱北京電視台)用2頻道對首都進行了黑白電視試播,同年9月2日正式廣播。1958 年7月,第一輛國產電視轉播車也交付使用。這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靠集思廣益、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土法上馬,逐步建立起來的中國第一座電視台。在電視台試播後,日本專家十分驚訝,覺得中國的電視圖像質量並不比他們的差。在籌建中國第一座黑白電視台過程中,章之儉任工程籌建組長,負責機房改建系統設計,並親自參加設備的安裝、調試,直至電視台試播後初期的播出維護。在建台的同時,還舉辦了電視技術培訓班,各省廣播局派技術人員參加,章之儉親臨培訓班講課。從該電視技術培訓班結業的學員,以後都成為各省建設電視台的骨幹。

1959年,中國舉行10周年國慶大典活動,電視轉播使用的全是國產設備。當時,中央電視台在剛落成的人民大會堂建起了10信道電視轉播中心,從中心機房到大會堂會場、宴會廳、天安門廣場等處鋪設了約20多條攝像機電纜,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轉播,其規模之大幾乎成了當時的世界之最。由於系統龐大、工程難度高,章之儉作為該工程電視組組長,不僅要對總體負責,還要親自攻克技術難關。如長電纜的頻率回響補償,不同地電位的交流干擾抑制,不同距離攝像機的延時均衡和兩級導演的系統設計等,他費了不少腦筋。

當時世界上彩色電視技術還不成熟,只有美國開辦了彩色電視廣播(1954年),因此中國從黑白電視起步是完全正確的。當中國黑白電視台播出後,廣播事業局的科研人員已認識到彩色電視與黑白電視相比是一個質的飛躍,是今後的發展方向。因而,廣播科學研究所緊接著就開始了彩色電視的試驗,並於1960年5月1日建成彩色電視(NTSC制)試驗台,該台全套設備都是自己製造的。章之儉時任廣播科學研究所電視研究室副主任,帶領一個組去北京廣播設備製造廠,負責彩色電視同步系統和攝像信道設備的研製工作。同時,他還負責在電視台內進行整體設備的安裝和調試,以及以後一段時期的試驗播出。當時,儘管只有兩台彩色電視機,但每天堅持技術性試驗播出2小時節目,目的是練兵。可惜的是,時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試播不久就被迫中斷。

經過多年的停頓後,1969年初國家決定搞彩色電視。章之儉從“五七幹校”被抽調去參加彩色電視制式攻關工作。開始時參加北京戰區廣播科學研究所分組攻關工作,後任全國彩色電視會戰領導小組成員。幾年的耽擱,中國在彩色電視技術上較之國外已大大落後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雖然經歷了45 種彩色電視制式研究,但未能形成中國自主的彩色電視制式。1971年,由國家有關部委召集的全國電視工作會議上做出了決定:中國彩色電視暫定採用PAL/D、K制(1977年經國務院領導批准,PAL制為中國彩色電視正式標準)。在隨後的幾年裡,章之儉擔負起了彩色電視台的建台任務。作為工程負責人,他承擔了從彩色電視台的總體系統設計、設備構成、分部件的指標和接口要求的制訂工作,並組織了全國電視設備廠分工承擔彩色電視台各種設備的研製和生產。參與設備研製和生產的工廠有北京廣播器材廠、北京電視設備廠、上海廣播電視設備廠、上海淮海電視設備廠、上海金星電視設備廠,上海電影器材廠和廣州電視設備廠等。在此期間,章之儉奔忙於各廠進行技術協調,並參與關鍵技術攻關,包括對原黑白電視台機房的改造設計,以及全套彩色電視設備的安裝與調試。1973年4月14日中央電視台建起的彩色電視系統,在北京地區用8頻道開始彩色電視試播,同年5月1日正式開播。在其後的10年裡,章之儉主持制定了中國彩色電視標準(國標GB-3174-82),起到了促進中國彩色電視機產業發展的作用。

在籌建彩色電視試播台的同時,中央電視台就開始籌劃建設新的大型電視中心。1973年,章之儉任中央電視台技術科科長、新建彩色電視中心建設處副主任。1976年開始進行新台的方案設計工作,並於1979年底提出建設方案,很快就被批准並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20世紀80年代初,擔當中央電視台大型彩電中心工藝設計負責人的章之儉,從中國國情出發,對電視節目製作和播出流程、總控綜合功能、節目磁帶流程以及自動化系統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效的電視中心工藝設計方案,達到了當時的先進水平。章之儉等還編寫了《中央彩色電視中心工藝初步設計》。該設計思想及所採用的技術規範立即被業界作為通用設計標準,成為全國省、市電視中心設計的依據。

突出貢獻

中國有線電視是從共用天線發展起來的。80年代中期,有線電視台先由一些城市遠郊的大型企業興辦。到了1988年,很多中等城市也紛紛建設有線電視網,辦起有線電視節目。但那時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法規都沒有跟上。當時,在廣電行業,有線電視被稱為“異軍突起”。對於有線電視這一新生事物,時任科技司司長的章之儉是熱心支持者之一。

1988年9月,廣電部將湖北省沙市定為城市有線電視試點城市,並列為部的科研項目。章之儉在當年10月親自主持召開了沙市有線電視系統工程工作會議,並對其工程總體方案的制訂和試驗先導網的建設予以指導。1989年9月,沙市有線電視試播成功,1990年9月正式播出。這兩年中,章之儉多次赴沙市檢查工程質量,幫助總結經驗,及時向部領導匯報。沙市的試點成功,為中國城市有線電視網的規劃設計、建設和運行管理積累了經驗,得到了廣電部和中宣部的肯定,從而大大地推動了中國城市有線電視網的發展。

為使各地的有線電視能科學、有序地健康發展,章之儉會同部地方司及時制訂了一系列關於有線電視發展的技術政策、規範、規定等。1988年,對上海市有線電視網建設,他首先提出了採用光纖幹線網建立HFC網的方案。1991年11月制訂了《關於特大城市有線電視光纜傳輸系統安全技術要求》,1992年1月提出了《關於有線電視現階段網路技術體制的意見》、1992年4月發出了《關於做好直轄市、省會市、計畫單列市有線電視傳輸網路技術規劃的通知》、1992年6月制訂了《有線電視系統技術維護運行管理暫行規定》(部7號令)、1992年11月主持制訂了《有線電視廣播系統技術規範》行業標準(GY/T 106-92)等。90年代中期以後,時任部科技委副主任的章之儉,繼續主持、參加省市有線電視傳輸網路技術規劃和總體技術方案的論證,參與國家、省級光纖幹線網技術標準及有關有線電視標準的制訂工作。

從2000年起,章之儉接任廣播電視學會技術研究委員會主任,主持每年10月在杭州召開的國際有線電視技術研討會,對推動有線電視技術交流和新技術的套用起了積極的作用。他還組織了城域網建設方案的制訂,探討適合中國國情的用戶雙向接入網技術方案,組織專家編寫了《關於廣電有線電視城域寬頻網路建設的意見專家技術研討建議書》,並積極支持國家廣電總局推進數字有線電視工作。

人才培養

章之儉從1952年大學畢業到廣電部門工作,至今已有50多年。作為一位技術專家,他勤奮好學,不斷學習新技術,以促進廣電新技術的套用。即便在擔負技術行政領導期間,他也經常深入到廣電基層部門和科研第一線,調查研究、指導工作。年輕人問他:人生的價值是什麼?章之儉說,“人不能只圖享受。沒個目標不行。有了目標不努力還不行。要努力為社會多作貢獻,這是本分”;“還要重視實踐。包括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趁著年輕,精力充沛,要多參與實踐。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還要通過實踐鞏固理論。”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章之儉是一位實幹家,對同輩真誠團結,對晚輩誨人不倦。他平易近人,不以權威自居,樂於與同行合作共事,在業界受到大家的尊敬。

章之儉熱情關心年輕人的成長。1997~2000年,他身為廣電總局科技委副主任,負責開辦數字廣電技術的培訓班,組織全行業技術骨幹輪流脫產培訓,且親自上台講課。培訓班造就了一批廣電數位化人才。章之儉還積極支持北京廣播學院培訓中心,開展衛星遠程教育,先後有上萬的在職技術人員接受了培訓。他除了為課程的設定出謀劃策之外,還親自去講授課程。

現在章之儉已是75歲高齡。但他仍然精力充沛地為發展中國廣播電視事業在各地奔波。在廣電行業技術界被譽為“常青樹”的章之儉,贏得了大家的愛戴和尊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