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縣博物館

至2005年,有藏品1.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37件,三級文物334件。 、罐、盆及磨光細膩的石斧,薄如蛋殼的黑陶杯等,都是龍山文化時期的精品器物,是博物館收藏的特色。 1992年桃花山出土的2件銅甬鍾,高近70厘米,在山東館藏銅器中亦屬少見。

1984年,章丘縣博物館成立。至2005年,有藏品1.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37件,三級文物334件。陶器共932件, 從西河類型、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各個時期的陶器都有代表,古文化序列的器物完整無缺。年代最早的是距今8000年前的西河類型的陶釜及橢圓形的形器,大汶口時期的彩陶壺、白陶,器型規整,色彩清晰,為這一時期的精品。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400多件器物中有各式的鼎、 、罐、盆及磨光細膩的石斧,薄如蛋殼的黑陶杯等,都是龍山文化時期的精品器物,是博物館收藏的特色。銅器以商周時期的為多,珍品首推商代提梁卣,卣上的銘文是商代寧氏部落發現的第六個祖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另外還有“郭甘鼎”,其銘文為研究“郭氏之墟”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992年桃花山出土的2件銅甬鍾,高近70厘米,在山東館藏銅器中亦屬少見。 漢代銅器主要是1999年在棗園洛莊漢王陵5號坑出土的鼎、、壺等94件,另外,漢代銅器中有代表性的是一對東平陵故城出土的“雙魚紋洗”,紋飾精美,1985年曾赴日本展出。鐵器共3662件,主要是1975年發掘東平陵故城冶鐵遺址時出土的器物,品種繁多,多為勞動工具類,如斧頭、六角方孔鋤、剪刀、齒輪等,代表了漢代工藝的高超,也表明當時東平陵所在地的經濟、手工藝的繁華程度。瓷器共507件, 時代從商周至明清幾乎都有,其中精品有河北磁州窯產的龍鳳罐,圖案清晰流暢,器物敦厚高雅,為館藏精品。遼、金、元時期的四系瓶、黑釉碗、碟等,數量較多, 在館藏瓷器中占了一定的比例。明清時期的瓷器較多,種類也多,大到近1米高的青花將軍罐, 小到口徑僅3厘米的鳥食碗、鼻煙壺,造型各異,色彩鮮艷。珍品有官窯祭藍大瓶,藍中透亮;粉彩七巧盤,將《西廂記》的故事描畫在大小不一的七個瓷盤上,瓷質精細,人物刻畫準確,亦為館藏精品。館內收藏的字畫共34幅,經認真鑑別後,比較有價值的代表作品有:李開先對聯一副,是李開先為家鄉留下的唯一手跡。明萬曆二年(1574年)聖旨一幅,現保存尚好。清代著名畫家李霞的人物畫3幅,將人物刻畫的纖絲明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頗有功力,為館內精品。1999年, 洛莊漢王陵出土器物700多件。2000年埠村鎮西鵝莊村李應順捐獻的家傳清代著名學者馬國翰的木刻雕版5966張, 11023頁,涉及書籍627種,873卷,計420萬字,內容豐富,保存完好,是研究清代文學與歷史、印刷技術等的珍貴實物資料,是鎮館之寶。2002年危山漢兵馬俑坑出土車、馬、俑共400件亦進入館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