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灣戰鬥

窯灣戰鬥參戰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民黨軍,發生於1948年。

窯灣戰鬥打響了淮海戰役的第一槍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和華東、中原地方部隊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場戰略大決戰。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目標是殲滅國民黨黃百韜(即黃伯韜)兵團(即國民黨第七兵團)。1948年10月11日毛澤東主席為中央軍委起草的給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華東局和中原局《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電報中明確指出:“戰役第一階段的重點,是集中兵力殲滅黃伯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占領新安鎮、運河車站、曹八集、嶧縣、棗莊、臨城、韓莊、沭陽、邳縣、郯城、台兒莊、臨沂等地”。(《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245頁)

實現殲滅黃百韜兵團的作戰目標是從窯灣(今新沂市下轄的一個鎮)戰鬥正式開始的。窯灣戰鬥的對象是黃百韜兵團的63軍。針對黃百韜兵團63軍的作戰是一個完整的追擊、攔截、圍殲的戰鬥過程。華野聶風智9縱在堰頭(今新沂市下轄的草橋鎮的一個村)的戰鬥和華野胡炳雲11縱在窯灣運河西岸的戰鬥是窯灣戰鬥的組成部分;華野葉飛1縱在窯灣的戰鬥是窯灣戰鬥的核心。

(一)堰頭追擊戰

國民黨1948年11月5日徐州軍事會議後,第七兵團司令黃百韜立即部署所屬的駐防在新安鎮(今新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區的25軍、63軍、64軍、100軍(9月劃歸黃百韜兵團序列)和駐防在海州的44軍(11月初劃歸黃百韜兵團序列)向徐州集結。華野司令部掌握國民黨黃百韜兵團的動向後,代司令、代政委粟裕迅速決定將發起淮海戰役《攻擊命令》規定的開始時間由11月8日晚提前到11月6日晚。

1948年11月6日晚戌時(19點至21點),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按照預定戰役計畫,以雷霆萬鈞之勢開始從四面八方挺進淮海戰場,圍殲國民黨黃百韜兵團。華野第1、6、9縱隊和魯中南縱隊主力以及特種兵縱隊5個連攻擊新安鎮之敵;華野第2、12縱隊和中野第11縱隊以及特種兵縱隊5個連攻擊阿湖(今新沂市下轄的一個鎮)之敵;華野第4、8縱隊以及特種兵縱隊3個連攻擊邳縣、官湖之敵,並控制運河以東阻擊陣地;魯中南縱隊一部包圍郯城;華野第7、10、13縱隊以及特種兵縱隊6個連攻擊韓莊、台兒莊之敵,促使國民黨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起義,然後直出隴海路,切斷國民黨黃百韜兵團與徐州聯繫,並準備阻擊由徐州東援之敵;華野第11縱隊和江淮軍區兩個旅由宿遷向北疾進,造成威逼徐州的聲勢。

1948年11月8日下午,華野聶風智9縱的先頭部隊趕到新安鎮時,擔任側翼掩護任務的黃百韜兵團63軍後衛部隊剛剛離開2個小時。11月8日傍晚,9縱27師79團在堰頭追上了63軍後衛部隊和軍部。在戰鬥中,為了迅速渡過沂河的一條分支10多米寬的中溝迂迴包圍敵人,79團1營2連的10個戰士跳進冰冷的水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浮橋,保障部隊完成了任務。“淮海戰役中流傳著一個‘十人橋’的故事,就發生在堰頭戰鬥。我27師79團1營尖兵2連為了儘快渡過沂河,圍殲堰頭之敵,命令該連2排3班火速架設浮橋。3班臨時找到了一些木板和兩架梯子,扎在一起橫在河面上,因沒有橋樁很不穩固,人通過容易翻轉落水。這時,敵人火力已封鎖渡口,為了不延誤時間,在副排長范學福和班長馬選雲帶領下,全班一齊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10人分為5對,人當橋樁扛起浮橋,保障全營順利通過,完成了戰鬥任務。這一先進事跡在部隊廣為宣傳,鼓勵部隊團結協力,克服困難,完成作戰任務。其政治意義,大大超過這一行動的軍事價值。”(時任華野9縱司令聶風智《敢打敢拼英勇奮戰——記華野九縱參加淮海戰役始末》)堰頭戰鬥於1948年11月9日拂曉結束,殲敵2000餘人,其中俘敵1337人(華野司令部《陣中日記》記載)。

1948年11月26日新華社隨軍記者黎明在《大眾日報》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十人橋》的通訊,使“十人橋”的英雄事跡蜚聲全國。10位勇士扛起浮橋的畫面被雕刻在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的浮雕中;“十人橋”的英雄事跡被寫進了新中國的國小課本。10位勇士用普通的木梯,用沸騰的熱血,用革命的激情和對新中國的無限希望,譜寫出了流傳百世的華彩樂章。

(二)窯灣運河西岸阻擊戰

為了從窯灣渡過運河往西開進,黃百韜兵團63軍軍長陳章命令第152師455團和第152師、第186師工兵連先行趕到窯灣架設浮橋。當63軍的第152師師長雷秀民於1948年11月6日率一個團趕到窯灣時,才發現窯灣運河西岸國民黨孫良誠的第107軍人影全無,陣地已被華野胡炳雲11縱的33師占領,無法架橋。第152師師長雷秀民派出一個營的兵力強渡運河,企圖占領對岸陣地,結果該營被圍攻,損失慘重。隨後華野11縱隊33師用交叉火力封鎖河面。黃百韜兵團63軍在窯灣渡河計畫落空後,遂決定固守待援。

(三)窯灣圍殲戰

華野9縱在堰頭戰鬥的同時,“主力繼續向窯灣追擊,並於9日拂曉包圍了窯灣敵63軍主力。縱隊一面部署攻擊,一面報告野司。這時1縱追擊部隊已經趕到,根據上級指示,窯灣之敵由1縱負責解決,要求我縱隊迅速渡過運河。”(時任華野9縱司令聶風智《敢打敢拼英勇奮戰——記華野九縱參加淮海戰役始末》。

華野參謀長陳士渠1948年11月9日面示1縱副司令兼參謀長張翼翔,將圍殲窯灣黃百韜兵團63軍主力的任務交給了1縱。任務傳達到部隊後,幹部戰士鬥志昂揚,決心將63軍乾淨、徹底殲滅在窯灣鎮。1縱“根據窯灣的地形特點和敵人倉促布防、立足未穩、工事不堅、士氣低落、軍心動搖的情況,決心不予敵以喘息機會,採取急促勇猛的戰鬥行動發起攻擊,打敵措手不及。為此,縱隊在行進間即令第1、2、3師,分別由東、北、東南三面包圍壓縮敵人,首先肅清外圍。同時做好不經調整部署,即可轉入總攻的一切準備,務於12日前全殲窯灣之敵。粟裕代司令聽了張翼翔對上述決心和部署的報告之後,當即在電話中詢問:‘你的一個縱隊消滅敵人一個軍,有把握嗎?’‘有!’張翼翔堅定地作了回答。”(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8年10月出版的《淮海戰役》中時任華野1縱司令葉飛、副司令兼參謀長張翼翔回憶文章《機智迅猛殲頑敵--記淮海決戰中的華野第一縱隊》)10日拂曉,各師同時向窯灣外圍發起攻擊,戰至翌日下午3時,窯灣外圍大部分被1縱控制。11日下午4點30分,按預定計畫集中炮火向63軍主陣地和指揮所猛烈轟擊。在1縱向窯灣發起總攻擊戰鬥時,國民黨劉峙集團派三架飛機數次向63軍陣地空投糧食和彈藥。促使63軍作絕望掙扎,以延緩其覆滅的命運。1縱指戰員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從東、北、東南三個方面席捲窯灣鎮。12日拂曉,戰鬥勝利結束,殲敵13000餘人,其中俘敵7000人(華野司令部《陣中日記》記載)。63軍軍長陳章斃命窯灣。黃百韜兵團63軍在窯灣戰鬥中全軍覆沒,這是淮海戰役中首先被全殲的國民黨正規軍。

淮海戰役發起時間為1948年11月6日。窯灣戰鬥前進行的戰鬥都是保證部隊向主要作戰區域開進的外圍戰鬥和一些牽制配合性戰鬥。如11月8日前,華野魯中南縱隊打的山東郯城戰鬥(11月6日晚開始)、華野6縱打的山東馬頭戰鬥(11月6日晚開始)、華野7縱打的山東萬年閘戰鬥(11月7 日開始)都是保證部隊為實現殲滅黃百韜兵團目標向主要作戰區域開進的外圍戰鬥。中野1縱和華野3縱打的河南張公店戰鬥(11月7 日開始)是保證部隊為實現殲滅黃百韜兵團目標的牽制配合性戰鬥。11月8日開始的窯灣戰鬥是直接與黃百韜兵團作戰的實質性戰鬥。

在窯灣戰鬥中,華野尤其是葉飛的1縱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1955年4月,窯灣鎮黨委、政府和直接參與指揮窯灣戰鬥的張翼翔、曾如清等領導聯繫,將在戰鬥中犧牲的分散在100多處掩埋的烈士遺骨統一搬遷到了劉宅村東北邊一塊30多畝的高坡地上,立起了“淮海戰役首戰窯灣革命烈士紀念碑”。

窯灣戰鬥“對於整個淮海戰役來說,這只是序幕中的序幕。”(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61年4月出版的《偉大的戰略決戰》中時任華野1縱1師政委曾如清回憶文章《首戰窯灣——回憶淮海戰役追殲敵人六十三軍》)。

窯灣戰鬥是淮海戰役展開以後第一次針對國民黨黃百韜兵團的規模最大的戰鬥。窯灣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士氣,為在碾莊圩全殲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奠定了基礎。

窯灣戰鬥打響了淮海戰役的第一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