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封姓

穿封姓

穿封,讀音作yuān fāng.是中國的一個複姓。穿封姓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穿封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穿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今已不再,皆改為封氏、方氏、穿氏、袁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丹陽、吉州、遼東為郡望。

穿封[穿封,讀音作yuān fāng(ㄩㄢ ㄈㄤ),不可讀作chuān fēng(ㄔㄨㄢ ㄈㄥ)]一.姓氏淵源:單一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穿封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春秋時期的周定王姬瑜八年(陳靈公十四年,公元前599年),陳國的上大夫夏征舒殺了陳靈公媯平國,自立為君。周定王九年(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羋旅(熊侶)以討伐夏征舒為名,出兵滅了陳國,將陳國劃為楚國的一個縣,後又恢復其國。楚莊王扶立陳靈公之子媯午為陳國之君,是為陳成公。周簡王姬夷二十年(楚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楚康王羋昭(熊昭)再次出兵滅了陳國,之後,將陳國之境設為陳縣,派遣親信大夫熊穿封到陳縣戍邊。“穿封”,在古代是形容一個人的性格脾氣如烈火一樣,是熊穿封的名號,他真正的名字待考。此後,史家皆稱熊穿封為“穿封戌”。周簡王二十五年(楚康王十二年,公元前547年)春季,也就是“向戎弭兵”、“豪門之會”的前一年,楚國與秦國聯合攻打吳國。楚康王調集穿封戌率駐紮在陳縣的楚軍與公子圍所率楚軍合兵,與秦軍聯合逼近吳國。秦楚聯軍在抵達吳國邊境的雩婁(今河南商城)時,見吳國戒備森嚴,防守有道,無機可乘,遂放棄了攻吳國的計畫。秦軍撤回,而楚軍則便兵鋒一轉,浩浩蕩蕩地殺向了在晉、楚兩國之間一直搖擺不定的鄭國。楚軍驍勇,一舉攻克了鄭國的城麇(今湖北鄖縣),俘獲了鄭軍的兩員大將印堇父、皇頡。印堇父被作為戰利品獻給了秦景公嬴石,而皇頡則被押回楚國囚禁。據史籍《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楚侵鄭。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正於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於囚。’乃立囚。伯州犁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囚曰;‘頡遇王子弱焉。’”楚國侵犯鄭國時,鄭軍大將皇頡帶兵守御,出城和楚軍作戰,大敗。當時楚軍的穿封戌和公子圍都攻向皇頡,但穿封戌手狠馬快,搶先活捉了皇頡。楚康王之弟公子圍(羋圍,熊虔)要爭功,便向穿封戌爭要俘虜皇頡。穿封戌當然不給:“奇功一件,憑什麼給你?”兩人爭執不下,便到楚國太宰伯州犁那裡去評理。奸詐的伯州犁說:“這最好問俘虜自己。”於是衛兵把俘虜皇頡帶來。伯州犁向上高舉起一隻手,恭敬地指著公子圍對皇頡說:“這位是王子圍,我國國君寵愛的兄弟。”然後,把手放低,向下輕輕指著穿封戌說:“這人名叫穿封戌,是我國邊遠外地的一個小縣官。”之後,伯州犁盯著皇頡大聲問道:“那么,究竟是誰把你捉住的?”皇頡見到伯州犁在介紹楚軍二將時的手勢和語氣,明顯大不相同,心裡早已明白了他暗示的意思,便趁機逢迎,撒謊道:“我皇頡遇到王子,就大敗被俘。”伯州犁攤開手對穿封戌說:“得,連俘虜都說是被王子抓的,這功勞當然就是王子的嘍!”公子圍更是得意洋洋地對穿封戌說:“想跟我搶功?沒門兒!”穿封戌大怒,火暴脾氣就上來了,拔出寶劍就沖向公子圍:“你這個卑鄙的小人!”身邊的人連忙將他抱住,此事一直鬧到楚康王廷下。楚康王心知肚明,將功勞二一添作五,兩人都評功,都賜宴,都封賞,才平息了這場風波。但也為公子圍事後弒殺兄長、篡奪王位埋下了伏筆。出於這個歷史事件,後人形容那些通同作弊,利用權勢,故意顛倒是非之舉動,就叫作“上下其手”。在熊穿封(穿封戌)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穿封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封氏、方氏、穿氏、袁氏等,封氏讀音作fāng(ㄈㄤ),穿氏讀音作yuān(ㄩㄢ)。二.郡望堂號1.郡望:吉 州:亦稱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息繁衍,從其河東案山古文化遺址可以得到證明。夏、商時期,吉安為中原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南境域;西周時期屬周文王五世孫周章封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周朝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屬九江郡。故吉安古稱“廬陵”。漢朝時期廬陵屬豫章郡。三國時期,豫章郡屬孫吳國,孫吳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郡治在今泰和縣城西北十五公里處。東漢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遷西昌縣治(今江西泰和)。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廬陵郡治遷石陽城(今江西吉水)。東晉朝鹹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於今吉安市區孔家灣附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廬陵郡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稱,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趙公塘一帶;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吉州為廬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廬陵郡為吉州;唐朝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廬陵為吉州。北宋朝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領廬陵等八縣;元朝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吉安路,置吉安府,轄九縣。清朝初期沿明制;清朝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蓮花廳,領九縣一廳,直至清末。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吉安府,直屬江西省。中華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廬陵道於宜春,轄二十一縣,改廬陵縣為吉安縣。中華民國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廬陵道遷至吉安。中華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廬陵道,直屬江西省。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區,置第九行政區公署于吉安。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為第三行政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吉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員會、吉安公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專署機關人員進駐吉安城;9月,吉安分區改為吉安專區;中共吉安地委初屬江西省委和贛西南行政區黨委領導。1951年辛卯7月贛西南行政區黨委撤消後,一直歸屬江西省。1968年戊申5月,改吉安專區為井岡山地區。1979年己未7月再度改為吉安地區。2000年庚辰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轄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吉安縣、吉水、安福、峽江、新乾、永豐、泰和、萬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區十縣。2.堂號:拔劍堂:春秋時期楚大夫穿封戌與公子圍同克鄭國,二人爭功,穿封戌不畏權勢,怒而拔劍,維護自己的利益。穿封氏後裔子孫封氏、方氏、穿氏、袁氏等,皆以先祖為榮,以穿封戌拔劍維權之舉設堂號,稱“拔劍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