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夫妻

隨著社會的發展,衍生了如今的空置夫妻, 它是由空置房而衍生出來的一個新詞。指很多人婚後不敢生孩子的社會現象,雖然他們的數目還不算龐大,但是他們的人群卻在不斷壯大。又是一種社會現象的體現。

社會現象

究竟是在二人世界中創造純粹的浪漫情愫,還是兒女繞膝盡享天倫之樂?

網上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家庭模式選擇目前呈現一降三升格局,即與1997年的同題調查結果相比,選擇核心家庭(夫妻二人加子女)的人數比例下降了11.3%,而選擇丁克家庭、獨身和直系家庭(夫妻加老人、老人與孫輩一起生活)的人數比例分別上升了1.1%、3.9%和6.1%。
這一最新調查結果來看,核心家庭人群向丁克、獨身和直系家庭的分化正表明了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家庭這一基本單元受到的激盪:一方面,經濟發展和文化觀念的演進使中國的家庭生活方式更為開放、多元和現代化。另一方面,它表明現代人承擔的社會壓力正逐漸增大,人們在個人發展和養育後代之間無法做到很好的平衡,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生存壓力使越來越多的人期望能從哺育後代的重壓中解脫出來。

導致原因

1空置夫妻

時代越來越開放,同時也讓現代人有了越來越多的無奈。如果現在有人列一份“我們不敢”的清單,“生孩子”鐵定榜上有名。為什麼?因為我們即使生的起,也可能養不起?養的起,也可能沒時間沒精力養?

專家指出,一個社會整體的生育水平直接受到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國家的生育政策,二是人們的生育意願。隨著80後步入婚育時代,雖有雙獨生子女可生二胎的政策,但眾多80後雙獨生子女家庭選擇了晚育、只生一個或不生。

一、傳窮接代,不敢生

拒絕“傳窮接代”是一次思想大轉變,顛覆了千年來那種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應該說,這種拒絕“傳窮接代”的新觀念,得益於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窮人越窮,富人越富;得益於權、利的傳承,處處都布滿著“潛規則”,窮人難以進入權貴階層。
多年前,窮人的孩子可以通過讀書考大學來改變命運,只要畢業了就有工作分配,且大多數進入黨政機關、科研學院。所以窮人總會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現在就是名牌大學畢業,窮人也難以進入黨政機關工作。其實,如今窮人的孩子也考不上名牌大學,窮人的孩子讀不起昂貴的名幼稚園、名國小、名中學。鄉村那些優秀老師早跑進城了,優質資源都集中在這些學校,那些缺乏優質資源的學校,還能培養出優秀大學生來?再說,就是孩子有讀書的天賦,考得起大學,窮人也供不起。農民工段天長就是為了討工錢給孩子上大學,而被活活打死。如果當年不生“窮二代”,或許就不會這樣拚命地打工賺錢,為了籌學費討工錢而丟了性命。
拒絕“傳窮接代”的思想其實早已蔓延,現在談到孩子都說養不起。原以為有這種思想的人都是城裡人,後來我從農村的堂弟堂妹中也多聽到這種聲音。去年表弟來到我工作的地方,我問他生了幾個,他說就生一個,我說你又沒有“緊箍咒”,就是按照政策也可生二胎,他笑著說:“養不起,生了,也沒條件教育。”過去家鄉人都崇尚多子多福,沒想到如今卻是如此。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幾;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住不起,一萬多元一平米;病不起,藥費利潤十倍起……”窮人家的孩子注定要長期在窮困的環境下掙扎、他們所受的教育將比社會其他階層落後許多、他們的“窮人命運”將很難得到改變。從懼怕“製造窮三代”的恐懼中,我也看到了一種可怕的“傳承”。

《新世紀周刊》聯合某網所做的調查顯示,生存成本較高的華北、華東、華南地區,年輕人生育意願明顯低於其他地區。在不想要孩子的理由這個問題上,29.2%的八零後認為自己的經濟基礎不行,養不起孩子。有25.8%的七零後選擇同一項。在收入問題上,年薪2萬到4萬人群的生育意願是最低的,而收入、地位較有保障的政府官員和私營企業主在生育問題上則顯得更為灑脫。顯然,公司職員這一群體集中了絕大多數八零後勞動者,他們的年薪大部分在2萬到4萬之間徘徊。
2008年,中國的經濟走向充滿變數,高漲的CPI,股市、房市神話的次第破滅讓剛剛走上社會的八零後摸不清頭腦。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對象表示,自己已經因為經濟原因推遲了原來的生育計畫。看來,在自己沒有認清世界之前,教育下一代的工作還是先放一放吧。
社保也是八零後必須考慮的問題。中國高校招生從1998年起進入了大躍進時代,8年間招生人數增加5倍,超過中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對高校畢業生的接納能力。為了擠進就業大門,許多剛畢業的學生不得不在單位應該提供的福利上作出妥協,許多勞動契約上連最基本的三險一金都沒有。
即便走運,公司在社保問題上不玩太極,社保還是充滿了變數。以五險一金為例,目前在全國範圍內還沒實現聯網。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如果想要跨省跳槽,如何把之前繳納的錢轉出來就很麻煩。這對於流動性大、薪水又非常少的八零後而言,顯然是個不利因素。
二、丁克家族

完美的愛情只屬於兩個人,這種觀念也發展到現代“羅曼蒂克”的婚姻當中。她們渴望浪漫,喜歡燭光晚餐和玫瑰鑽戒,不喜歡被之外的第三者打擾。要是在和老公燭光晚餐的時候,懷裡抱著吃奶的孩子,你還有心情窮浪漫嗎? 於是就有中國的“丁克”一族產生,他們的做法是與傳統文化相違背的。在重重的壓力下,他們還是堅持著自己的意見。

調查顯示,選擇丁克家庭的人群具有三個明顯特徵:年輕化、高學歷和高收入。在18-34歲的受訪對象中選擇丁克家庭的占10.4%,明顯高於35-54歲受訪人群的同類選擇。在不同學歷的人群中,大專以上學歷者選擇丁克家庭的比例最高,達到10.3%。收入越高者,選擇丁克家庭的比例越高。家庭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受訪者中比例達到13.7%,而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中僅為5.5%。
三、其他原因

有證據表明,未生育女性在心理上的成熟度,遠低於同齡的已育女性。因為缺少孩子的加盟,女性對丈夫的情感依賴度遠高於有孩子的姐妹,表現為不斷在婚內“求證”愛情的濃度有多高,丈夫是否對自己無條件地服從及遷就,具體其歸納為幾下幾點:

★結婚目的不純。“嫁人要嫁有錢人”,這是近年來網路上流行的話。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很多80後女性,希望通過婚姻找到自己未來的幸福。她們在擇偶問題上,看重的往往是婚姻上的附加價值。譬如,住宅、私家車和錢財等等。但對婚後生育問題卻考慮得很少。
★不相信愛情。在這個“閃婚”、“閃離”的愛情年代,80後獨生子女也逐漸成為離婚的高發人群。尤其是80後女孩,她們面對現代人的冷漠和對愛情的淪喪,很多人已經不相信愛情。她們在猶豫和恐慌中渡過,有的人甚至不相信自己的堅定,不想為生育所帶來的痛苦代價買單。
★工作壓力大。現在社會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他們的工作壓力也大,越來越多的80後年輕夫婦危機感增強。他們認為過早地生兒育女,容易使自己在社會的競爭中處於劣勢,並失去競爭力。這一想法在80後的女性中尤其突出。
★社會環境引發不孕症。社會競爭激烈,環鏡污染嚴重,生活習慣不規律,有些80後年輕人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就到夜總會、酒吧、迪廳熬夜,很多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這種種原因都增加了80後的不孕機率。
★多次流產引起不育症。現在有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家庭貧窮,自己又沒有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沒有積蓄,沒錢購房結婚,他們只得租房同居。女朋友懷孕了只得流產。於是重複著懷孕流產、流產了又懷孕的厄運。有的80後女性,怕人知道,做了人流手術後也不休息,照常上班,進而影響到他們生殖系統的恢復和健康,有的造成了終身不育的遺憾。

影響

如果一名成年女性缺乏一次完整的孕育過程,來降低持續高位的激素分泌,其罹患子宮肌瘤的可能性,在35歲~50歲之間,為25%~35%,50歲以上可高達到60%!生養一名孩子後,這種可能性在35歲至50歲之間降至15%左右,50歲以上罹患的可能性也只有25%。雖然子宮肌瘤惡變的可能性僅有5%~10%,但它所造成的陰道出血、腥臭白帶、下腹壓迫症狀及強烈的痛經現象,卻可能給女性造成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而“窮二代”沒有信心生孩子,是認為自己的孩子很難改變命運,生了仍然是“窮三代”,尤其是窮人家庭的孩子要向上流動艱難得希望渺茫。而沒有條件培養孩子,孩子不能成才,小處說不能改變家庭狀況,大處說影響國民素質,影響國家的發展。這種思想雖然是一種進步,有前衛性,但也暴露出這個社會的弊端,所以,更應審視社會公平這個問題,審視這個問題將帶來的影響。如何減少貧困的代際傳遞,就要從制度上著手解決,逐步消弭日益拉大的貧富分化。除了由政府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讓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能讀得起書,站在同一的起跑線上外,還要有合理的社會分配機制(包括二次分配機制),以及更多更公平的個人發展機會,儘可能地暢通社會各階層流動的渠道,讓更多的窮人能通過努力過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人們才不會顧慮生孩子的問題。

建議

知道一點幾何常識的人都知道,三角形的狀態最穩定。在一個核心家庭中,丈夫、妻子和孩子這三個點的情感互動,將矛盾的萌芽消滅在初始狀態中。再沒有比養育一個孩子所帶來的“同舟共濟”的感受,更有助於婚姻的穩定了,也是夫妻安度“審美疲勞”的一個契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