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將佛事圖相報

此詩見於戚序本、蒙府本第七十回回前,是評詩。此詩的末句證實了我們曾經說過的話——《桃花行》正是黛玉自己最後夭亡情景的象徵性寫照,即所謂“讖語”。評者說,雖然寶玉後來棄寶釵、麝月為僧,皈依佛門,企圖用這一行動來報答自己遭厄時知已對他生死不渝的愛情,但這也是徒然的,因為她早已如桃花遭到狂風那樣飄散了。

基本內容

空將佛事圖相報,已觸飄風散艷花。
一片精神傳好句,題成讖語任吁嗟。

相關注釋

【簡釋】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只是脂硯齋等批書人的看法,未必正確,怎么可以都引以為據呢?不錯,批書人觀點可商榷之處不少,但我們依據的並不都是他們的觀點,而是使他們產生這樣那樣觀點的客觀事實。就算曹雪芹在擬黛玉作《桃花行》時並非有意將它寫成“讖語”,這也不能改變歌行中所寫與黛玉之死情景是相似的這一基本事實。因為這裡重要的是批書人既以為歌行是“讖語”,他就必定已經知道後來黛玉是怎樣死的,否則就無從那么說。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所不知道的。與此相類似的情況是很多的,對脂評不應忽視的原因就在於此。有些脂評的觀點與我們今天普遍接受的看法很不一致,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把它看作謬見而棄置不顧,不去細心地分析批書人之所以產生這種見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這就不是尊重事實的態度,其結果也許會使我們丟棄許多可利用來弄清曹雪芹原著本來構思的很有價值的資料,而讓自己的論點建立在隨心所欲的臆想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