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慶里

積慶里

積善有餘-積慶里 在漢口江漢區統一街轄區內,作為一處老里弄,積慶裡面積是最大的:1.3萬平方米的里弄內,縱橫著8條寬3.5米、長618米的巷道,由土渣路、條石路,到如今的水泥路,猶如默默的史筆,勾勒出80年的滄桑變遷。積慶里之所以小有名氣,並非因為以上的歷史。1938年10月26日,該民族的“精英”們沾滿血腥的靴子一踏進漢口,把15名中國士兵和居民,趕進江里,一陣亂槍射殺。武漢市文史研究館館長吳勝家透漏: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房建昌教授曾多次考察這裡,說“像積慶里這樣集中留存完好慰安所遺址的地方,目前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

歷史背景

1924年,一個叫李子榮的男人,在此置業建屋,逐漸發展成一個里弄。估計李姓業主極想結交人緣,名居處曰“同善里”,也是表揚和自我表揚相結合的意思。十年後,也許覺得善行積得厚了,李業主將里弄改名為積慶里,取的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吉祥。倏忽又是32年,在以改地名人名為時髦的1967年,此處被改名為“東方紅”里,5年後又改了回來……

成名原因

積慶里之所以小有名氣,並非因為以上的歷史。

在漢口,比積慶里資格老、且歷史曲折得多的民居里弄多的是。

作為城市的一塊歷史碎片,積慶里能夠進入人們的記憶,似應“歸功於”大和民族。1938年10月26日,該民族的“精英”們沾滿血腥的靴子一踏進漢口,把15名中國士兵和居民,趕進江里,一陣亂槍射殺。如此這般的“耀武揚威”畢,就一口氣在漢口建起了兩處“共榮圈”。一處上起礄口下至利濟路,把沒有來得及逃走的漢口人像驅趕牲口樣地圈在裡頭。另一處,則設在積慶里:強行徵用積慶里八棟樓房,將30多名韓國婦女充實其間。可惜,這兩處“共榮圈”沒有一點“共”處:前者叫“難民區”,後者叫“慰安所”,且一點都不“共榮”。“難民區”里,是漢口人在裡頭受罪,“慰安所”里,是“皇軍”在裡頭洩慾……

資料顯示,日軍侵占漢口時,在積慶里共有日本、朝鮮慰安婦280名,其中有朝鮮經營的慰安所9間,日本經營的慰安所11間。

這,也許就是當年那撥子日本人對“日中親善”的真實詮釋吧。

不過,不曉得那撥子日本人和他們的後代,還記不記得:當日本戰敗,漢口兩萬多日僑集中到日租界裡,漢口人回響當局號召,捐出木頭油布蘆席之類,幫這些在“皇軍”槍炮鐵蹄掩護下進到漢口來的異國人蓋房起屋過日子!

歷史這東西,不真實不行,真實了吧,夾帶起的某些回憶,有時真讓人彆扭憋氣得不是滋味!

漢口人是真積善,漢口人用自己的審時和大度,把整個漢口,塑造成一個偉岸的“積善之家”……

現狀

六十多年過去,如今積慶里依然安在,這裡里弄四縱四橫,現住有500戶人家,1000多居民。居家房舍依然保留有舊時厚重斑駁的木門,老式百葉窗,門楣上三角形的裝飾圖案;兩層樓房,每層4米多高的空間和木製台階依稀當年模樣。這個背負著沉重歷史記憶的遺蹟在繁華現代的鬧市中心被人們漸漸冷落。武漢市文史研究館館長吳勝家透漏: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房建昌教授曾多次考察這裡,說“像積慶里這樣集中留存完好慰安所遺址的地方,目前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吳館長提議,應該儘快將遺址闢為紀念館保護恢復,用來昭示後人,不忘國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