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象甲

稻象甲

稻象甲,所屬動物界,屬象蟲科,分布在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海南,西抵陝西、四川和雲南,東達沿海各地和台灣。

基本信息

簡介

稻象甲稻象甲
【中文名】 稻象甲
【別名】 水稻象鼻蟲 稻根象甲 稻象甲
【學名】 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
【 目 】 鞘翅目
【 科 】 象蟲科
【寄主】 水稻,瓜類、番茄,成蟲偶食麥類、玉米、和油菜

其他主要資料

為害特點】 成蟲以管狀喙咬食秧苗莖葉,被害心葉抽出後,輕的呈現一橫排小孔,重的秧葉折斷,飄浮水面。幼蟲食害稻株幼嫩鬚根,致葉尖發黃,生長不良。嚴重時不能抽穗,或造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特徵描述
成蟲—體長5毫米,暗褐色,體表密布灰褐色鱗片。頭部伸長如象鼻,觸角黑褐色,末端膨大,著生在近端部的象鼻嘴上,兩翅鞘上各有10條縱溝,下方各有一長形小白斑。卵 橢圓形,長0.6~0.9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後變為淡黃色半透明而有光澤。幼蟲 長9毫米,蛆形,稍向腹面彎曲,體肥壯多皺紋,頭部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很像一顆白米飯。蛹 長約5毫米,初乳白色,後變灰色,腹面多細皺紋
【發生規律】
浙江年生1代,江西、貴州部分1代,多為2代,廣東2代。一代區以成蟲越冬,一、二代交叉區和2代區也以成蟲為主,幼蟲也能越冬,個別以蛹越冬。幼蟲、蛹多在土表3—6cm深處的根際越冬,成蟲常蟄伏在田埂、地邊雜草落葉下越冬。江蘇南部地區越冬成蟲於翌年5—6月產卵,10月間羽化。江西越冬成蟲則於5月上中旬產卵,5月下旬一代幼蟲孵化,7月中旬—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幼蟲於7月底—8月上中旬孵化,部分於10月化蛹或羽化後越冬。一般在早稻返青期為害最烈。一代約2個月,二代長達8個月,卵期5—6天,一代幼蟲60一70天,越冬代的幼蟲期則長達6—7個月。一代蛹期6—10天,成蟲早晚活動,白天躲在秧田或稻叢基部株間或田埂的草叢中,有假死性和趨光性。產卵前先在離水面3cm左右的稻莖或葉鞘上咬一小孔,每孔產卵13—20粒,幼蟲喜聚集在土下,食害幼嫩稻根,老熟後在稻根附近土下3—7cm處築土室化蛹。生產上通氣性好,含水量較低的沙壤田、乾燥田、旱秧田易受害。春暖多雨,利其化蛹和羽化,早稻分櫱期多雨利於成蟲產卵。年發生l一2代,一般在單季稻區發生l代,雙季稻成單、雙季混栽區發生兩代。以成蟲在稻樁周圍、土隙中越冬為主,也有在田埂,溝邊草叢鬆土中越冬,少數以幼蟲成蛹在稻樁附近土下3—6厘米深牡做土室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和假死性,善游水,好攀登。卵產於稻株近水面3厘米左右處,成蟲在稻株上咬一小孔產卵,每處約3至20餘粒不等。幼蟲孵出後,在葉鞘內短暫停留取食後,沿稻莖鑽入土中,般都群聚在土下深約2~3厘米處,取食水稻的幼嫩鬚根和腐殖質,一叢稻根處多的有蟲幾十條發生為害。一般丘陵,半山區比平原多,高燥田比低洼田多,砂質土比粘質土多。
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提倡免少耕與深耕輪換,以降低越冬蟲源基數。剷除田邊、溝邊雜草,清除越冬成蟲。 2. 化學防治:在稻象甲為害嚴重的地區,已見稻葉受害時,噴灑50%殺螟松乳油8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600倍液,或667m2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100ml或40%水胺硫磷乳油100ml對水噴霧。每667m2也可用40%甲基異柳乳油175ml配製成毒土撒施在稻田裡,藥後10天防效高達96%。此外每667m2還可用3%喃丹顆粒劑3kg,撒入田間,還可結合耕田,排乾田水,然後撒石灰或茶子餅粉40-50kg。 3. 防治成蟲:用糖醋稻草把誘捕。
【地理分布】
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海南,西抵陝西、四川和雲南,東達沿海各地和台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