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其一

《移居 其一》是魏晉時期的陶淵明寫的一篇詩詞。

詩詞正文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作品賞析

第一首寫移居求友的初衷,鄰里過往的快樂。吟味全詩,每四句是一個層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領起,將移居和求友聯繫起來,因事見意,重在“樂”字。古人迷信,移居選宅先卜算,問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兇險則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諺所云:“非宅是卜,惟鄰是卜。”(《左傳·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鄰里之善惡。詩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嚮往南村,卜宅不為風水吉利,而為求友共樂。三、四兩句,補足卜居的心情。詩人聽說南村多有本心質素的人,很願意和他們一同度日,共處晨夕。陶淵明生活在“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感士不遇賦》)的時代,對充滿虛偽、機詐、鑽營、傾軋的社會風氣痛心疾首,卻又無力撥亂反正,只能潔身自好,歸隱田園,躬耕自給。卜居求友,不趨炎附勢,不祈福求顯,唯擇善者為鄰,正是詩人清高情志和內在人格的表現。

中間四句:“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由卜居初衷寫到如願移居,是詩意的轉折和深化。茲役,指移居搬家這件事。“弊廬”,破舊的房屋,這裡指簡陋的新居。詩人再次表明,說移居南村的願望早就有了,終於實現的時候。其欣欣之情,溢於言表。接著又說,只要有好鄰居,好朋友,房子小一點不要緊,只要能遮蔽一張床一條蓆子就可以了,不必一定求其寬敞。不求華堂廣廈,唯求鄰里共度晨夕,弊廬雖小,樂在其中,詩人曠達不群的胸襟,物外之樂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對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來,不少有識之士都表現出高遠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居住,有人對他說:那地方太簡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推己及人,表現出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

最後四句:“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具體描寫得友之樂。鄰曲,即鄰居。在義熙七年(411年)所作《與殷晉安別》詩中,詩人說:“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時鄰。”可知殷晉安(即前所說殷景仁)當時曾與詩人為鄰。詩中所說的友人,多是讀書人,交談的內容自然不同於和農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限於農事(見《歸園田居》),而帶著讀書人的特點和愛好。他們一起回憶往事,無拘無束,毫無保留地交心,他們一起欣賞奇文,共同分析疑難的文義,暢遊學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詩人創作時,正值四十六、七歲的中年時代。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時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於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願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