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速度

移動速度是指人體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以單位時間內機體移動的距離為評定指標。在體育運動中,常常是以人體通過固定距離所用時間來表示,如男子100米跑10秒,100米自由式游50秒等 。

移動速度的影響因素

移動速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步長和步頻。移動速度主要取決於動作頻率即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動作周期數和每一個動作周期在特定運動方向上的位移幅度。這兩個因素狀況的改善以及它們之間的合理組合是提高移動速度的關鍵 。

移動速度的主要訓練方法

(1)起動能力練習

起動訓練包括起跑練習、負重短距離加速練習和短跑輔助技術練習 。

(2)快速力量練習

(3)助力速度訓練也稱超最大速度訓練法

助力速度訓練法是指利用器材或場地突破已有的速度極限的練習方法。如短跑中的下坡疾速跑,腳踏車訓練中定量轉速(超過腳踏車運動員已有的)的功率腳踏車訓練等等都是打破已有速度極限為目的的訓練方法。超最大速度跑可以起到提高步頻、收縮肌肉的肌電加強、蹬地反作用力加大、肌肉緊張、度加大、肌肉內儲存的彈性能增加、肌肉收縮效率及跑的技術得到改善的作用。 助力速度訓練的基本方法有下坡跑、牽引練習、高速跑步機衝刺練習 。

(4)阻力速度練習

為了使加速跑階段和高速跑階段的水平速度達到最大限度,阻力訓練的目標必須放在加大伸髖肌群的力量上。阻力訓練的另一個目標是減小腳每次著地時身體重心下降的幅度。短跑中腳著地階段,身體重心不應下降過多。下肢各關節伸肌的力量越大,支撐階段中身體重心下降的幅度越小。下肢關節的彎曲度越小,引起的伸肌伸張反射強烈,從而使每一步後蹬階段的力量越大。

通過加大跑動的阻力提高下肢力量的速度訓練方法。如,上坡跑、拖重物跑(輪胎、降落傘)、沙地跑、水中跑等方法 。

(5)速度耐力的練習

無氧代謝在任何練習的開始時都會出現。它為肌體提供快速的能源,直到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供能調整的出現。低於6秒的所有快速跑,幾乎完全依賴磷酸原供能系統。快速跑超過6-8秒後開始動員糖酵解系統供能。

速度耐力訓練的目的是提高適合不同項目的競技需要的耐力。速度耐力訓練可以預防運動員在比賽後期、長距離衝刺的後半程及較短比賽間歇的幾次重複快速跑情況下速度下降。當中場隊員被速度較慢的隊員趕上,短跑運動員在後面的10-20米被對手超過,還有籃球運動中搶斷上籃的運動員被防守隊員把球打掉等情況下,速度耐力的好壞就非常明顯了。高水平速度耐力為運動員提供在每一次短距離衝刺時保持充沛的動力。

速度耐力訓練包含某一運動衝刺距離、間歇時間兩個基本要素。重複的次數和組數應依比賽中的運動情況確定。一個足球、曲棍球的典型的訓練計畫涉及跑動距離逐漸地從10米增加到50米,重複次數從5次增加到15次,慢跑恢復和休息的間歇時間從20秒降低到5秒。

速度耐力訓練一般每周不超過兩次,比賽期每周一次。

速度耐力訓練的持續時間應該在30秒甚至2-3分鐘,速度訓練一般在5-10秒。速度耐力訓練的間歇時間一般較短,一次練習後沒有完全恢復時即應進入下一次練習 。

移動速度的評定

測定移動速度的手段常常用短距離跑。

測試要求:運動員全力加速。

(1)根據不同測試目的選定跑動距離。10米、30米、60米、100米、120米。

(2)在運動員不疲勞、神經興奮性高的狀態下測驗。

(3)充分的準備活動。

(4)除了時間參數外,步數、步頻和單腿蹬地時間也是重要的評價參數 。

移動速度訓練注意的問題

(1) 訓練應在運動員興奮性高、情緒飽滿情況下進行,一般安排在訓練課的前半部。

(2) 速度素質訓練應避免形成速度障礙。

產生速度障礙的客觀原因是,由於技能動力定型的形成,運動員技術動作的空間時間特徵都趨於穩定;隨著運動水平的提高,運動員神經過程靈活性的改進和肌肉收縮所需能量的提供會遇到更大的困難,而運動員向前移動所需克服的阻力則更大。

產生速度障礙的主觀原因是:過早地片面發展絕對速度;基礎訓練不夠;技術動作不合理;訓練手段單調;負荷過度、恢復不好……等等。出現速度障礙時,可採用牽引跑、變速跑、下坡跑、帶領跑、順風跑等手段予以克服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