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鳴雷墓

秦鳴雷墓址及墓前石馬

秦鳴雷墓,在臨海匯溪鎮牌前村鳳凰山西麓。2001年2月18日,臨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文物文物保護單位”。
秦鳴雷(1518—1593年),字子豫,號華峰。臨海城關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殿試第一名。初授翰林院修撰,參修《國史》和《會典》。二十九年(1550年),升左春坊諭德。後歷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太常卿、禮部右侍郎等職。四十四年(1565年),主持是年會試,以取陳有年王一鶚、王錫爵等著稱。四十五年(1566年),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總校《永樂大典》,並教習庶吉士。隆慶五年(1571年)遷南京禮部右侍郎,進尚書。因與嚴嵩、張居正等不協,年五十餘即致仕返鄉。家居二十餘年,卒葬“縣東北三十里雙門”。其能文善詩,詩文直抒性靈,不作鉤棘語,所著有《倚雲樓稿》、《談資》等行世。秦鳴雷還曾作有劇本《合釵記》傳奇,又名《清風亭》。此副本雖亡佚,但清代曾在弋陽腔中盛演。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刊印的《綴白裘》第11集收有《趕子》一折,唱[批子]。雖然《花部農譚》中記載了全劇故事,但“趕子”、“清風亭認子”顯然是演出時頗受觀眾歡迎的單折,或只演此單折,類似折子戲。此劇又名《天雷報》、《雷殛張繼保》。據焦循《劇說》云:“今村中演劇,有《清風亭認子》。”焦循又說到他在幼時觀看此劇時,村人“其芒無不切齒,既而無不大快。鐃鼓即歇,相視肅然,無不戲色,歸而稱說,浹旬未己”。說明秦鳴雷所作的此劇演出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雷殛”忘恩不孝之子的結局,則反映了古代人民懲惡揚善的願望。
秦鳴雷墓已被毀壞,但遺址上的規模仍依稀可辨。墓前尚存有石馬一對,石馬作站立狀,長2.1米,高2米。雕刻精緻,造型優美。是臨海所存墓前石刻中的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此外,還有墓碑一塊,為牌前村村民鄭良金砌於茅坑牆上,具體內容不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