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表演藝術家

秦腔表演藝術家

秦腔表演藝術家由:太白文藝出版社於2010年8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秦腔表演藝術家

《秦腔表演藝術家》描述了朱炎昭從叫花子到著名詩人、書畫家的傳奇人生。刻畫了朱炎昭耿介正直而又詼諧的性格,及以善為本、見義勇為的高尚情操。

目錄

生行

“衰派一絕”的劉毓中

劉易平《轅門》全始終門

“紅生泰斗”王秉中

附:“紅淨泰斗”

趙氏父女概觀

耿善民楊天易回眸

難忘的袁克勤

西安劇壇的“鬚生頭牌”

蘇育民表演藝術印象

簡說張新華與李愛雲

女生角耀眼雙星

八旬壽星演關公

——記青海秦腔耆宿張新棠

漫話任哲中

大器晚成的衛贊成

創新鑄輝煌

——回憶我的藝術人生

附:淺評任哲中、李愛琴《周仁回府》

可堪回首憶當年

……

醜行

淨行

旦行

特錄

後記

序言

秦腔以其特有的地域風格和“古調獨彈”的藝術魅力,卓立於中華民族文化之林.為廣大人民民眾所喜愛。

從地域上講,秦腔發源、形成於陝甘(古秦地)一帶,生長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的廣大地區。秦腔的“娘家”在古長安。正因為陝西西安(古長安)曾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都城所在地,並且中國戲曲之完備得力於唐代“梨園”的興盛。所以,以秦腔藝術為代表的陝西戲曲又具有全國的意義。

明末清初,秦腔一度成為戲壇盟主。清乾隆年間,秦腔藝人魏長生先後幾次進京演出,轟動京城,“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閣。一時歌樓,觀者如堵”。(清人吳太初《燕蘭小譜》)秦腔在京城扎了根,與當時的“徽班”長期同台獻藝。秦腔“婆家”遍天下,流播於四川、江蘇、浙江、內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東、西藏、雲南、貴州、福建等地。

新中國成立後,秦腔作為一種要繼承發展的傳統藝術形式,被納入黨和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建設的工作內容。古老的秦腔煥發了青春。陝西秦腔院團多次進京演出,並在全國部分地區巡迴演出,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賀龍、彭真、陳毅、李先念、習仲勛、鄧穎超、王震、薄一波、楊成武、羅瑞卿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鼓勵。中國文藝界的領導、專家田漢、歐陽予倩、曹禺、馬少波和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等紛紛發表文章,讚譽秦腔為“老樹紅花”,給予秦腔藝術高度評價。巡迴演出所到之處,備受廣大民眾歡迎。秦腔在全國各地因此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秦腔上演的劇目數以千計,其中經久不衰的傳統經典劇目題材廣泛、內容紛繁,特別是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劇目,為一代一代的秦腔觀眾所稱道。

後記

秦腔作為古老而流行較廣的地方劇種,表演藝術家自是所在多有,但限於資料、地域等條件制約,這本書僅囿於編著者視野所及疏漏難免,加之時間緊,任務急,十分遺憾和抱歉。

書中篇目,由“編”和“著”混成,分別以行當歸屬、出生先後排序,時限以20世紀為主,個別上溯至19世紀末,因為這一時段,情況較為明晰,資料也較翔實,更由於論及表演藝術,似以“親見、親歷、親聞”而求直觀真切為要。

對於上世紀初的老輩表演藝術家,今人已無從知悉,所幸有前輩戲劇家封至模先生刊發於50年代的幾篇評介考略在,因予“特錄”,以饗讀者。

本書編著中,得到了策劃組織、編輯出版等方方面面領導、同仁的關切提示和支持,深以為感,也痴心期待專家同道及廣大愛好者品評指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