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三兄弟

《秦氏三兄弟》,描寫秦伯仁、秦仲義、秦叔禮三兄弟歷經戊戌政變、辛亥革命、北伐、國共內戰幾個關鍵時期的不同命運。

簡介

《茶館》的前身《秦氏三兄弟》。1956年,老舍寫成一部宣傳普選的話劇《秦氏三兄弟》,四幕六場,以戊戍維新、辛亥革命、北伐戰爭、解放前夕四個歷史時期作為劇情背景,人物眾多。戲從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寫起,直寫到1948年反動派“選舉北京市參議院”。
這齣戲的第一幕第二場是寫清末北京的裕泰茶館,也就是現在所看到的《茶館》的第一幕。據說在完成《秦氏三兄弟》初稿的時候,老舍照例與人藝的演員們進行討論,結果裕泰茶館一場大獲讚賞,有人建議老舍不如把茶館裡的戲寫下去,於是有了茶館裡的第二幕與第三幕。所不同的是,原來《秦氏三兄弟》的主人翁秦仲義,到了《茶館》里只成為眾人之一,而秦家其他兩兄弟都不見了。

來歷

《茶館》的前身是配合宣傳憲法的《秦氏三兄弟》,其中的第一幕第二場是“裕泰茶館”的戲。聽過劇本後是焦菊隱首先提出由此擴充成戲的建議。老舍欣然同意。3個月後交稿。其中的一稿結尾是落在茶館說書上。說書人是革命者,不幸暴露。王掌柜挺身掩護,救了說書人,自己中彈犧牲。問到于是之的意見,于是之只說了一小點兒:希望最後有一段“幾個老頭話滄桑”的戲,然後王掌柜拿著一個他常用的道具進屋上吊去了。于是之自己說得中氣不足,老舍先生也“嗯嗯”著就告別了。沒想到幾天后,老舍寫出來的不是一小段,而是一大段,三個老頭說一輩子掏心的話,然後,撒紙錢,成為全劇中的華彩段。

人物表

秦伯仁——男,首次出場年約二十三四歲,讀書人。要證明自己能改造世界,挽救祖國。

秦仲義——男,伯仁之弟,商人。

秦叔禮——男,伯仁之三弟,京戲票友。

秦老太太——女,伯仁等的母親。

顧師孟——女,伯仁之妻。

秦趙氏——女,仲義之妻。

秦鳳賢——女,叔禮之妻。

顧秀才——男,師孟的父親。

秦漢媛——女,伯仁之女。

秦大章——男,仲義之子。

秦二利——男,大章之弟。

關誦雲——男,漢媛的丈夫。

關大興——男,漢媛之子。

關二俊——女,漢媛之女。

邱子厚——男,五十多歲。

邱立本——男,子厚之子。

曾墨俠——男,伯仁的同學。

王掌柜——男,大茶館的掌柜。

松二爺——男,茶客。

常四爺——男,茶客。

李 三——男,茶役。

二德子——男,茶客。

馬五爺——男,茶客。

劉麻子——男縴手。

康 六——男,鄉下人。

黃胖子——男,流氓頭子。

老 人——男,無人照管的老人,八十多歲。

鄉 婦——女,農婦。

小 妞——女,農婦之女。

皮太監——男,雖是太監,卻要結婚。

恩 子——男,辦案的官人。

祥 子——男,辦案的官人。

茶客若干人,男,甲、乙、丙……

老田哥——男,秦家的佃戶。

田鐵子——男,老田哥之子,後改名鐵根。

方 媽——女,秦宅女僕。

張 二——男,秦宅男僕。

邢也達——男,政客。

馮 策——男,政客。

魯遇齋——男,政客。

周文明——男,伯仁的學生。

程海蘭——女,伯仁的學生。

於默芳——女,伯仁的學生。

唐巡長——男。

巡 警——男。

學 生——男與女。

特 務——男。

精彩片段

時間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一年——一八九八(光緒二十四年)。所謂戊戌政變就發生在這一年裡。端陽節前一二日。變法的上諭已在陰曆四月二十三日頒布了。

地點 北京城內某胡同,秦宅的書房。

人物  秦伯仁 秦 顧師孟  秦叔禮  秦趙氏 邱子厚  邱立本 曾墨俠  顧秀才 秦老太太〔幕啟:負責服裝、布景、道具等設計的同志們恐怕要挖些心思,因為這屋裡的一切都是半世紀前的風格與式樣,而這半個多世紀的社會變動又是那么大,連茶壺茶碗的樣式都變了不少次。不過,我相信他們必能克服困難;我也就無須在這裡多說該用什麼樣的壺與碗了。

〔我可必須說:這屋裡的一切不但須照半世紀前的風格去布置,而且更重要的須教人一看就看出來,這是那時侯的一個中產家庭——城外有幾十畝地,城裡有個不大不小的布鋪,而且家裡還有讀書人。再往詳細里一點說,這一家子大概已在北京住過好幾代。到底是多少代,和每一代都是乾什麼的,我們沒看見他們的族譜,不敢亂說。我們只知道:從秦伯仁的祖父起,家道日見興旺。到了他的父親(已故)這一代,就不但更加緊地生財發家,而且有力量供給伯仁讀書,想改換門風了。因此,長子伯仁成了個相當有學問的人,而次子仲義還繼承父業,經管生意。伯仁也居然娶了顧秀才之女為妻。老三叔禮是“老”兒子,受溺愛,雖有聰明而讀書不成,就夾七夾八地學了許多街面上的壞習氣,可能成為一個小地痞。

〔伯仁獨自在屋裡。天氣很熱,他可還不肯脫去大衫,表示他有讀書人的修養。他正在用恭楷抄寫一個檔案。寫幾個字便輕輕擦擦頭上的汗,免得汗珠落在紙上。他力作鎮定,可是內心裡卻非常興奮。

〔顧師孟(伯仁的妻)端著一個漆盤,上有一相當大的磁壺,輕輕地走進來。

〔師孟站住,呆了一會兒才開口;知道他不願有人來裹亂。

顧師孟 (先輕輕地嗽了一聲)老太太教我給你送點酸梅湯來,冰鎮的,涼之呢!(湊過去)

秦伯仁 (很不高興她來打攪,本想不搭理她,可是,她既奉母命而來,就非應付一下不可;站了起來)老太太乾什麼呢?

顧師孟 (放下壺)吃過午飯,抽了兩口煙……

秦伯仁 唉!

顧師孟 (知道他不喜歡任何人吸大煙,可是作為沒聽見他嘆氣)忍了一個盹兒,現在跟孟大夫說話呢。

秦伯仁 孟大夫又來了?老太太……(明知道老太太沒有病)

顧師孟 (已猜到伯仁要說什麼)老太太沒有病,可是悶得慌,盼著有人來說會子話兒。再說,癦吃煙,腸胃發燥,總得時常吃點小藥兒潤潤腸。

〔正在這時候,三爺叔禮摩仿汪派鬚生的唱法,高唱“伍員馬上怒氣沖……”

秦伯仁 (不高興地)哼!

顧師孟 (好象很懂戲)也別說,三爺的嗓子可真清亮好聽!

(又怕丈夫責備,趕緊改話)三爺唱幾句兒,也可以給老太太解悶兒。

秦伯仁 到咱們這一輩,老秦家才好容易出了讀書的人,怎么能沒事兒學唱戲呢?

顧師孟 (不願表示意見)那什麼,你不過去看看孟大夫啊?省得教老太太說你不懂禮!

秦伯仁 我這兒忙著呢!

相關評論

初稿完成,老舍來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讀給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等人聽。劇中第一幕第二場,寫到了“北京裕泰大茶館”。 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清楚地記得那天曹禺聽老舍朗讀劇本,突然站起來說了聲:“classic”(經典)。在座的人都認為劇中茶館這段戲最精彩,建議以它為基礎單獨發展成一個戲,以小見大,反映整個社會變遷。老舍當即表示:“這個意見好!”三個月後一部新劇作誕生,後定名《茶館》。

曹禺:“《茶館》第一幕,這個戲原來老舍寫的不是《茶館》,寫的是《秦氏三兄弟》,秦二爺是其中的一個角色。老舍當時的主要意圖是為了配合第一次全國選舉,劉少奇當主席的時候,就是為了配合這個才寫的。我得說我老師的一點悲劇,就是他什麼運動都配合,而且是誠心誠意的。比如說“三反五反”時寫的《春華秋實》,大躍進時寫的《女店員》……他唯恐自己跟不上形勢,跟慢了。他本來太熟悉文學規律和戲劇規律,但是他當時覺得要為政治服務,而且是近距離地為政治服務。所以他想寫一個劇本配合第一次普選,於是就有了《秦氏三兄弟》。像他那樣的作家寫出東西來,不好輕易拒絕,當時我們就聽了這個劇本。因為當時所有的劇本都是他自己念,他不讓別人念,他說別人念不出那味兒來,而且他念得生動至極,幾乎是一個人演一台戲。

後來《秦氏三兄弟》決定不上了,但怎么跟老舍說?這可費腦筋了。最後曹禺婉轉地說,能不能沿著第一幕往下寫?老舍說那全國普選不就沒了嗎?曹禺就說了,您不用管這個全國普選,你就把這《茶館》里發生的事寫寫就行了。我記得老舍私下跟我聊。我說:曹禺的意見您覺得怎么樣?老舍說,他們意見倒是很好,可那咱們就沒法配合普選了嗎?但是後來他還是覺得不配合是有道理的,於是就寫出了一部經典著作。《茶館》等於一個時代寫一幕戲。等第一幕寫完,曹禺看了一半就說話了:我已經好長時間沒有這種體驗了。曹禺每逢看到經典戲的時候,感覺心跳都加速。他說這么多人物,每個人物那么簡練的幾筆就把這整個時代寫清楚了。他拍著桌子說:經典!絕對經典!我可以這么說,全國除我們這一家,沒人敢排這個戲,它拿不起來。《紅樓夢》改寫也困難,因為它已經到了那個層次。”

舒乙稱“《秦氏三兄弟》為“前《茶館》”,稱後來寫成的《茶館》為“後《茶館》”,說:“看‘前《茶館》’第一幕第二場老舍先生手稿的手跡,發現字跡潦草,完全是一副快筆疾書、文思澎湃、一氣呵成的概勢。”

[2] 書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