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欄老鵝

秦欄老鵝

秦欄老鵝,製作工藝歷經千年,仍得以傳承,以肉質香爛,回味悠長,而聞名於皖東安徽天長。現已安徽天長秦欄鎮命名的“朱孝滷鵝”秦欄老鵝。目前會正宗做法的人屈指可數。

典故

秦欄老鵝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話說。在宋朝,秦欄出了個朱大官人,叫朱巽,他官至工部侍郎。當時他與其妾劉氏育有一子,名喚壽昌。之後,不知何故,在朱壽昌年幼時,劉氏被棄,母子分離50年。朱壽昌成年後,仕途得意,官至朝議大夫。這時他想起了與被棄母親生活在一起的三年時間,由於思母心切,而茶飯不思,身體每況愈下。他家侍從聯想起壽昌幼時與母親生活時牧鵝的情景,侍從苦心鑽研,制出了滷製熟鵝。朱壽昌食後食慾大增,身體逐漸康復。但思母之情並為因此減輕,最終朱壽昌棄官尋母,歷經磨難的這對母子終於團聚。團聚後,朱壽昌吩咐侍從每天煮製特製滷鵝與其母共享。因自己是秦欄人,遂給滷鵝起名秦欄滷鵝。經過千年時間,制鵝工藝雖未有太大改變,但今天人們習慣稱它為秦欄老鵝。做法:保密,正宗的做法沒幾個人知道。

朱壽昌,字康叔。他的父親叫朱巽,是宋仁宗年間的工部侍郎,他的生母劉氏是朱巽的小妾。朱壽昌歷任閬州知州、司農少卿,頗有政績,後來棄官尋母,以孝聞名於世。王安石、蘇軾等都寫詩讚美他。
在朱壽昌七歲那一年,他的生母劉氏,因為被嫡母所妒忌,竟然被逼出了家門,他的生母就這樣重新改嫁了。嫡母,即朱壽昌父親的正妻,而朱壽昌的生母當為偏房之妾。
親生母親離去後,朱壽昌與生母之間,不相見達五十年之久。這就是詩句所說的“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參、商”均是天上星宿的名字,參星酉時(下午五時至七時)出現在西方,商宿也稱為辰星,卯時(早晨五時至七時)出現在東方,它們不同時出現在天空中,比喻相隔遙遠不能見面,因此也就有了“參辰卯酉”之說。
漸漸的,朱壽昌長大了,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識,他當上了官。而在之後的日子裡,雖然朱壽昌的生活一直都過的很好,但是生母一直都是他心頭的一根刺,哪個孩子不想念自己的親生父母,更何況當年母親被逼出家門的時候,朱壽昌已經懂事,並且還有了深刻的記憶。終於到了宋神宗朝的時候,朱壽昌決定棄官入秦,進入今陝西和甘肅一帶去尋找自己的生母。他的這一舉動也在家裡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是朱壽昌毅然堅持著自己的決定,不顧別人的反對,不聽他人勸阻。
母親死後雨天守墳
在離開家之前,朱壽昌與家人訣別時,發誓說:不尋見生母,絕不回來!一路上他歷盡千辛萬苦,費盡周折,都一直沒有放棄。朱壽昌母親離開朱家以後,嫁給一個姓黨的人,生了好幾個兒女。後來他留宿在同州的時候,竟然尋得了母親。當時他的生母已經七十多歲了。母子相認之時,抱頭痛哭,互訴衷腸。
朱壽昌把母親和幾個同母異父的弟妹一起接回了家。過了幾年,他母親就去世了,朱壽昌痛不欲生,幾乎哭瞎眼睛。母親去世後,朱壽昌照顧同母異父弟妹更加周到。民間傳說,朱壽昌母親活著的時候怕雷聲,朱壽昌害怕母親的亡靈受到雷聲驚嚇,每到春夏季,只要響雷,朱壽昌就伏在母親墳墓上,不分晝夜,護著母親,狂風暴雨,也不離開。從那之後,朱壽昌孝子名聲大振。

今天在安徽天長市秦欄鎮向東一公里處,有一棵千年古柏,據傳是大孝子朱壽昌在其母親的墳旁親手所植,人稱孝子樹。相傳這棵樹的來歷是這樣的:朱壽昌母親在世時怕雷聲,逝世後,每逢雷雨天,朱壽昌總要撐把傘到墳頭守護。盡孝三年後,宋神宗趙頊嘉其孝義,詔令官復原職。朱壽昌離開秦欄前,到母親的墳前,栽下了一棵松柏,以代表他永遠陪伴著母親。在之前關於孝子的故事中,也有孝子在打雷的時候,要么到母親的墳頭守著母親,要么也會在母親的墳頭打傘。其實許多孝子的行為都是殊途同歸的。

而到了今天,這一孝文化的遺存也被重視起來。由於年代久遠,千年古柏出現傾斜現象,秦欄鎮黨委、政府會同有關部門花了4萬多元,對千年古松進行了保護,並在這著名風景點建設集孝文化、佛教文化、現代文化和教育基地為一體的“壽昌公園”。
曾經去過當地的說當地還出產一種“朱孝子滷鵝”,又稱“秦欄滷鵝”,這與朱孝子之間也有一段傳說。有材料說,當年生母劉氏被棄時,朱壽昌跟隨著母親生活了三年。三年間母子相依為命,生活孤苦,朱壽昌以放鵝為生,後其父將他領回撫養。朱壽昌對與母親三年的艱辛生活經歷刻骨難忘,做了官後,更是日日思母,“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家人及侍從想起他與母親生活時放鵝的經歷,便使廚師滷製熟鵝,增加食慾。
朱壽昌食之,果然食慾大增,自此每餐必吃,身體逐漸調養康復。然而朱壽昌每次食鵝之時,思母之情也更為迫切,於是棄官,千里尋母。壽昌母子團聚後,心情舒暢,更加喜食滷鵝,囑咐侍從每日滷製熟鵝與母同食,樂享天年,並自稱為“壽昌滷鵝”。後來,“壽昌滷鵝”的秘制工藝傳遍秦欄鄉里。鄉民們敬佩朱壽昌的孝心,尊稱“朱孝子滷鵝”。這種滷鵝製作工藝雖經千年,至今仍完好地留傳了下來。

圖片 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